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陳列館裡的毛澤東手跡

當不經意間在地圖上看到京西古道景區和離它不遠處的馬致遠故居時,這首元散曲的場景和意境就好像浮現在眼前,隨即產生了一種到現場去感受和體驗的衝動。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西落坡村周邊群山

馬致遠故居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的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內,村名叫西落坡村。馬致遠故居據傳為一座元代老宅,經當地集資修整後對外開放。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外景

當地人說,這宅人家為馬家,但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距現在已經700多年前了,當年的故居是什麼樣子,估計沒人能說得清楚。馬致遠故居是一座大的院落,門前是一座小橋,小橋下一條小溪溝依著山勢順流而下。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門前的小橋

門前的小街道很窄,僅有能勉強通行一輛車的寬度,也是順著山坡的走向。路邊有幾顆櫻桃樹和野桃樹,櫻桃樹上面結上了很多紅紅的櫻桃。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門前小道上的櫻桃樹

院子裡面是塊較大的空地,四面都有房間,每面有三到五間房間。院內有一棵大的香椿樹。一座馬致遠的雕塑立在院中。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院內

馬致遠大約生活於公元1250年到1324年間,號東籬,元大都人,元大都即是現在的北京。馬致遠年輕時向元朝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獻詩並因此獲得官職,太子去世後改任到江浙省的官員。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

馬致遠生活的年代是元朝,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最出名的散曲代表之作。元散曲是繼唐詩、宋詞創作高峰之後,出現的另一種詩歌體。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但在格律上,散曲比詞更為自由。它的一個特點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元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分劃成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等級,為保持蒙古特權統治,打壓中原文化,文人不受重視,讀書人被貶至九儒十丐的地位。在這種環境下,元曲成為元朝文學的一種主流,從一種民間文學形式發展起來,煥發出獨特的光彩。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馬致遠故居內的塑像

從馬致遠故居到京西古道牛角嶺景區,若通過大路需要繞道約10多公里。我們走的是一條沙石路面的鄉道,從馬致遠故居往山上行駛約4公里就到了牛角嶺。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關口

關於京西古道中牛角嶺到落坡村的這段路,在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鋪舍"中寫道:"......又五里曰牛角嶺,又三里曰橋兒澗,又五里曰落坡村,又五里曰馬哥莊......為過山總路"。現在的牛角嶺和西落坡村兩個地點之間也有一個叫橋耳澗的村莊,但時代久遠古道變遷,橋耳澗的位置在距離上和記載略有出入。而記載中的牛角嶺到落坡村有八里地的距離,和現在牛角嶺到馬致遠故居所在西落坡村鄉道的相應距離大致相同,馬致遠故居所在村落正處於當時過往繁忙的京西古道邊。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關口

北京西邊的群山,統稱為西山。群山之中分佈著大量的煤礦資源,同時盛產石材和琉璃的燒製。在山路石道上,拉煤運貨的騾馬成群結隊,來來往往,長而久之形成了京西古道。京西古道分佈著多條道路,這些道路交錯縱橫,記載中把京西古道分為西山大路北道、南道和中道,其中北道又稱為過山總道。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關口

牛角嶺,又名牛腳嶺,位於妙峰山鎮水峪嘴村,古時為西山大路自東向西的第一關隘,即是防禦關口又是收費關口,有“京西古道第一關”之稱。城門洞高約6米,寬約4米,深約9米。牛角嶺關隘是當時捕衙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的分界處,作為來往京城與京西的經過地,官府在這裡設關征收過路費。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關口門洞

在古道上漫步可以體驗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痕跡,彷彿可以看到當年運夫們勞累奔波的身影,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失落時的落寞惆悵。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關口古道

京西古道遍佈於在門頭溝的崇山中,留下的古蹟道路很多,現在週末時可以遇到戶外活動團隊沿一些古道進行野外徒步穿越。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關口古道

古時門頭溝深山裡的道路崎嶇狹窄但往來繁忙,山區煤炭、石材等貨物主要靠騾馬等大牲畜來馱運,馱隊在古道石面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蹄窩,現在古道上還可以看到這些蹄窩,可以想象出當時的古道往來繁忙的景象。到了冬天時節,牛角嶺是個風口,天寒地凍風疾,樹木凋零,古道更顯冰寒。這些山中石道佈滿的蹄坑,也是供騾馬落腳時踩穩的地方,不然在霜雪雨水的高山,上下坡路段極容易打滑。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古道上的蹄坑

古道旁還有一座六角碑亭,裡面立有一座“永遠免夫交界碑”,記敘著雍正、乾隆年間當地官員將鄉民疾苦上奏朝廷,得到皇上恩准免除這裡的伕役的記事。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古道邊的永遠免夫交界碑

牛角嶺古道旁有座老爺廟,又名關帝廟,正殿供奉著關帝神像,古時騾馬商隊通過牛角嶺時都要拜關帝廟,以祈求路途平安。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關帝廟

牛角嶺古道邊的大山上,新修了一條玻璃棧道。棧道依山修建在約3百多米高的峭壁上,可以欣賞到京城和京西古道的風光。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通往玻璃棧道的玻璃過道

牛角嶺景區的古道長度大約300來米,在景區外這條古道還在延伸著,但已經被掩蓋在雜草和灌木叢中。時間如流水一直在流淌著,京西古道從遠古走來,看過了千百次的花開花落,世事浮沉,也還將在這裡繼續守候著,等待著未來。

北京往西30公里,實地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來源

牛角嶺上遠眺群山

小貼士

  • 市區到馬致遠故居直線距離約30公里,行車距離約50公里,其中最後幾公里進入村裡的道路。馬致遠故居門前小巷不能停車,需停車在村裡的坪地上。參觀馬致遠故居要購買門票10元。
  • 市區到京西古道景區牛角嶺行車距離約40公里,上山前要購買古道門票27元,如果要遊覽玻璃棧道需要另購門票80元。
  • 從馬致遠故居所在的西落坡村去往牛角嶺,如果走鄉間舊道,要過一個小型的拱橋,拱橋頂部起伏的角度較大,小車容易託底,行車需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