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不能解決城市化率問題,70%的城市化率是經濟現代化的標配

房地產不能解決城市化率問題,70%的城市化率是經濟現代化的標配

中國人口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2017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個百分點。與美國的80%、日本的90%、歐洲的82%的城市化水平,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後於世界發達經濟體,即便與南美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也相當落後。城市化水平的落後,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極不均衡,14億人口當中將近一半以上的農村人口,嚴重阻滯了中國農業和工業現代化水平。

一提到中國人口城市化率的問題,難免會想到農村人口進城必然會帶動房地產,是不是又要在本來處於監管調控之下的房價再上一個臺階呢?近日就有任志強放出話來,認為中國人口城市化一旦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城市的房子還不夠,還需要建房子。小編不知道任志強的話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房價掉不下來?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房地產根本沒有泡沫?是不是意味著當下的高房價本身是供需導致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中國經濟現代化必須擁有足夠的人口城市化率進行支撐。只有更廣泛的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工作生活,才能夠更加活躍城市消費市場。顯而易見,人口多了才能夠帶動消費,進而實現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只有農村人口減少,才能夠實質性地提高農民的收入,使得農民同樣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房地產不能解決城市化率問題,70%的城市化率是經濟現代化的標配

說起來非常簡單,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破掉此局實非易事。

首先,我國城市人口已經相當擁擠。與美國只有四個城市人口超過200萬人相比,中國超過200萬人的城市比比皆是,而且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中國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大家都希望進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即便無法進入一線城市,大家也想著進入二線城市,形成一種以城市級別為標準的湧入式城市化進程,直接導致一二線城市擁擠異常,很多三四五線城市也顯得並不寬鬆,這使得各地不得不以戶籍制度來限制城市化進程。

其次,現在城市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更大的城市化率。面對我國超大城市比較多的現狀,城市的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更大的城市化率,尤其是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變得異常緊張,在房地產快速發展之下,甚至很多基本公共用地也都變得緊張。

再次,沒有足夠的產業支撐。除了一線城市和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具有絕對的產業支撐之外,一些三四五線城市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非常有限,這與城市的產業發展有關,也就是說,一個城市連幾個正經的實體企業都沒有,根本無法提供充足就業機會,農村人口進城沒有工作沒有收入,誰還願意進城落戶呢?我們看到,一些中小城市幾乎沒什麼支柱性產業,城市人口基本上來自於政府、醫療機構、金融機構、教育機構、商業機構、服務機構等提供的有限工作崗位,根本沒有實體制造業企業能夠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想吸引人才是不可能的。

最後,城市化進程是與經濟發展相輔相乘的一個過程,只有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從而帶動服務經濟發展壯大,才能夠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有了就業機會,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就業才成為可能。這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

房地產不能解決城市化率問題,70%的城市化率是經濟現代化的標配

關於中國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幾個建議:

首先是取消戶籍制度,建立城市人口登記制度。從而使得城市資源按照實際居住人口進行科學配置,取消戶籍制度上附著的資源優勢,比如教育、醫療、產業政策等資源優勢。

其次是扶持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拋開產業扶持之外,加強小城鎮在交通、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投入,使得小城鎮更加宜居。

再次是打造一批宜居城市。與大中工業化城市不同,著力打造一批“居住之城”,這些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解決宜居問題,它們附著在核心城市周邊,成為城市群的一部分。逐漸通過城市群的建設,通過小城鎮的功能區隔,來重新定位城市群的不同功能。

最後,讓城市化更具幸福感。農民進城不是改變一個生活地方,更是建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城市要通過產業配套,為這部分居民提供居住、就業、培訓、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比較完備的公共服務,提升進城農民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