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辛棄疾的對決,婉約與豪放,誰的《水龍吟》更讓你傾心

同是豪放之人,蘇軾開創了一代風氣,辛棄疾則是集大成者。一個以詩成詞,一個以文成詞,辛棄疾依舊是豪情萬丈,一腔熱血,而這次蘇軾用婉約的形式打破了他一貫的作風。

蘇軾與辛棄疾的對決,婉約與豪放,誰的《水龍吟》更讓你傾心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蘇軾與辛棄疾的對決,婉約與豪放,誰的《水龍吟》更讓你傾心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採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此詞是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欄杆拍遍”。據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籲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杆。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作者沒有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出來。他想要北伐中原的心意沒有人瞭解,予人淒涼之感。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面用了一個典故。西晉的文學家張季鷹(張翰)因為家鄉的鱸魚味美,便在秋風起時辭官不做,回鄉去了。這是過去文人歌頌的一個典型,大家覺得他很清高。可是辛棄疾卻把這個典故反過來講——不要告訴我張季鷹的故事,我身負國家使命,卻是難回北方的“江南遊子”。

蘇軾與辛棄疾的對決,婉約與豪放,誰的《水龍吟》更讓你傾心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覆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這首詠物詞約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 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原詞曰:“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蘇軾的這一首是次韻之作。依照別人詞的原韻,作詞答和,連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韻”或“步韻”。他在楊花裡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這是章質夫的“原唱”望塵莫及的。蘇軾從烏臺詩案中撿回一條性命後,做人做事變得謹小慎微。他收到章質夫的這首詞以後,忍不住唱和了一首給好友寄去,但是在心中卻特意囑咐,不要把這首詞給別人看。蘇軾在一封給章質夫的信中說:“《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雲,亦告以不示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