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將部分企業生產線從中國遷出,會對我國產生多少影響?

TC櫻椛道


再過一二十年,世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任何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都不會忽視和放棄。沒有了中國市場,就不能稱為跨國公司,世界企業。且不談中國其它的優勢,僅憑這點,就必須貼近市場,就近生產,幾乎是不二選擇。


江浙小商


溯源認為:日本部分企業生產線從中國遷出,對我國產業鏈影響不大,換個角度講,很可能是我國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契機。

外媒報道,日本政府將提供2435億日元(約127億)人民幣,協助那些有意願將生產線遷回日本的企業遷回日本本土。

東京商事研究公司2月份的一項調查指出,在對超過2600家日本企業進行採訪後發現,有37%的公司表示其正在向除中國市場以外的其他地區進行多元化採購。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富裕起來的日本,大勢資本輸出,其國內製造業只保留了部分核心技術,在正常時期,用錢賺錢的辦法無疑是日本企業最優的選擇,但一旦特殊情況出現,其弊端也快速顯現,比如,目前的先關肺炎疫情蔓延。

經濟學界有一種廣為人知的說法:即世界有兩個日本,一個是日本本土,另一個是輸出的資本在海外的產值又相當於日本本土的產值。

對我國而言,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從模仿、山寨逐漸開始形成了新的突破和創新,換言之經過40年積累和學習,疊加我過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形成的工程師紅利正逐漸顯露出來。

這是日企遷出中國,這將促使我國的企業奮起直追,只爭朝夕,在一些關鍵領域是實現突破,畢竟人在壓力下爆發出來的戰鬥往往是驚人的。

藉此契機,加快我們企業的產業升級。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這種事情不是今年才發生的,比如我多年前曾經去過的不少日本企業最近2年都搬走了,有的搬回了日本,有的搬去了東南亞,甚至有的直接搬去了墨西哥和美國。例如松下集團在北京的工廠、三菱電機在大連的工廠,小松在上海的工廠,此外豐田系的一些企業去了東南亞。

一、日本部分企業生產線為何從中國遷出?

一是有部分日本企業的產品或者原材料在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重點領域裡,甚至有些公司的產品本身就在清單上,這些日本企業的判斷,世界經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搞貿易摩擦,估計會持續很多年才會結束,那麼他們在中國生產容易受到池魚之災,想來想去,還是先離開是非之地再說,畢竟迴歸日本之後,產品再出口美國,就不用繳納那麼多關稅了。

二是有部分企業已經不再具備市場競爭力。隨著中國製造的不斷升級,一些日本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已經沒有優勢了,這樣貼近消費市場的必要性就沒有了,家電行業最為明顯,將來機械、電子和汽車行業的企業也會如此。

三是中國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稅收成本都在上升,尤其是最近幾年來,隨著內資、外資一視同仁,一些外企的優惠措施已經沒有了,加上中國市場的原材料價格、人力資源價格都沒有優勢了,相關日本企業就搬去了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和墨西哥這樣的地方。

最近有媒體報道,安倍政府準備動用127億幫助日本企業將部分生產線搬回日本,理由是受到疫情影響導致供應鏈緊張,一些在華生產的部件不能及時運到日本進行總裝,從而導致總裝進度因缺少部件被迫停滯。這個理由其實也算是比較正當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冠危重患者離不開的呼吸機,有1400多個零件,其中1100個只有中國能生產,所以日本這麼做無可厚非。

二、部分日本企業搬出中國,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應該說短期內還是有影響的,比如,就業、稅收都會受到影響,但總體並不是很大,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據我觀察,日本企業還是很有特點的:

首先,日本企業的管理其實非常人性化。我去過的很多日資企業比我們的國企還像國企,基本上很少會主動裁員,即使裁員也會給員工很寬鬆的條件。日本企業搬走的話,估計很多員工會懷念的。

其實,日本企業在企業管理方面很有特點,無論是生產效率方面還是質量管理方面可以說是中國企業的老師,將來如果少了近距離的交流,不能說不是一個損失。

再次,日本企業在基礎化工、機械電子、信息產業、半導體等方面的產業退出之後,我們可以快速填補,但是在新材料、精密機械方面的優勢太大,國內企業短時間是無法趕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