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輸給敘利亞的比賽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但那場比賽所引發的風波還沒有要停下的意思;當中國足協發佈了,要求各級職業俱樂部暫緩與國內球員簽署合同的通知,被視作是限薪的前奏,也隨時可能引發中國足壇新浪潮的背後,依舊有很多的未知數。

政策未定背後的角力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在中甲聯賽收官階段,當貴州和亞泰疑似放棄衝超,順道把永昌抬進中超,凸顯出很多俱樂部已經不敢玩乃至玩不起的現狀時,足以表明我們的聯賽已經出現了大問題。作為中國足球的主管部門,逼迫著中國足協必須要想方設法推動聯賽健康發展的背景下,再次出臺更為嚴苛的限薪令本就在醞釀之中。除了限薪,以及已經被爆出的新賽季中超外援政策名額和U23政策不變外,還有一些政策依舊在討論中,也存在著調整的可能。

關於新政的討論,其實從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此前也傳出了一些風聲。但是從最新消息看,這跟此前傳出的“註冊6外援、同時登場4外援”、以及U21政策還是有所不同。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出現了這樣的不同,除了跟接下來正式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需要與中國足協推動聯賽健康發展的背景靠攏,也同樣跟各種勢力在背後角力有不小的關係。比如說在外援註冊方面,此前確實有俱樂部提出過要將外援改成“注6上4”,但外援薪水一般要比本土球員高不少,這本身是一個在無形中會增加各俱樂部運營成本的操作,這與足協給俱樂部“減負”的初衷相違背,不少俱樂部也對這樣的提案提出了明確的反對。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而U23改U21的提案同樣有反對的聲音,這跟我國的球員培養體系有一定的關係。由於我國一向是奧運年齡段的球員要比非奧運年齡段的基數更大,因此很多球隊在U23球員的儲備上,囤積的更多的是97/98年的球員。一旦明年U23改U21,不僅意味著97/98這批球員將失去政策保護,可能也會直接導致一些手上握有一群97/98年齡段球員,但更年輕的後備力量還沒頂上來的俱樂部,必須得再去買年輕球員,從而失去了對年輕球員培養的延續性時,不動U23政策顯然是個更穩妥的選擇。

當然無論是限薪,還是外援政策不動、U23政策不動,這都是符合現階段中國足球發展訴求的;但這也再一次引發了外界對於職業聯盟和中國足協之間關係的質疑。當職業聯盟想著要大力發展聯賽,且職業聯盟成立時曾表態任何大的政策調整都會至少一年通知各俱樂部,現如今則因為輸給敘利亞的連鎖反應,由中國足協立刻下發了通知,未來的聯賽到底是誰說了算呢?職業聯盟存在的意義在哪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何監管是個大麻煩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在未敲定的新政裡,歸化球員將會是“重頭戲”;就目前的情況看,明年聯賽不太可能出現某俱樂部一下在場上擺上3外援+4、5個歸化的極端情況。但既然這些人已經歸化了,從法理上,他們就是中國人,他們註冊和出場名額是跟中國球員同享,還是單獨給他們弄名額?而針對歸化球員的管理,也同樣是一個大麻煩。畢竟我們的本土球員,現在已經有了限薪的標準,歸化球員要是不受限薪令的約束,這是不公平的。可是這些原籍巴西的歸化球員作為外援,一個個年薪基本上4、500萬歐起步,像艾克森簽了份為期5年,稅後超過1000萬歐後的合同才開始走入籍手續,現如今你讓這些人成為中國人,薪水降到稅前1000萬人民幣,他們能接受?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當然之前在接受採訪時,足協主席陳戌源就說過,歸化球員只是短期行為,不會作為長期發展目標,因此這幾個歸化球員操作完以後,恐怕也不會有俱樂部再去操作歸化球員了。而對於有關方面來說,最大的麻煩在於政策出了,該如何監管。

其實關於限薪、限制投入的政策很早之前就已經出來了,比如引援調節費,再比如說今年聯賽開始執行的四大帽。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所謂的政策有多大的意義?

比如說內援轉會市場上,大家上報足協的價格是統一的2000萬人民幣,但實際的成交價,有不少依舊超過了一個億。一個億的轉會上報成了2000萬,外界都知道,足協能不知道麼?但知道又有什麼用呢?當然引援調節費的出現,此前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各隊在外援上的投入;但是今年夏天,在阿瑙托維奇、沙拉維、龍東等大牌再次扎堆來到中超,且貝爾這個級別的球員也一度跟中超走的非常近的情況下,引援調節費已經對俱樂部的投入起不到限制作用了。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至於今年年初出臺的四大帽,也鬧了一些笑話。比如有一些俱樂部在本賽季到足協備案球員的續簽合同,他們的簽約日期是在四大帽出臺前,這些合同受到了法律保護,足協一點轍都沒有。但即便是今年冬天流動的轉會,球員待遇是否也是按四大帽的標準來呢?有些球員手上原本握著一份稅後超過1500萬的合同,他們會跳槽去籤一份稅前1000萬的合同麼?而現如今已經出現了有些俱樂部和球員之間除了在足協有一份備案合同外,俱樂部所屬投資方旗下的其他公司和球員家屬或球員所投資的公司存在資金來往的情況。在獎金制度上,本賽季幾家國企俱樂部由於受到了國資委的嚴格審核,他們只能按照足協的標準走;而本賽季魯能把亞冠當做首要目標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亞冠獎金俱樂部可以自己設定,打好亞冠也是讓球員多賺點。但私企俱樂部是不是都把獎金給降下來了?有些俱樂部確實趁機減少了投入,但依舊有俱樂部沒有降獎金,只不過有一些費用沒有從俱樂部的賬戶走。

由於很多中超俱樂部的投資方下面都有很多的子公司,賬目不走俱樂部,走其他子公司對球員而言,收入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當此前所出的一系列政策,都被有些俱樂部給完美規避了之後,這一次中國足協無論再怎麼出重拳,依舊會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只要有俱樂部投資人想要鑽漏洞,就一定可以逃脫規則的束縛時,也許未來的聯賽會成為老實人吃虧的遊戲。

國字號成績不行就是能力不行,很多東西需要重建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雖然政策在執行上容易出現或這或那的問題,但是對於限薪,外界都是支持的;當一些未成年的球員,簽字費都已經超過2000萬,個別國腳稅後年薪已經達到稅後2500萬,有些球員的轉會,賣方敢把價格往兩個億,三個億去喊的背景下,所有人都感覺到中國球員的能力和所賺的錢是不太匹配的。

當泡沫太大,不僅嚴重破壞了市場,且國家隊成績沒有提升,這層虛火早就該降下來了。

但如今大家關注到的關於中國足球所呈現出的大多數問題,還是基於我們的國字號;再考慮到我們的國字號裡,大多數球員都在中超效力,出臺新政也自然是對中超的影響會更大。但是在國字號戰績不佳的背後,我們必須看到:國字號成績不佳的本質不是錢,而是我們的球員能力就是不行。現如今在國家隊打主力的這群球員,大多數也經歷過月薪2/3000的苦孩子,他們如今的高薪是自己拼出來的;但是我們的國家隊有幾個打過世青賽,世少賽的?也就蒿俊閔、王大雷、楊旭等極個別的球員。打世青賽,世少賽是什麼概念?至少他們從小在亞洲同年齡段球員裡算是不錯的,反之沒打世青賽、世少賽只能說明這批球員從小在亞洲範圍內,就不算突出的。從小就不突出,長大以後他們所遇到的大環境又不好,就算你給他們開出類似於每個人月薪5000,打進世界盃每人獎勵3000萬的極端條件,他們也沒有能力做到。

減負並不簡單 足協限薪令背後的角力+難題+誤區

球員能力不行這才是國字號成績持續下滑的根本原因,現如今因為國字號成績下滑才想到了限薪,雖然可以讓聯賽的泡沫化減輕,但泡沫化減輕跟中國球員的能力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能提升國字號的戰績?當國青未能打進亞青賽正賽,國奧在熱身賽踢的一塌糊塗,國家隊40強賽出線形勢亮起紅燈,所帶來的信號就是未來5到8年中國足球基本沒戲。

當然沒戲或許對於中國足球來說也是個好消息,過去我們經常說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但實際上中國足球最不缺的恰恰又是時間的背景下,索性把很多該砍的東西一刀切掉;即便有些所謂的地基打了很多年,蓋出來的也是一棟沒什麼用的危樓,為何不重新從打地基重新開始,去重新激發那些對中國足球有情懷的投資人身上的慾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