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限薪令?限個球

1000萬,500萬,300萬······

在11月20日足協下發暫緩簽署球員工作合同的通知後,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新一輪的限薪政策浮出水面。

上述三個數字分別對應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聯賽的頂薪。

自1996年甲A聯賽第一次下發限薪令以來,這已經是中國足協第四次針對球員工資出臺政策性規範。

1.為什麼要限薪?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給大家一個有趣的數據作為參考。

限薪令?限個球

在《2018年全球體育薪資報告》中,中超聯賽以105.2萬美元(約合743萬人民幣)的人均年薪,位列英、西、意、德、法五大聯賽後的世界第六位。

同年中國公民的年均收入為6597.93美元,約合46000元人民幣。

中超球員的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工資的160倍,這一數據位列世界第一。

換句話說,中超球員僅需不到三天的時間,就能拿到一個普通人一年的收入。

限薪令?限個球

在畸形的商業運作裡,中國足球正在經歷著“高薪低能”的荒唐時代。

而促成足協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兩次出臺限薪政策的,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1.踢得實在太爛

2.掙得實在太多

除了足球外,全中國沒有一項運動可以讓人們達成如此糟糕的社會性共識。

大眾不想讓自己的足球熱情成為促成這種畸形的環境的“禍首”,叫苦連天的投資者也需要一個正常的商業環境。

這個時候,“限薪”就是最直接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

2.為什麼是限薪

在2018年時,球員薪資已經佔到了一家中超俱樂部每年總開支的7成以上。

為了維持俱樂部的競爭力,各投資人不得不以燒錢來求生存,外援比拼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本土球員這一層面才是“有價無市”。

限薪令?限個球

一名優秀的國內球員乃至國腳,在各俱樂部都是香餑餑。

以至於像胡睿寶這樣有過留洋經歷的年輕球員,儘管轉會恆大後遲遲得不到出場機會,也能輕鬆掙得不可思議的900萬年薪。

根據亞足聯官方數據顯示,2018賽季中超各俱樂部的薪資總支出高達6.96億美元,將這一數據橫向對比亞洲其他聯賽時,也是獨一檔。

日本J聯賽的薪資總支出為2.4億美元,施行了限薪的澳超僅為3100萬美元。

以2018賽季中超16隊的平均薪水排名為例:

限薪令?限個球

2018賽季中超16隊工資支出

恆大、上港、河北華夏、江蘇蘇寧以及的天津權健分列前五,尤其是處在爭冠頂端的恆大與上港兩家的平均工資均超過了21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510萬。

即便是排名倒數第一的北京人和,球員平均工資也打動了驚人的248萬。

而這些高昂的薪資成本,成為了俱樂部日常運營中最為頭疼的一筆支出。

前段時間,足協連續調研了多家中超、中甲俱樂部,得到的回饋皆是球員薪資太高與競技水準相差過大,俱樂部運營負擔過重。

整個2019賽季32家中超中甲俱樂部在上報給足協的數據統計中,球員的薪資與獎金支出佔到了俱樂部總支出的75%以上,個別俱樂部甚至超過了85%。

相比之下,J聯賽本土球員最高年薪摺合人民幣也不過300萬左右,本賽季加盟皇馬的天才久保建英在東京fc時更是隻有30萬人民幣的薪水。

若這樣的球員放在國內,恐怕要翻上10倍。

如此畸形的薪資水平,是導致各俱樂部長期處在虧損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限薪”迫在眉睫。

限薪令?限個球

3.限薪能成功嗎?

其實中超早在2018年年末,足協就已經下發了著名的“四大帽”。

即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轉會帽。

其中規定了每家中超俱樂部薪酬總額佔支出比例的限額,2019賽季不得超過65%,2020賽季為60%,2021賽季為55%。

國內球員個人薪酬最高(不含獎金)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元。

以恆大為例,在2018賽季總支出的24.3億中,其薪資比例達到了14.52億,達到了總支出的67%。

限薪令?限個球

在2019年8月公佈的上半年財報信息中顯示,恆大在半年內已經由母公司注資12.16億,超過了足協規定的全年注資額限制。

主要原因自然是水漲船高薪酬。

恆大尚且如此,各家中超俱樂部也大抵相同。

不盈利是目前中國各級職業聯賽的通病,俱樂部只能依靠母公司的不斷輸血來完成日常運營。

足協這次對球員薪資如此嚴格的限額,恐怕也是出於想要快速降低運營成本的目的。

限薪令?限個球

若強行以賽季初的政策去要求,恐怕賽季末32傢俱樂部將會統統收到罰單,屆時足協也會頭疼萬分。

可真的能成功嗎?b哥只能說,目前來看“限薪令”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長久以來形成的頑疾,並非一年兩個政策就能消解,儘管多位俱樂部投資人表示中國球員最高薪給500萬都嫌多,但也是騎虎難下,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