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戰爭中,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嗎?

yangmingshan


段祺瑞是皖系軍閥的領導人,而且在袁世凱死後任職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掌握軍政大權,實力最為強勁。

段祺瑞的失敗是有多重原因的,具體過程如下分析,袁世凱死了後,北洋軍閥分成了三個派別。

1、直係軍閥

勢力範圍: 北京,天津,直隸(河北)、湖北、江西、江蘇




直係軍閥依馮國璋為總代表,主要代表有曹錕(直隸督軍)、吳佩孚(直魯豫兩湖巡閱使)、馮玉祥(陝西督軍)、孫傳芳(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 各部官員有:王佔元(湖北督軍)、陸建章(陝西督軍)、孟恩遠(吉林督軍)、李純(江蘇督軍)、陳光遠(江西督軍)、齊燮元(江蘇督軍)、王承斌(直隸督軍)、蕭耀南(湖北督軍)、方本仁(湖北省主席)、周蔭人(福建督軍)、陳調元(安徽督軍) ,

最強盛時有18個師,轄18個獨立旅,總兵力達60萬人。到北伐戰爭爆發時,直係軍閥總兵力已銳減至20萬左右。

2、皖系軍閥:

總代表:段祺瑞 ,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把段祺瑞統領的這一批軍閥稱為“皖系”


勢力範圍: 安徽、山東、陝西、甘肅、上海、浙江、福建 總代表:段祺瑞(國務總理,陸軍總長) ,各部:張懷芝(山東督軍)、倪嗣沖(安徽督軍)、段芝貴(湖北都督)、吳光新(湖南督軍)、陳樹藩(陝西督軍)、張廣建(甘肅督軍)、陸洪濤(甘肅督軍)、楊善德(浙江督軍)、盧永祥(浙江督軍)、何豐林(上海護軍使)、李厚基(福建督軍);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掌握了北洋政府大權,皖系軍閥佔據了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江西等地,實力雄厚,皖系最強大時有6個整編師,20個加強旅,擁兵30餘萬。

皖系各部軍閥基本都是收到段祺瑞提拔和重用的將領,所以皖系各部軍閥忠誠度比較高。

段祺瑞四大金剛之一的山東督軍靳雲鵬




18歲時,投奔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督練的“新建陸軍”,隸屬於段祺瑞部下,1912年7月經段祺瑞舉薦,靳雲鵬任第5鎮統制,並會辦山東軍務,同年9月授陸軍中將,經段祺瑞向袁世凱保薦,再任北洋軍第5師師長,1913年8月暫行代理山東都督,並加陸軍上將銜,12月正式任命。兩年後,又被袁世凱任命為泰武將軍,督理山東軍務。

四大金剛之一的湖南督軍傅良佐

袁世凱死後,他投入段祺瑞領導的皖系,翌年7月張勳復辟時,傅良佐輔佐段祺瑞討伐張勳。翌月,傅良佐因功升任湖南督軍兼冠威將軍。

湖南督軍吳光新

這個可是段祺瑞的小舅子,段祺瑞妻弟,民國成立後,歷任陸軍第二十師師長、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湖南督軍。

3、奉系軍閥

張作霖是奉天督軍,奉系因此得名



勢力範圍: 奉天、 黑龍江、吉林、熱河、察哈爾、綏遠 總代表:張作霖(奉天督軍), 各部:張景惠(察哈爾督軍)、張作相(吉林督軍)、湯玉麟(熱河督軍)、孫烈臣(黑龍江督軍)、吳俊升(黑龍江督軍) 新派堂主:楊宇霆(奉軍參謀長)、姜登選(安徽督軍)、郭松齡(京榆駐軍副司令)等 奉軍編有4師16旅,總兵力約40萬 ,

奉系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是民國五大軍閥中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的兵工廠,並有200餘架飛機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至北伐時,奉系擁兵約30萬。

介紹完三大軍閥的基本情況,然後說下軍閥混戰皖系失敗的經過

一開始是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軍閥執政,大總統黎元洪下臺後,直系馮國璋繼任大總統,由於對於南方革命軍是和談還是武力鎮壓,馮國璋(主和)和段祺瑞(武力鎮壓)起了衝突,於是段祺瑞聯合直係軍閥曹琨一起把馮國璋趕走了,

以後曹琨上臺,皖系不惜出賣國家利權,向日本大借外債,他們乘機編練"參戰軍\

為了中國之崛起


中國近代史上,合肥出了兩個名人,一個是李鴻章,一個則是段祺瑞。二者還頗有淵源。

段祺瑞號稱北洋三傑之一,是袁世凱手下最能打的一員虎將。袁世凱死後,北洋軍群龍無首,瞬間分化為諸多派系。作為元老之一的段祺瑞當然也有自己的嫡系,因為家鄉的原因被稱為皖系。

民國有一個高危職業,就是國家元首。誰一旦有幸掌控北京,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迅速走向滅亡。其實這與民國的建立太過容易有關,一個朝代的建立,往往要經歷數十年的殺戮,最終由最強者收拾殘局。民國僅僅通過清帝的一張退位詔書就成立了,沒有人有足夠的威望令天下臣服,即使是袁世凱也做不到。

段祺瑞很不幸的成為了袁世凱之後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按照袁世凱的遺囑由黎元洪做總統,但真正掌握實權的還是段祺瑞,這也為後來的府院之爭埋下了伏筆。

執掌時局後,段祺瑞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卻是諸路軍閥的眼中釘。而段祺瑞卻行事高調,不知韜光養晦。尤其是他的得力干將徐樹錚驕陽跋扈,四處樹敵。

於是,沒過多久就爆發了直皖戰爭,這是北洋兄弟之間的第一場大戰。有趣的是段祺瑞曾是保定軍校的總辦(校長),而直系的總指揮吳佩孚則畢業於保定軍校。所以段祺瑞戰敗後氣恨的說:“吳佩孚學問不錯,兵練得也不錯,學會打老師了”。

短短五天的時間,就宣告戰爭結束,段祺瑞的皖系幾乎全軍覆沒。段祺瑞的慘敗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輿論。段祺瑞的掌權離不開日本人的支持,並曾向日本人借了5個億的外債。吳佩孚將這一事件公佈於眾,利用人們仇日的心理,讓自己站在了道義的一邊。再加上,段祺瑞的強勢,連續得罪了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歷屆總統,孤立無援。

第二,實力。直皖戰爭段祺瑞面對的敵人卻不只是曹錕、吳佩孚。正當兩軍打的難解難分時,奉系的張作霖帶領東北軍順勢南下,攻擊皖系。段祺瑞腹背受敵,形勢急轉直下。

第三,指揮。段祺瑞雖然崇尚武力,但是缺乏對行動的總體籌劃,隨意性大。皖系掌權後,將領也變得腐化起來,缺乏作戰決心和吃苦精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等難堪大任,並且不和,所以當時流傳著皖系無大將的說法。

而對手中的吳佩孚則是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的第一個中國人,指揮若定,很有軍事才華。更重要的是,對直系、奉系來說是生死之戰,打贏了就可以掌控北京,動力十足。

下野後,殺人如麻的段祺瑞竟跑到天津,過起了吃齋唸佛的生活。

當時對怎樣統一中國有兩種觀點,文統和武統。當然前者深得民心,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段祺瑞選擇的是後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與他的剛愎自用有關,與當時的時局也有關。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1920年,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與皖系軍閥段祺瑞進行了一場直皖戰爭。這場戰爭自7月14日正式開戰,在短短的五天之後便宣告結束。最終,直係軍閥成功奪得了北京政權,段祺瑞被迫下野。

(段祺瑞舊照)

說起來,直系與皖系的部隊實力相差並不是很大。縱然皖系不敵,但也絕不至於被橫掃。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竟然讓這場力量在伯仲之間的戰爭,短短五天內便結束了呢?

袁世凱死亡之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總統。不過尷尬的是,身為領導的黎元洪手中卻並沒有權利。北洋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其實是掌握在馮國璋、段祺瑞等軍閥手中。

在結束張勳復辟後,段祺瑞成為了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馮國璋就任為代總統。北洋系漸漸劃分為了直系和皖系兩大派系。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兩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兩大派系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客觀來說,軍閥產生矛盾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凡歷史上新王朝的建立,多數情況下都要經過十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廝殺來完成。而僅僅憑藉隆裕太后頒佈的一份退位詔書,民國時代就突然出現。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軍閥,難免會想來一番大展拳腳。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誰冒頭出來擔當“第一人”,毫無疑問就要背上相應的風險,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的野心已經是路人皆知,這就讓同在北洋政府的馮國璋難以服氣。直系、皖系的大戰已是箭在弦上。

(黎元洪舊照)

然而在1919年,馮國璋卻突然病逝,曹錕成為了直係軍閥新的領袖。雙方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不過,段祺瑞卻並不願意消停。

為了達到武力統一的目的,段祺瑞以東北的鐵路、礦產等資源為擔保,向日本人借款組建了一支對德國宣戰的“參戰軍”。一戰結束後,“參戰軍”改名為邊防軍,共計有三個師的兵力。後來,段祺瑞麾下大將徐樹錚又以收復外蒙為理由,組建了一支4個旅的西北軍。

對於沒有帶過兵的段祺瑞來說,這兩支軍隊就是他所有的嫡系力量。

段祺瑞組建軍隊的行為,很快激怒了曹錕。為了師出有名,以曹錕為首的直系開始在國內痛數段祺瑞的罪狀。1920年7月12日,在直皖戰爭開戰前夕,吳佩孚發聲稱“海內分崩,追原禍始,段為戎首”。他指責段祺瑞在巴黎和會上賣國,私自向日本借大量外債,並痛斥段祺瑞先後推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儘管段祺瑞很快以自己“三造共和”,曹錕、吳佩孚之流私通張勳復辟為依據進行了反擊。但就當時的輿論風向來說,段祺瑞依然處於下風。這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段祺瑞身後有日本人的身影,這是大眾所不能容忍的。

7月14日,吳佩孚發動奇襲作戰,皖軍東西兩路迅速潰敗,段祺瑞不得不向大總統徐世昌請求下達停戰令。

(吳佩孚舊照)

除了輿論的影響之外,段祺瑞的失敗,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其一,段祺瑞雖然名義上掌管著皖系大量軍隊,但皖系一眾軍閥卻並不服他。在直系軍隊的兇猛進攻下,皖系不少部隊未戰先降,甚至還有人臨陣倒戈。儘管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但邊防軍卻只有寥寥數萬人,並且幾乎全都是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與常年征伐的吳佩孚部隊一比較,邊防軍簡直就是一群空有先進裝備的新兵蛋子。

其二,皖軍戰前佈局失當,對戰局的部署過於隨意,內部也存在矛盾。這些現象,都導致皖軍發揮不佳。

以皖軍東西兩路的指揮為例,東路大將徐樹錚平常樹敵太多,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本來在他的指揮下,東路皖軍前期打得還算不錯。但隨著局勢開始變得不利,東路皖軍始終缺乏友軍的支援,這就使得徐樹錚直接掉頭撤退,東路皖軍也隨之大敗。而西路指揮曲同豐向來與徐樹錚不和,在作戰中他更是莫名其妙被直軍包圍並活捉,西路皖軍迅速崩潰。

其三,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立場,也導致了皖軍的潰敗。早在1920年4月,直、奉兩系就結成了反段同盟,但段祺瑞一直以為張作霖是保持中立。戰爭開始後,奉系軍隊南下趁火打劫。皖系軍隊遭遇雙重打擊,潰敗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洋軍閥中的兩大嫡系為了利益最終爆發了直皖戰爭,結果是皖系戰敗,段祺瑞下臺。那麼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段祺瑞執政期間推行親日的賣國外交以及實行“武力統一”的國內政策。段的賣國外交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幾乎站在了直系這一邊。

軍事上:皖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成軍不久,既缺乏訓練又沒有上過戰場,其軍官多數是剛剛從軍校畢業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加之段祺瑞的指揮才能也不高。

直系軍隊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其軍隊的戰鬥力高於皖軍。直系將領吳佩孚更是一位一流的軍人,以能征善戰著稱。

奉系的參戰。當直皖兩大派系激戰正酣的時刻,奉系的張作霖直接出兵幫助直系攻打皖系。奉系的出兵使得直軍如虎添翼,戰爭的天平馬上就傾向於直軍一方。

段祺瑞的主要嫡系為定國軍,總司令為段祺瑞,參謀長為小扇子徐樹錚。下轄邊防軍第1、3師,中央陸軍第9、13、15師以及邊防第1混成旅。

參考文獻: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

2、張明金:《中華民國史上20大派系軍閥》。

3、來新夏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北洋軍閥》。


歷史軍魂


一九一八年八月,

馮總統國障代任期滿,段總理曾聲稱與總統同時下野。

南方的軍政府遘難難解,諾大的中華民國總要有一個總統來統轄。老段的“智囊”徐樹錚、王揖堂等人,在北京的安福衚衕成立了一個“俱樂部”。意在組織新國會,選舉大總統。然後才有徐世昌被選出來做總統。這個時候也正是老段的皖系軍閥比較活躍的時期。

北洋軍閥趨向分裂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凱死了。北洋軍閥在漸漸地趨向分裂,此時就出現了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馮國璋於一九一九年去世,直系老大又換成了曹錕、吳佩孚(曹錕對吳佩孚說“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徐世昌雖名為總統,實卻是處在皖系“保護”之下,政局自然也就由段祺瑞掌控著呢。

早在南北開戰的時候,段用曹錕為兩湖宣撫使,就有將曹留在南方之意。馮國璋便告誡曹錕,不可丟了根本。所以克復長沙以後,曹立即北歸,就是坐鎮保定,擁衛京畿的意思。

老段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湖南督撫張敬堯為段派人物,依仗老段的奧援自作威福,在湖南三年,民心多怨。第三師長吳佩孚,久居湘南,就像是一個給張敬堯把守南門的門吏,又不被張敬堯放在眼裡。因此這兩人就經常要搞出些摩擦來。惱怒之下,吳佩孚未得到批准,就擅自撤防北歸了。也直到了這會兒,張敬堯才意識到:這三年的平安日子,都是吳佩孚恩“賜予”的。

南方的譚延闓,看到吳佩孚撤防,立馬就率軍打了進來。張敬堯毫無能力,只能依了三十六策的上策,逃之夭夭了。而辛苦打下的長沙城,也再次回到了南方軍的手裡。

直皖戰爭

吳佩孚撤回來以後,便鼓動曹錕,組織了一個保定會議,成立了一個十三省同盟,並向徐政府提出三條要求:一是擁護靳內閣,不反對段合肥。二是各省防軍,撤回原駐防地。三是宣佈安福系罪狀,解散安福部。並邀張作霖做為調解人。

好在張作霖願做這個和事佬。待張作霖來到保定以後,吳佩孚將各省代表召集在一起,重新議出六條辦法交給張作霖。這時吳佩孚又提出一個要求,必須罷免徐樹錚。

張作霖把這幾條辦法往老段手裡一交。看到要解散安福部,撤換王揖唐,罷免徐樹錚。感覺這是不給皖繫留活路了,便怒氣衝衝地說,他這麼欺人,就是兵戎相見,我也不怕他呢。徐總統也來勸解,段又加懊惱地說道,“我與東海數十年交情,當選總統時,我寧可與河間同時下野,好好把元首位置讓與他,現在他老正昏聵,就同他算帳便了“。

張作霖只得又會見吳佩孚。吳說段氏即說兵戎相見,我“願率著虎賁三千人,鵠候疆場,若稍涉慌張,便不成為直派健兒了”。

徐樹錚之前曾有惠於張作霖,其後又有矛盾衝突。但是面子上總沒有顯現出來,此次張做調解人,雖有偏心於直系的意思,也未打算愣生生攙和進來。徐先是以重金為張做壽,張拒不答應。他便唆使鬍匪襲擊張作霖,不料事做的不機密被張查獲了。張作霖大怒,專門發電聲討徐樹錚,要求撒銷西北邊防軍。這不,老段在無意間又多了一個勁敵。

這膽大妄為的徐樹錚也真敢做,竟然演出了一場“逼宮”戲來,七月九日他帶領衛隊,圍住公府,拿著以段祺瑞領銜的彈章,硬生生逼著徐總統下懲辦曹吳的命令。這無異於火上澆油。

七月十四日,就是所謂的“刁斗相聞,兵刃相接”了。兩下里真刀真槍幹了起來。戰爭無情,不可細述。至七月十九日,段氏四路大軍,一齊潰敗。魯豫各省的皖系軍官亦皆瓦解。老段不得已發出一個通電,“撫衷內疚,良深悚惶”了。

皖系潰敗

接下來,懲辦徐樹錚,解散邊防軍,解散安福部,解散新國會,懲辦罪魁。京師警察廳總監吳炳湘是段派,首當其衝要解職。

七月二十六月,以大總統令,宣佈撤銷七月九日關於曹吳處分的命令。

七月二十八日,大總統令“準督辦邊防事務,兼管理將軍府事務段祺瑞免職。”若依了曹吳,就要將老段一體拿下,還是徐總統好說歹說,總要給老段留點臉面。

七月二十九日,大總統令稱“徐村錚等稱兵畿輔,貽害閭閻……甚至協迫上將軍段祺瑞……”。不管怎麼說,這次老段也算是體面地退出了。而其他執掌一方的段系要員,卻都被趕下了臺。整個的皖系,從此就分崩離析了。

結語

當徐總統緩緩地下他的總統令的時候,徐樹錚等人早就急急地跑入日使館去了。所謂的“嚴懲罪魁”自然就成了一句虛話。


錢君史話


段祺瑞,清末民初風雲人物,北洋軍閥創建者之一,袁世凱的左膀右臂,號稱“北洋之虎”;1916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帶領皖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大權,以正統自居,權勢滔天。但是就是這樣強大的段祺瑞和皖系軍閥卻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短短5天就一敗塗地,段祺瑞勢力從此一蹶不振,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段祺瑞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隊,軍閥的權力來源於自己手中的軍隊,段祺瑞缺乏嫡系部隊使得權力不穩。在整個北洋體系中別看段祺瑞位高權重,卻很少有在一線領軍的機會,主要是進行統籌全局、軍官教育培養的工作,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這使得段祺瑞威望很高,但是一旦發生利益衝突,這種師生關係也就不好使了。

身為軍人的段祺瑞也明白依靠他人軍隊不是長久之計,因此1917年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權後,以參加一戰為名編練參戰軍,到1919年共編成了三個師,這些才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隊。但是1920年就爆發了直皖戰爭,剛剛完成編練、作戰經驗稀少的參戰軍對陣直系、奉系的聯手進攻還是太弱了。

其次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使得皖系樹敵太多。徐樹錚是段祺瑞的老鄉,1901年兩人相識後就非常投緣,徐樹錚成為段祺瑞的主要助手和代言人,在皖系發展過程中出力甚大,但是徐樹錚權力慾極重、手段陰險狠辣、囂張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

比如北洋軍閥內部都是沾親帶故,互相之間的爭鬥基本不會傷及性命,但是徐樹錚就打破了這個潛規則,1918年6月直系元老陸建章在參加督軍團聚會期間,因為政見不合被徐樹錚誘騙槍殺,這件事是直皖決裂的導火索,也激起了中間派系對於皖系的不滿。再比如段祺瑞為了壓制直系勢力,大力拉攏奉系軍閥張作霖,但是徐樹錚擅自挪用撥付給奉軍的軍費數百萬元,更是多次派人暗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造成奉系勢力放棄“中立”,倒向了直系陣營。

徐樹錚不只是得罪外人,在皖系內部他也仗著段祺瑞的寵信大肆攬權,造成皖系內部分化,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到1919年,形成了一個以直系、奉系為核心,勢力範圍遍佈七省的反皖同盟。

再次皖系軍閥勢力分佈過於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皖系軍閥是建立在段祺瑞的崇高威望上的,因此佔據的地盤很分散,北京周邊、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是皖系的主要勢力範圍,基本上沒有連接在一起的地盤,實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而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皖系的迅速戰敗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段祺瑞等皖系軍閥將領在軍事上缺乏總體規劃。直皖爭端中是皖系首先提出了“武力解決”的口號,但是皖系在戰前卻準備不足,反而讓直系率先展開進攻;另外皖系將領盲目輕敵、私心太重、兵力部署非常隨意,造成東西兩路大軍缺乏合作,被直系將領吳佩孚抓住機會突襲了皖系的前線司令部,皖系部分高級將領被俘投降,造成皖系全線潰敗。


當狗容易做人難


袁世凱的死就好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中國從此沒有能夠鎮得住大局的人了。一時間華夏大地群魔亂舞,軍閥混戰。

軍閥都不是好東西,說穿了就是想當“皇帝”問鼎中原,沒有什麼好鳥。為了當皇帝,就是生靈塗炭、赤地千里也無所謂。

就像孫中山說的那樣“南北如一丘之貉。”


袁世凱的接班人是黎元洪,他是北洋政府裡有名的老好人,不會心狠手辣、不會厚黑,壓不住陣腳,是個籠子的耳朵——擺設。北洋的槍桿子事實上掌握在馮國璋和段祺瑞手裡,兩個人都野心勃勃,不是甘居人下的主。

辮帥張勳的復辟醜劇謝幕後,段祺瑞成了陸軍總長,還兼著總理一職,可謂平步青雲、意氣風發。可是別忘了馮國璋也坐地分贓成了總統,形成了二虎同堂。

都說一個槽栓不下兩頭驢,何況是兩隻惡虎呢?

北洋軍閥裡形成兩大派系——段祺瑞的皖系和馮國璋的直系。兩虎之間勾心鬥角,勢不兩立;段祺瑞不願意跟馮國璋妥協,馮國璋也不想對段祺瑞讓步。後來馮國璋死了,曹錕成了直系掌門人,和皖系的矛盾更加激烈。

皖系想往東,直系偏要向西。皖系說中國要和平統一,以德服人;直系說不行,那樣是與虎謀皮、不現實,必須要武力解決。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但要是兵見兵,那就只能比比誰的拳頭大。

這樣一來,兩隻老虎就只有戰場上見了。


雖然軍閥相爭都是為了爭奪統治權的,都是為了一己之私。但打仗都要有遮羞布,還要把自己包裝起來,說自己是正義的化身,是替天行道、是為民做主。說對方十惡不赦,極力抹黑對方,把狗咬狗的戰爭說成是天使和魔鬼的較量。

1920年7月12日,皖系和的直系開打前夕,直系筆桿子寫出了討伐段祺瑞的檄文,裡面歷數段逆祺瑞十大罪狀。

檄文裡認定段祺瑞這個人性格兇殘、暴戾,道德敗壞;對外賣國求榮,對內貪汙腐敗。總之,段祺瑞就是萬惡之源,是國家分裂,人民苦難的罪魁禍首。段賊不除,國無寧日,就是把段祺瑞千刀萬剮也不能抵消他的罪責。

段祺瑞這裡也不會坐以待斃,肯定是以牙還牙、針鋒相對。


他首先指使總統徐世昌宣佈免除了直系老大曹錕、吳佩孚的官職,然後連夜寫出討伐逆賊直系的檄文在次日發表。

在文中,段祺瑞把自己包裝成逼迫滿清退位、反對袁世凱稱帝、粉碎張勳復辟“三造共和”的大英雄。並指責曹錕、吳佩孚勾結溥儀、張勳,開歷史倒車,跟全國人民作對。

  由於直系人多勢眾,氣壯如牛的皖系卻像紙老虎不堪一擊。開戰僅僅五天,皖系就土崩瓦解,直系、奉系控制了北京政局,段祺瑞拱手認輸。段祺瑞的皖系在開戰前也氣勢洶洶、牛氣哄哄,但為什麼那麼快就認輸了呢?

其一,段祺瑞雖然名義上是皖系的大哥,軍隊分支不少,但下面沒有自己的嫡系,都是各打各的小算盤。

段祺瑞手下的軍閥都不是堅定不移,鐵了心跟他乾的,大家都是見風使舵,一看大事不好,紛紛作鳥獸散,誰也不捨得拼老本。除了那些心懷鬼胎的分支,自己的嫡系就幾萬人,還都是烏合之眾、沒有戰鬥經驗的新兵。跟吳佩孚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相比,戰鬥力不再一個檔次。


其二,皖軍戰前思想麻痺,覺得不會打起來,大意輕敵。

直到7月1日日段祺瑞還給曹錕打電話想和解,並告訴徐世昌說不會打仗。等察覺直系軍隊動向後,又不知所措,倉促佈陣,不分主次,部署失策,未戰先輸。而那些皖系的非嫡系部隊姍姍來遲,又不做戰鬥動員。導致防線出現漏洞,讓直系各個擊破。

段祺瑞唯一靠得住的東路大將徐樹錚平常脾氣暴躁,在皖系口碑不好,部下也是面和心不合,對他意見很大。即使是同僚也對他頗有成見。徐樹錚吃了敗仗後,友軍見死不救,孤軍作戰,導致皖系兵敗如山,土崩瓦解。

其三,直皖戰爭差不多是勢均力敵,但奉系張作霖突然加入奉系陣營,勝利天平迅速向直系傾斜。


其實老奸巨猾的張作霖早就決定跟直系並肩作戰,但段祺瑞還矇在鼓裡,被張作霖中立的信誓旦旦而矇騙,情報工作做得不好。

以上幾個原因讓段祺瑞的皖系在和直系較量中慘遭敗績,導致段祺瑞狼狽辭去總理職務,從此退出中國政壇。


小約翰


通常來說,稱段祺瑞是軍閥其實是有些名不副實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軍閥第一要有自己的軍隊,第二要有自己的地盤,擁兵自重,這才是軍閥最起碼的前提條件。

但這兩挑,段祺瑞卻是沒有的。當然,沒有並不代表老段就沒搞過,只是他用人不對、運氣不佳,沒有做好而已。

和那般北洋同僚們一樣,段祺瑞是天津武備學堂畢業,之後送到德國留學,回國後跟隨袁世凱小站練兵,由此風生水起。



但在民國年後,他不想其他同僚分駐各省而是留守京城,所以沒有自己的地盤,說他是皖系軍閥的頭目,未必恰當。

不過在一戰後期、俄國發生革命後,在日本的幫助下,段祺瑞確實編練過一支參戰軍。

1918年8月,參戰軍訓練處成立,靳雲鵬任督練,軍官教導團和軍士教導團分由陳文運和曲同豐擔任團長,專門負責這支新軍隊的編練事務。

按約定,參戰軍的軍費均來自日本借款,其使用的武器裝備也都從日本購買,訓練方式也完全採用日本那一套。



參戰軍軍官教導團,主要從保定軍校中的優秀畢業生和接近皖系的初級軍官中抽調組成,訓練結束後分派到參戰軍擔任初級軍官;

軍士教導團則從皖系的北洋各師抽調優秀士兵前來受訓,受訓三個月後分派到參戰軍充當軍士。軍士教導團共六個營,總人數3200人。

軍官教導團和軍士教導團訓練結束後,隨即赴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招募了三萬多名新兵,並於1919年1月正式成軍。

參戰軍共分3個師:第一師師長曲同豐,駐北京北苑;第二師師長馬良,駐山東濟南;第三師師長陳文運,駐北京南苑。

參戰軍的武器裝備都來自日本,每師轄兩個步兵旅,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團,另有工兵、輜重、機關槍各一營,總兵力一萬餘人。

炮兵團轄三個營,每個營轄三個連,每個連有火炮四門。機關槍營則共四個連,每連有重機槍六挺。



就武器裝備、訓練水平、兵員素質等方面來看,參戰軍算得上國內軍隊的佼佼者,不過,參戰軍有一重大隱患,那就是成軍時間太短,缺乏實戰經驗。

後來,計劃中的對俄作戰實際並未執行,這支部隊之後又轉為了邊防軍。

1920年,這支部隊和曹錕吳佩孚的直系軍隊發生“直皖戰爭”,結果不到三天,就被吳軍全部消滅。所以說,光好看是一點用都沒有的。


坑爹史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直皖戰爭失敗的關鍵,在於3點。

第一,奉系軍閥張作霖支持直系。

客觀來說,直皖實力相差有限,雙方完全可以周旋。

當然直系軍隊戰鬥力較為強悍,但也絕對不會區區5天就打完了。

此戰中,段祺瑞被張作霖忽悠,誤以為張帶兵南下是來助戰的。

段祺瑞全部的部署,都是把張作霖當做盟友至少是中立。

然而,張作霖卻在段祺瑞還沒有陷入頹勢的時候,趁火打劫,全面進攻。這導致段祺瑞全線潰敗,迅速垮臺。

第二,皖系軍閥其實沒有太多嫡系部隊。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實際上繼承了袁的地位。

袁世凱是所謂北洋的唯一領袖,可以掌控所有北洋軍,北洋軍就是他的嫡系。

段祺瑞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開始並沒有什麼嫡系部隊,因為原則上北洋軍包括直系祖宗馮國璋在內,全部都是他的部下。

然後段祺瑞不是袁世凱,即便袁世凱在後期也難以控制北洋軍。

段祺瑞很快發現馮國璋之流形成了山頭,成為擁兵自重的土皇帝,根本控制不住。

所以,段祺瑞開始扶持自己的嫡系,比如藉助向一戰編組自己的參戰軍,後來又編組了西北軍。但這兩支部隊的規模都不大,不過幾萬人而已,而且基本沒有實戰經驗。

這種軍隊裝備訓練雖好,哪裡是百戰老將吳佩孚和曹錕的對手。

其餘都是附庸段祺瑞的軍閥部隊,完全不可靠。

比如皖系軍隊第15師,甚至是馮國璋舊部,此戰中直接火線倒戈投降。

此戰中,直系是佔有很大優勢的。開戰之前,直系和他的盟友其實已經從4個方向包圍了皖系軍閥盤踞的河北核心地區。

此戰還沒打,皖系軍閥就敗了七八成。

第三,將帥不和,素質低劣

部隊數量有限,更重要嫡系部隊將領也矛盾重重。

段祺瑞心腹大將徐樹錚樹敵太多,幾乎沒有朋友,尤其同大將曲同豐有仇。

此戰中,段祺瑞為了防止兩人出問題,讓他們分別帶領部隊分頭作戰,導致皖系軍閥部隊其實是分散且互相沒有支援,自然會被直系個個擊破。

除了不和以外,將領素質很差。比如西路總指揮曲同豐,莫名其妙被人抄了司令部,被活捉到了,導致西路軍自潰。

其他軍官也很爛。

東路軍徐樹錚開始打得不錯,後來發現戰局不利,竟然扔下部隊自己逃走,導致東路軍潰散。

而在東西路軍之上的總指揮段芝貴,更是一坨屎。在戰局不利的時候,段芝貴仍然不忘記在專列上搓麻抽菸。結果當晚突然聽到幾公里外有槍炮聲,就溜得不知去向,連衛兵都找不到他。直到第二天,衛兵才在附近一個農家柴草堆裡找到段芝貴。

如此軍官,部隊哪裡有戰鬥力。

嫡系邊防軍第1第2第3師,均是直接投降或者將領扔下部隊逃走後投降。

西北軍第1第2第4旅也是將領或逃或投降,餘部自行潰散。


薩沙


直皖戰爭是發生在1920年7月14日到18日,皖系軍閥段祺瑞和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之間暴發的軍閥混戰,戰爭以皖系軍閥段祺瑞完敗、直係軍閥勝利為結果,隨後,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下臺,直系的曹錕和奉系的張作霖開始聯合執掌北京政權。

號稱“北洋之虎”的段祺瑞,皖系軍閥首領,是自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之後,從1916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也就是說,這5年間,北京的政權實際掌握在皖系軍閥手中,統治著從奉天(今遼寧)到浙江沿海各省、黃河流域沿隴海路各省、長江中下游各省和東三省、熱河、內蒙古等地。

當時,北洋政府有幾股貌合神離的勢力,一者當然是皖系的段祺瑞,在北京政府、津浦沿線和上海有相當大的力量,掌握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和陝西;二是張作霖領導的奉系,據有東三省;

三是先由馮國璋、後由曹錕、吳佩孚掌握的直系,勢力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和京漢沿線各省;四是長江的三個督軍,包括江蘇的李純,江西的陳光遠,湖北的王佔元。當時,北京政府之外的南方還有許多軍閥,包括唐繼堯的滇軍,陸榮廷的桂軍,另外廣州還有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

為什麼會暴發直皖戰爭?因為段祺瑞認為,南北必須統一,要統一南北,北洋政府必須團結一致,但南北分裂使地方軍人可以投機取巧,左右國政,因此,他特別反對督軍干政,尤其是南方的督軍干政,而南方的幾大督軍,都是直系的。為此,北洋幾大軍閥在一起開了天津會議,後又開了漢口會議,第二次天津會議。但由於南北統一戰爭,要以江蘇、江西、湖北為運兵通道,長江三督軍極力反對,北洋內部因此有了裂痕。段祺瑞又聯繫張作霖的奉系來對付其他北洋勢力,北洋分裂進一步加深。後來,皖系又與奉系鬧得不愉快。

1980年3、4月間,直系和奉系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多共同點,皖系與直系的矛盾卻越來越大,最後便暴發了直皖戰爭,最後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失敗告終。

段祺瑞雖然掌握了北京政府,但他卻沒有一支佔據一定區域的嫡系部隊,他的軍隊是日本人支持建立起來的,軍費也是借款,但軍隊太過分散,又缺乏集中有效的領導,打起仗來便大敗虧輸。比如開戰後,皖系第一路軍劉詢的第十五師便不戰而退,讓吳佩俘輕而易舉地把第二路軍給包圍了。

還有,在訓練有素的直系軍的進攻下,直隸、河南、甘肅、陝西、安徽的皖軍紛紛投降,大部分改編成了直系。戰爭熱熱鬧鬧地打了5天,段祺瑞的所謂皖軍,很多瞬間就投降了直系,這在民國戰爭史上,是一個大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