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許昌中院離退休幹部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法院那些事兒

映象網許昌訊(記者 康世保 通訊員 嶽利花 楊亞菲)

從簡陋的辦公平房到威嚴神聖的審判大樓,從一筆一畫手寫到裁判文書系統自動生成,從排隊立案到足不出戶打官司,從“幹警跑腿”到“數據跑路”……新中國風雨兼程的70年,也是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砥礪前行的70年。初冬,記者走訪了4位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離退休幹部,共憶往昔崢嶸歲月,重溫時代變遷中法院的發展歷程。

在許昌市區望田路簡陋但整潔的家中,談及過往歲月,已91歲高齡的高明記憶猶新。“我是1948年參加工作的,1949年調入許昌市政府司法科。當時的許昌市相當於現在的魏都區,司法科其實就是人民法院的前身。科裡只有4個人,科長姓丁,是從延安來的女同志。我負責民事,同事老張負責刑事,還有一人是法警。”高明回憶道。

高明說,司法科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一年之後便被法院取代。彼時,新中國剛成立,刑事案件主要是懲治反革命和貪汙,民事案件則集中在婚姻類。隨著案件增多,法院開始設立刑事組、民事組。

“那時的法院沒有審判庭,辦公、辦案是一體的。當事人來了,我就坐在辦公桌那兒一邊問一邊用毛筆寫。如果人多坐不下,原告說完被告再進來說。辦案以調解為主,走群眾路線,提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依靠基層組織力量解決問題。我們通常是上午問,下午就步行到案件當事人居住地調查,通過村委會、居委會召開會議,讓當地幹部、群眾共同參與調解,問題很快就解決了。”高明說。

1958年,高明調至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工作。6年後,由於時代原因,高明離開法院系統,直到1981年才重回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也正是這一年,時年46歲的朱松峰被調入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

“之前,我一直在教育系統。當時,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正處於恢復重建初期,全院只有30多人,非常缺人。”朱松峰說。

就在朱松峰進入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的第二年,王玉鋒從部隊轉業到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我們那批進了17個人,不是轉業軍人,就是教師、工人、醫生等。法院普遍缺乏高學歷人才,更缺乏法律專業人才。別說本科生了,大專生都幾乎沒有。現在,通過司法考試並擁有法學本科以上學歷已成為法官的標配。”說起這些,王玉鋒感慨不已。

當時的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地點在南大街,辦公樓是一棟三層小樓,一樓用於辦公,三樓是住戶,二樓兩者混用。王玉鋒直言辦公條件很差,“兩三個人一張辦公桌。開會時,只有主席臺上有桌子和椅子,臺下的同志只能席地而坐。全院只有一輛車、一部電話,外出辦案近的步行、騎自行車,遠的坐公共汽車、火車。法院沒有審判庭,法官也沒有制服。儘管如此,大家仍幹勁十足。”

直到1984年,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幹警才開始在審判活動中統一穿著制服。“當時的制服和警察的差不多,上衣配有肩章,頭上是大簷帽。著裝後,法院全體人員專門合影留念。當時法院總共62個人,女幹警只有10個人。集體合影後,所有女幹警又照了一張合影,我還拍了一張個人照。”朱松峰手拿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告訴記者。

兩年後,經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報經國務院批准,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地區轄區許昌市升格為地級市。隨之,最高人民法院決定撤銷許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設立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為適應時代發展,1987年、1997年、2007年,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先後進行了3次內設機構改革,內設機構由起初的9個增加到20個。

現年64歲的王魯增是1996年從部隊轉業進入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先後經歷了1997年和2007年兩次內設機構改革。

王魯增回憶道,在1997年的那次內設機構改革中,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增設了立案庭。“在此之前,哪個庭辦的案件就在哪個庭立案,比較混亂。立案庭成立後,法院開始實行‘大立案’,即所有案件均由立案庭統一立案。此外,信訪、再審案件也交由立案庭負責。”

在2007年的內設機構改革中,王魯增被任命為立案庭庭長。“那個時候,群眾立案肯定得去法院,如果提交的材料不完整,跑兩三趟是常事,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如今,立案大廳裡有虛擬導訴機器人,當事人有啥不懂的一問便知。法院還開通了網上立案、手機立案,老百姓在家就能打官司。真是越來越便民利民!”王魯增感嘆道。

斗轉星移70年,滄海桑田一瞬間。在變革與挑戰中,高明、朱松峰、王玉鋒、王魯增……一代代“法院人”懷揣夢想,薪火相傳,一步一個腳印,繪就瞭如今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絢麗畫卷。

回首過去,曲折而艱辛;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在一代代“法院人”的努力下,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必將再創人民司法事業新輝煌!

(映象網許昌新聞熱線:13703868400,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