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家庭和睦?只要做到這三點,幸福的生活就可以看得見

如何做到家庭和睦?只要做到這三點,幸福的生活就可以看得見

說起家庭和睦,我想到了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戴聖說過的一句話:“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這和海涅的“我寧願用一小杯真善美來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不願用幾大船傢俱組織一個索然無味的家庭” 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足以說明,從古到今,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把家庭和睦置於家庭氛圍的最高境界。

不過,看看我們周圍,即使深諳國學的所謂大師,也未能做到家庭和睦。古今中外,有多少豪門恩怨在上演,又有多少平常家庭,因一根燈草芯造成兄弟反目、大打出手。

因此,構建文明社會,家庭和睦應該是基礎。無怪乎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現實主義作家之一的西奧多·德萊塞發出這樣的感嘆: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當然,理論再多也不能解決現實的問題。一般家庭也不必去學習很多理論,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基本上就可以保持家庭和睦了。

如何做到家庭和睦?只要做到這三點,幸福的生活就可以看得見

首先,和家裡的老人不起紛爭。

一般家庭老少三輩,即使不是天天在一起,週末也一般會帶著孩子到父母家裡聚會。

就是這樣不頻繁的共同生活,很多家庭都不能保持和平共處,常常因為一些觀念的不同,父子兩個在飯桌上就吵起來。

朋友小孫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惑。

小孫和父親住在城市的兩邊,一般週末老人都會打電話讓他帶孫子過去吃飯。這本是好事,但父子兩個卻常常在飯桌上吵起來,原因有大有小,歸結起來就是老人覺得,小孫的某些事情欠考慮;小孫則覺得,老人管的太多,思想老化,跟不上形勢了。其結果是,幾乎每次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久而久之,小孫就不願再回父母家裡,推脫有事,有時讓妻子帶著孩子去老人家裡吃頓飯。

但小孫總覺得這樣長久也不是辦法,感到很痛苦。

有次朋友聚會說起此事,我是這樣勸他的:

這個世界上有幾十億人,但處事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有人因為一個麵包可以賣國,有人殺頭也不說出一個小秘密。究其原因,就是人各有志。

回到小孫和父親,父子兩個能有什麼大事造成分歧?無非是三觀不盡相同而已,兩人都犯了同一個錯誤:干涉他人的行為或思想,並認為對方是錯的,必須糾正過來才算完事。這樣,因為一點小事無休止地爭吵,也就成了日常。

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作為一個成熟的中年人,能夠做到不和家裡的老人起紛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只要沒有違法,在一定的道德準則之內,不同的意見是應該包容的。

後來,小孫按我說的辦法試了試,果然杜絕了爭吵。只要老爺子一想吵架,小孫就端起酒杯,說一些祝福的話,爭吵的苗頭就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了。時間長了,爺倆也不再為一件事爭論不休,家庭氣氛頓時由不及格變成了90分。

如何做到家庭和睦?只要做到這三點,幸福的生活就可以看得見

其次,不做家庭CEO,營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氣氛。

一般去一個家庭串門,剛坐下,都是其中一個說:“去,沏茶。”而另一個也會站起來,將茶水沏好,端過來,然後再去準備零食或者瓜子。

我觀察過,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CEO角色。

這類人在家庭中以掌權者自居,一般說話都是居高臨下,多以教訓人的口吻交流。比如,水撒到桌子上了,他會把眼一瞪:“怎麼搞的!這點事都做不好!”另一個則會低眉順眼地解釋原因,一副唯唯諾諾的表情。

這類人一般有絕對優勢,比如,是家裡的經濟支柱,覺得家裡任何人離了自己就不能活。他們的囂張和跋扈似乎理所當然。而另一方因為不掙錢,只能委曲求全。一家幾口人,也分為幾個陣營。處在家庭生物鏈頂端的那個人,喜歡這樣說話,“週末去郊遊,準備點零食”“今天真累,放點音樂聽聽”“我的菸灰缸呢?給我拿過來”。而另一方不管什麼話,只有一種回答“好的”。即使有不同意見,也會以商量的口氣說出來,“週末不是說好去孩子外婆家?您確定要去郊遊”“今天別抽了吧,上週醫生不是告誡您了,少抽菸”等等。

我也問過所有同事,他們在家裡是什麼角色,一個主管說:“你是不是監聽我了?這些話是我在家裡常說的。”

正說著,漂亮的打字員高聲說:“我五點半下班,五點四十在樓下等我。帶上我的那件紅外套,深紅的,不要拿錯了。什麼開會,五點四十到不了我樓下,看我怎麼收拾你!”

打字員發下手機,看到我們都吃驚地看她,自己也慌了,問:“我說錯什麼了嗎?”大家都笑了,說:“沒有沒有。”

試想,家庭中有這麼一個CEO似的成員,別人能舒服了?

因此,想要家庭和睦,就不要把自己置於其他家庭成員的上面。須知,每個家庭成員雖然分工不同,但理論上是相互平等的,沒有上下級之分,如此行事,只會讓家庭成員之間關係慢慢疏遠,再談和睦,那真是奢侈的一件事情了。

如何做到家庭和睦?只要做到這三點,幸福的生活就可以看得見

第三,教育孩子,只要在一行中出類拔萃就行了,不必做“百事通”。

我樓下有一個奇葩鄰居老王,每到週末晚上就能聽到他的咆哮聲和孩子的哭聲。有一次我終於忍無可忍,下樓敲門告訴他小點聲,影響鄰居休息可不好。

老王不好意思地說,他在教育孩子。

我奇怪地說:“不是你兒子學習成績不錯嘛,怎麼還天天把孩子兇哭?”

老王說,他從小有一個音樂家夢,他沒有實現,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但這孩子卻不喜歡音樂,讓他很傷心。而孩子的母親又認為,孩子應該學跆拳道,才能在學校不受欺負。無奈,孩子只好在週末又是學跆拳道,又是練琴,還要做作業,自然有點力不從心。跆拳道和作業都可以糊弄,但練琴卻是針是針卯是卯,糊弄不得,彈不熟就像鈍刀割肉,讓老王氣急敗壞。於是,幾乎每週他都會咆哮一次,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

我勸他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就是所謂的天賦,只有發現他的特長,再加以引導,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沒有天賦,打死他也學不好。再者,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學好課本的同時,能有一個業餘愛好出類拔萃,就是成功的孩子。

我讓他問問孩子喜歡什麼,回答大出意外。孩子說,他喜歡國際象棋,在學校裡已經加入了國際象棋小組,但不敢跟爸爸說。

我說:“好吧,孩子,叔叔負責勸你爸爸媽媽改變思想,你負責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把國際象棋練好。”孩子含著眼淚笑了。

索菲婭·羅蘭說過:“家庭是學習舉止禮貌的好場所。如果你的孩子成人後有良好的舉止,這會使他們生活更加愜意舒適。”試想,一個每週都要對著孩子咆哮的家長,怎麼能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馨?這樣的家庭,何談“和睦”二字?

因此,和睦不是做給外人看的,讓家庭成員感到家庭的溫馨、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才是和睦的基本要求。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這麼想,和睦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