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入海口在哪?70%以上的淮河水通過長江入海

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所謂四瀆就是四條有獨自入海通道的大河。而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自盱眙折向東北,然後經淮陰向東,在今響水縣雲梯關入海。然而現今的大部分淮河水卻以匯入長江的方式進入大海,那麼淮河的入海通道為何會經歷劇烈變化呢?這還要從黃河的奪淮入海說起。

淮河的入海口在哪?70%以上的淮河水通過長江入海

1128年,南宋的代理東京留守杜衝在面對南下的金軍鐵蹄時,竟然下令掘開黃河提防,妄圖以水代兵。結果致使黃河“或決或塞,遷徙不定”,給黃淮地區的百姓帶來了無盡災禍。1194年,黃河又在陽武決口,並一路侵奪了淮陰以下的淮河水路,自此黃河開始奪淮入海。黃河改道嚴重破壞了自成一體的淮河水系,並使淮河進入變化激烈的動盪期,主要表現如下:

1)發源於魯南的淮河支流沂河、沭河、泗河的入淮通道均被泥沙阻塞,只得另尋他路。

2)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被黃河淤塞抬高,從此淮河不能直接進入黃海,只得南下長江。

3)中國第四大淡水湖的洪澤湖在黃河奪淮入海後逐漸成型。

洪澤湖的所在地原為地殼斷裂後形成的凹陷,在唐宋以前這裡分佈著大大小小數十個湖泊。黃河奪淮入海後,淮河排水不暢,在盱眙以東積聚,將原有的大小湖泊和窪地連成一片。

淮河的入海口在哪?70%以上的淮河水通過長江入海

1855年,即清朝咸豐五年,黃河在河南蘭考北岸的銅瓦廂決口,向東北奪大清河入海。而當時的清廷因為忙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所以對黃河決口採取了“暫行緩堵”的放任態度,自此,黃河入海口重新轉向渤海,而原先穿越蘇北進入黃海的黃河下游河道則逐漸枯萎乾涸,成為了一道高出地面數米的分水嶺。

現今淮河最主要的入海通道是南下長江入海。從洪澤湖的三河閘開始至高郵湖、邵伯湖,再進入芒稻河、廖家溝,而後匯入夾江,最後在揚州廣陵區頭橋鎮附近的三江營與長江相會。淮河入江水道全長一百五十多公里,設計的洩洪能力為1.2萬立方米每秒,可分洩淮河70%以上的洪水。此外,淮河還可藉助以下通道入海:

淮河的入海口在哪?70%以上的淮河水通過長江入海

1)蘇北灌溉總渠,一條1952年5月竣工的大型人工河道。起自洪澤湖東側的高良澗,東至扁擔港入黃海,全長一百六十多公里,兼有排澇、洩洪、引水、航運和發電等多項功能。

2)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2003年7月4日,淮河入海水道被緊急啟用,以應對洪澤湖突然暴漲的水位,而此時距離淮河入海水道的主體工程完工僅僅過了六天。工程當年建成,當即為抗洪發揮關鍵作用,一次減災效益就相當於收回工程投資的三分之二。

3)淮沭新河。淮沭新河溝通了淮河與新沂河、新沭河,是一條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通航的多功能人工河道。

淮河的入海口在哪?70%以上的淮河水通過長江入海

綜上所述,淮河及洪澤湖的入海水道形成了一河入江和四河入海的格局。所謂一河入江,指的是南下長江入海,每秒可分洩淮河水1.2萬立方米。而四河入海中的四河是指淮沭新河、淮河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和淮安以東的廢黃河。它們加在一起,每秒可分洩淮河水6270立方米。據此可以說,淮河70%以上的水量是通過長江入海的。

黃河的奪淮入海,擾亂了淮河下游水系,致使沒了出路的滾滾河水在黃淮地區肆意橫行,時刻威脅著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大力整治淮河流域,如開挖排水溝渠、興建水庫等。現今洪澤湖的防洪標準已達到百年一遇,而隨著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實施,以及淮河入江水道的不斷優化完善,洪澤湖防洪標準將進一步提高到三百年一遇。時至今日,淮河早已消除了歷史遺留的禍患,成為了一條利國利民的生命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