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法國大革命之時,法皇拿破崙以一國之力獨抗歐洲七次反法同盟。

公元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之後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擊敗法國後,反法同盟在維也納開會,重建國際秩序,這便是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以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組成“四國同盟”,共防法國。此外,東方三強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又組成“神聖同盟”,其目的同樣是為了防止法國再崛起。

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這便是公元19世紀的歐洲五大強國,猶如我國東周時期的春秋五霸。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1、歐洲的遺留問題——如何處理奧斯曼土耳其?

五大強國幾乎瓜分了歐洲,可是還有一個地方卻並非歐洲人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歐洲的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因為那裡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公元1683年之前,奧斯曼帝國曾是整個歐洲的噩夢,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威脅。可是,當歐洲列強通過海外擴張、科學革命、政治革命、工業革命之後,基督教的勢力早已今非昔比,而當年咄咄逼人的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也變成了“西亞病夫”。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如何像瓜分波蘭一樣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呢?這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奧斯曼土耳其國土遼闊,不是一個歐洲國家能輕易吞併的,但各國依然願意嘗試,第一個便是俄羅斯。

2、俄羅斯大戰奧斯曼

自從奧斯曼帝國滅了拜占庭帝國之後,俄羅斯便自認“第三羅馬”、東正教的領袖和正統所在。同時俄羅斯認為將巴爾幹半島信奉東正教的教徒們從奧斯曼帝國的鐵蹄下解救出來,是自己天生的神聖使命。

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

本文所寫的克里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里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里米亞呢?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 克里米亞在俄國人眼中是一塊聖地

公元988年,最早的羅斯人領袖——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在克里米亞南岸的赫爾松涅索斯城外(今塞瓦斯托波爾)接受了東正教的洗禮。從此,所有的基輔羅斯人逐漸皈依了東正教,而拜占庭文明和斯拉夫人也正是從這一刻、這一地開始融合。

因此,克里米亞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即使到了今天,俄羅斯依然從倒向西方的烏克蘭手中奪回了克里米亞。

3、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處,首都伊斯坦布爾是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地,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所有這一切便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原罪,英法俄均想佔為己有,更何況奧斯曼帝國早已不復當年,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 法皇拿破崙三世出手

維也納體系建立之後,法皇拿破崙三世一直想要改變法國被圍攻的局面,於是不斷縱橫捭闔,雖然他事實上並不擅長外交。

公元1852年,拿破崙三世說服了奧斯曼蘇丹與法國聯手,法國從此成為奧斯曼帝國內基督徒的保護者。這一舉動毫無意外的觸怒了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俄羅斯一向認為東歐的基督教——東正教徒均是自己的勢力範圍。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於是,俄羅斯要求獲得與法國同樣的地位。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嚴詞拒絕,俄羅斯遂與土耳其斷交。

俄羅斯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有“神聖同盟”——普、奧、俄在,俄羅斯根本不怕法國。

  • 英國人不甘落後

當法國人介入巴爾幹事務後,英國人也不甘示弱,立刻派遣皇家海軍到達了達達尼爾海峽。英國人的插手,一方面是對不斷擴張的俄羅斯帝國的不安,另一方面佔據中東本就是英國的既定戰略。

至此,英國和法國都成為了奧斯曼土耳其的“保護國”。

4、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克里米亞戰爭的導火索發生在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其境內的兩座教堂——聖誕教堂和聖墓教堂——是基督教的聖地,天主教和東正教一直在爭奪這兩大聖地。公元1852年,奧斯曼帝國將這兩大聖地的管轄權交給了天主教。

公元1853年,俄羅斯正是以此為藉口,大舉入侵奧斯曼土耳其,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事實證明,衰落的土耳其此時已不是俄羅斯的對手,同年11月,土耳其艦隊在黑海被俄羅斯海軍全殲。

公元1854年,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基督新教的英國、天主教的法國與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聯手,共同打擊東正教的俄羅斯,這在西方歷史上也是一大奇觀。因為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同屬於基督教,均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而伊斯蘭教從一誕生起便是基督教的世仇,基督教徒們曾在中世紀發動了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其目的就是為了擊敗伊斯蘭的穆斯林。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 神聖同盟失效了

英法同時出兵,使勝利的天平明顯倒向了奧斯曼土耳其。俄羅斯曾寄希望於神聖同盟,可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表現令其大失所望。

這場戰爭,俄羅斯沙皇的目的很顯然就是俄羅斯的傳統夢想——佔據伊斯坦布爾和兩大海峽;法皇拿破崙三世則想要通過削弱俄國,破壞神聖同盟,結束法國的孤立;而英國與俄羅斯之爭則更為廣泛,從中亞直至中東均在兩國“大博弈”範圍之內,與法國聯手打擊俄國符合大英帝國的利益。

可是,面對這一局面,奧地利卻困惑了。奧地利希望與俄國結盟,但並不想俄國過多的干預巴爾幹半島事務。因為奧地利被普魯士排出德意志後,巴爾幹成為唯一的發展方向。

於是,在英法出兵後,奧地利和普魯士一樣選擇了中立,並秘密結為防禦同盟,也就是放棄了從拿破崙戰爭時期就開始的與俄羅斯的傳統友誼。至此,神聖同盟瓦解,俄羅斯的敗局已定。

公元1855年,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就是俄羅斯人皈依東正教的地方,被英法土聯軍攻陷,俄羅斯戰敗。

5、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和影響

公元1856年,在奧地利的調停下,俄羅斯接受了停戰。之後,英、法、土、撒丁和俄國、奧地利簽訂了《巴黎和約》。(撒丁就是統一之前的意大利)

《巴黎和約》保證了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完整,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克里米亞戰爭,俄國人慘敗,損失了52萬軍隊,充分暴露了俄國農奴制的落後。這場戰爭促使俄國在1861年開始改革,通過工業化開始向資本主義過渡。

但從歐洲地緣格局來看,由於神聖同盟的瓦解和普魯士、奧地利的單獨結盟,促使改革後的俄國開始向英國和法國靠攏,而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格局。

因此,地緣也好、宗教也好,利益總是第一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絕非偶然,而是歐洲在此前一連串戰爭的結果與總爆發。


克里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1856年,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熟悉的年份,這一年,英法聯軍還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就是說,英法聯軍在幫助“西亞病夫”土耳其擊敗俄羅斯的同時,還在同一年聯手擊敗了“東亞病夫”,英法兩國當時的實力可見一斑。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戰後,俄國人趁火打劫,佔領我國外東北和外西北,其在西方失去的都在東方“補”了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