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直皖戰爭中,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嗎?

yangmingshan


一九一八年八月,

馮總統國障代任期滿,段總理曾聲稱與總統同時下野。

南方的軍政府遘難難解,諾大的中華民國總要有一個總統來統轄。老段的“智囊”徐樹錚、王揖堂等人,在北京的安福衚衕成立了一個“俱樂部”。意在組織新國會,選舉大總統。然後才有徐世昌被選出來做總統。這個時候也正是老段的皖系軍閥比較活躍的時期。

北洋軍閥趨向分裂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凱死了。北洋軍閥在漸漸地趨向分裂,此時就出現了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馮國璋於一九一九年去世,直系老大又換成了曹錕、吳佩孚(曹錕對吳佩孚說“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徐世昌雖名為總統,實卻是處在皖系“保護”之下,政局自然也就由段祺瑞掌控著呢。

早在南北開戰的時候,段用曹錕為兩湖宣撫使,就有將曹留在南方之意。馮國璋便告誡曹錕,不可丟了根本。所以克復長沙以後,曹立即北歸,就是坐鎮保定,擁衛京畿的意思。

老段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湖南督撫張敬堯為段派人物,依仗老段的奧援自作威福,在湖南三年,民心多怨。第三師長吳佩孚,久居湘南,就像是一個給張敬堯把守南門的門吏,又不被張敬堯放在眼裡。因此這兩人就經常要搞出些摩擦來。惱怒之下,吳佩孚未得到批准,就擅自撤防北歸了。也直到了這會兒,張敬堯才意識到:這三年的平安日子,都是吳佩孚恩“賜予”的。

南方的譚延闓,看到吳佩孚撤防,立馬就率軍打了進來。張敬堯毫無能力,只能依了三十六策的上策,逃之夭夭了。而辛苦打下的長沙城,也再次回到了南方軍的手裡。

直皖戰爭

吳佩孚撤回來以後,便鼓動曹錕,組織了一個保定會議,成立了一個十三省同盟,並向徐政府提出三條要求:一是擁護靳內閣,不反對段合肥。二是各省防軍,撤回原駐防地。三是宣佈安福系罪狀,解散安福部。並邀張作霖做為調解人。

好在張作霖願做這個和事佬。待張作霖來到保定以後,吳佩孚將各省代表召集在一起,重新議出六條辦法交給張作霖。這時吳佩孚又提出一個要求,必須罷免徐樹錚。

張作霖把這幾條辦法往老段手裡一交。看到要解散安福部,撤換王揖唐,罷免徐樹錚。感覺這是不給皖繫留活路了,便怒氣衝衝地說,他這麼欺人,就是兵戎相見,我也不怕他呢。徐總統也來勸解,段又加懊惱地說道,“我與東海數十年交情,當選總統時,我寧可與河間同時下野,好好把元首位置讓與他,現在他老正昏聵,就同他算帳便了“。

張作霖只得又會見吳佩孚。吳說段氏即說兵戎相見,我“願率著虎賁三千人,鵠候疆場,若稍涉慌張,便不成為直派健兒了”。

徐樹錚之前曾有惠於張作霖,其後又有矛盾衝突。但是面子上總沒有顯現出來,此次張做調解人,雖有偏心於直系的意思,也未打算愣生生攙和進來。徐先是以重金為張做壽,張拒不答應。他便唆使鬍匪襲擊張作霖,不料事做的不機密被張查獲了。張作霖大怒,專門發電聲討徐樹錚,要求撒銷西北邊防軍。這不,老段在無意間又多了一個勁敵。

這膽大妄為的徐樹錚也真敢做,竟然演出了一場“逼宮”戲來,七月九日他帶領衛隊,圍住公府,拿著以段祺瑞領銜的彈章,硬生生逼著徐總統下懲辦曹吳的命令。這無異於火上澆油。

七月十四日,就是所謂的“刁斗相聞,兵刃相接”了。兩下里真刀真槍幹了起來。戰爭無情,不可細述。至七月十九日,段氏四路大軍,一齊潰敗。魯豫各省的皖系軍官亦皆瓦解。老段不得已發出一個通電,“撫衷內疚,良深悚惶”了。

皖系潰敗

接下來,懲辦徐樹錚,解散邊防軍,解散安福部,解散新國會,懲辦罪魁。京師警察廳總監吳炳湘是段派,首當其衝要解職。

七月二十六月,以大總統令,宣佈撤銷七月九日關於曹吳處分的命令。

七月二十八日,大總統令“準督辦邊防事務,兼管理將軍府事務段祺瑞免職。”若依了曹吳,就要將老段一體拿下,還是徐總統好說歹說,總要給老段留點臉面。

七月二十九日,大總統令稱“徐村錚等稱兵畿輔,貽害閭閻……甚至協迫上將軍段祺瑞……”。不管怎麼說,這次老段也算是體面地退出了。而其他執掌一方的段系要員,卻都被趕下了臺。整個的皖系,從此就分崩離析了。

結語

當徐總統緩緩地下他的總統令的時候,徐樹錚等人早就急急地跑入日使館去了。所謂的“嚴懲罪魁”自然就成了一句虛話。


錢君史話


北洋軍閥中的兩大嫡系為了利益最終爆發了直皖戰爭,結果是皖系戰敗,段祺瑞下臺。那麼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段祺瑞執政期間推行親日的賣國外交以及實行“武力統一”的國內政策。段的賣國外交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幾乎站在了直系這一邊。

軍事上:皖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成軍不久,既缺乏訓練又沒有上過戰場,其軍官多數是剛剛從軍校畢業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加之段祺瑞的指揮才能也不高。

直系軍隊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其軍隊的戰鬥力高於皖軍。直系將領吳佩孚更是一位一流的軍人,以能征善戰著稱。

奉系的參戰。當直皖兩大派系激戰正酣的時刻,奉系的張作霖直接出兵幫助直系攻打皖系。奉系的出兵使得直軍如虎添翼,戰爭的天平馬上就傾向於直軍一方。

段祺瑞的主要嫡系為定國軍,總司令為段祺瑞,參謀長為小扇子徐樹錚。下轄邊防軍第1、3師,中央陸軍第9、13、15師以及邊防第1混成旅。

參考文獻: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

2、張明金:《中華民國史上20大派系軍閥》。

3、來新夏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北洋軍閥》。


歷史軍魂


段祺瑞是皖系軍閥的領導人,而且在袁世凱死後任職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掌握軍政大權,實力最為強勁。

段祺瑞的失敗是有多重原因的,具體過程如下分析,袁世凱死了後,北洋軍閥分成了三個派別。

1、直係軍閥

勢力範圍: 北京,天津,直隸(河北)、湖北、江西、江蘇




直係軍閥依馮國璋為總代表,主要代表有曹錕(直隸督軍)、吳佩孚(直魯豫兩湖巡閱使)、馮玉祥(陝西督軍)、孫傳芳(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 各部官員有:王佔元(湖北督軍)、陸建章(陝西督軍)、孟恩遠(吉林督軍)、李純(江蘇督軍)、陳光遠(江西督軍)、齊燮元(江蘇督軍)、王承斌(直隸督軍)、蕭耀南(湖北督軍)、方本仁(湖北省主席)、周蔭人(福建督軍)、陳調元(安徽督軍) ,

最強盛時有18個師,轄18個獨立旅,總兵力達60萬人。到北伐戰爭爆發時,直係軍閥總兵力已銳減至20萬左右。

2、皖系軍閥:

總代表:段祺瑞 ,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把段祺瑞統領的這一批軍閥稱為“皖系”


勢力範圍: 安徽、山東、陝西、甘肅、上海、浙江、福建 總代表:段祺瑞(國務總理,陸軍總長) ,各部:張懷芝(山東督軍)、倪嗣沖(安徽督軍)、段芝貴(湖北都督)、吳光新(湖南督軍)、陳樹藩(陝西督軍)、張廣建(甘肅督軍)、陸洪濤(甘肅督軍)、楊善德(浙江督軍)、盧永祥(浙江督軍)、何豐林(上海護軍使)、李厚基(福建督軍);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掌握了北洋政府大權,皖系軍閥佔據了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江西等地,實力雄厚,皖系最強大時有6個整編師,20個加強旅,擁兵30餘萬。

皖系各部軍閥基本都是收到段祺瑞提拔和重用的將領,所以皖系各部軍閥忠誠度比較高。

段祺瑞四大金剛之一的山東督軍靳雲鵬




18歲時,投奔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督練的“新建陸軍”,隸屬於段祺瑞部下,1912年7月經段祺瑞舉薦,靳雲鵬任第5鎮統制,並會辦山東軍務,同年9月授陸軍中將,經段祺瑞向袁世凱保薦,再任北洋軍第5師師長,1913年8月暫行代理山東都督,並加陸軍上將銜,12月正式任命。兩年後,又被袁世凱任命為泰武將軍,督理山東軍務。

四大金剛之一的湖南督軍傅良佐

袁世凱死後,他投入段祺瑞領導的皖系,翌年7月張勳復辟時,傅良佐輔佐段祺瑞討伐張勳。翌月,傅良佐因功升任湖南督軍兼冠威將軍。

湖南督軍吳光新

這個可是段祺瑞的小舅子,段祺瑞妻弟,民國成立後,歷任陸軍第二十師師長、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湖南督軍。

3、奉系軍閥

張作霖是奉天督軍,奉系因此得名



勢力範圍: 奉天、 黑龍江、吉林、熱河、察哈爾、綏遠 總代表:張作霖(奉天督軍), 各部:張景惠(察哈爾督軍)、張作相(吉林督軍)、湯玉麟(熱河督軍)、孫烈臣(黑龍江督軍)、吳俊升(黑龍江督軍) 新派堂主:楊宇霆(奉軍參謀長)、姜登選(安徽督軍)、郭松齡(京榆駐軍副司令)等 奉軍編有4師16旅,總兵力約40萬 ,

奉系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是民國五大軍閥中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的兵工廠,並有200餘架飛機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至北伐時,奉系擁兵約30萬。

介紹完三大軍閥的基本情況,然後說下軍閥混戰皖系失敗的經過

一開始是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軍閥執政,大總統黎元洪下臺後,直系馮國璋繼任大總統,由於對於南方革命軍是和談還是武力鎮壓,馮國璋(主和)和段祺瑞(武力鎮壓)起了衝突,於是段祺瑞聯合直係軍閥曹琨一起把馮國璋趕走了,

以後曹琨上臺,皖系不惜出賣國家利權,向日本大借外債,他們乘機編練"參戰軍\

為了中國之崛起


1920年,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與皖系軍閥段祺瑞進行了一場直皖戰爭。這場戰爭自7月14日正式開戰,在短短的五天之後便宣告結束。最終,直係軍閥成功奪得了北京政權,段祺瑞被迫下野。

(段祺瑞舊照)

說起來,直系與皖系的部隊實力相差並不是很大。縱然皖系不敵,但也絕不至於被橫掃。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竟然讓這場力量在伯仲之間的戰爭,短短五天內便結束了呢?

袁世凱死亡之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總統。不過尷尬的是,身為領導的黎元洪手中卻並沒有權利。北洋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其實是掌握在馮國璋、段祺瑞等軍閥手中。

在結束張勳復辟後,段祺瑞成為了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馮國璋就任為代總統。北洋系漸漸劃分為了直系和皖系兩大派系。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兩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兩大派系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客觀來說,軍閥產生矛盾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凡歷史上新王朝的建立,多數情況下都要經過十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廝殺來完成。而僅僅憑藉隆裕太后頒佈的一份退位詔書,民國時代就突然出現。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軍閥,難免會想來一番大展拳腳。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誰冒頭出來擔當“第一人”,毫無疑問就要背上相應的風險,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的野心已經是路人皆知,這就讓同在北洋政府的馮國璋難以服氣。直系、皖系的大戰已是箭在弦上。

(黎元洪舊照)

然而在1919年,馮國璋卻突然病逝,曹錕成為了直係軍閥新的領袖。雙方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不過,段祺瑞卻並不願意消停。

為了達到武力統一的目的,段祺瑞以東北的鐵路、礦產等資源為擔保,向日本人借款組建了一支對德國宣戰的“參戰軍”。一戰結束後,“參戰軍”改名為邊防軍,共計有三個師的兵力。後來,段祺瑞麾下大將徐樹錚又以收復外蒙為理由,組建了一支4個旅的西北軍。

對於沒有帶過兵的段祺瑞來說,這兩支軍隊就是他所有的嫡系力量。

段祺瑞組建軍隊的行為,很快激怒了曹錕。為了師出有名,以曹錕為首的直系開始在國內痛數段祺瑞的罪狀。1920年7月12日,在直皖戰爭開戰前夕,吳佩孚發聲稱“海內分崩,追原禍始,段為戎首”。他指責段祺瑞在巴黎和會上賣國,私自向日本借大量外債,並痛斥段祺瑞先後推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儘管段祺瑞很快以自己“三造共和”,曹錕、吳佩孚之流私通張勳復辟為依據進行了反擊。但就當時的輿論風向來說,段祺瑞依然處於下風。這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段祺瑞身後有日本人的身影,這是大眾所不能容忍的。

7月14日,吳佩孚發動奇襲作戰,皖軍東西兩路迅速潰敗,段祺瑞不得不向大總統徐世昌請求下達停戰令。

(吳佩孚舊照)

除了輿論的影響之外,段祺瑞的失敗,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其一,段祺瑞雖然名義上掌管著皖系大量軍隊,但皖系一眾軍閥卻並不服他。在直系軍隊的兇猛進攻下,皖系不少部隊未戰先降,甚至還有人臨陣倒戈。儘管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但邊防軍卻只有寥寥數萬人,並且幾乎全都是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與常年征伐的吳佩孚部隊一比較,邊防軍簡直就是一群空有先進裝備的新兵蛋子。

其二,皖軍戰前佈局失當,對戰局的部署過於隨意,內部也存在矛盾。這些現象,都導致皖軍發揮不佳。

以皖軍東西兩路的指揮為例,東路大將徐樹錚平常樹敵太多,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本來在他的指揮下,東路皖軍前期打得還算不錯。但隨著局勢開始變得不利,東路皖軍始終缺乏友軍的支援,這就使得徐樹錚直接掉頭撤退,東路皖軍也隨之大敗。而西路指揮曲同豐向來與徐樹錚不和,在作戰中他更是莫名其妙被直軍包圍並活捉,西路皖軍迅速崩潰。

其三,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立場,也導致了皖軍的潰敗。早在1920年4月,直、奉兩系就結成了反段同盟,但段祺瑞一直以為張作霖是保持中立。戰爭開始後,奉系軍隊南下趁火打劫。皖系軍隊遭遇雙重打擊,潰敗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張生全精彩歷史


段祺瑞的失敗,主要在於其雖深謀政治,卻沒有牢牢掌握軍事,最要命的事情,皖系的主張卻是戰鬥到底,窮兵黷武,最後被直系所打敗。

北洋政府中的皖系政權

皖系是北洋軍閥中三大派系之一,也是最早主導北洋政權的派系,是以段祺瑞為為安徽人所以簡稱皖系,皖系的主要人物除了段祺瑞外還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等人。

皖系之所以能掌權,完全在於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早在袁世凱執政晚期,皖系已經有足夠的資本和袁世凱對抗,段祺瑞也是最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大佬,所以,袁世凱死後,再加上段祺瑞的個人人品在北洋這麼多年攢了許多政治聲望,所以最後能夠主導北洋政權。

後來由於和黎元洪政治理念不同,段祺瑞要民國加入一戰,黎元洪反對,結果段祺瑞就借張勳復辟之舉(縱橫個人觀點)幹掉黎元洪等反對派,然後再出手幹掉張勳,從而聲望再次上升,並且加入了一戰。

段祺瑞深知,皖系根本沒有能力撐起整個中華民國,因此國內聯合奉系,打壓直系,並且挖直系的牆角,然後進行武力統一南方,而國際上尋求日本的保護,充當日本的代理人,其中段祺瑞的西原借款,堪稱大手筆。

段祺瑞手下徐樹錚也是一號人物,屬於能文能武的,當時組織了安福系甚至操縱了國會,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很強。

皖係為什麼會敗給直系?一句話的解釋就是,皖系打不過直系唄!而且直系還聯合了奉系!下面,縱橫就來分析分析!

皖系的很多政策破產,致使皖系政治聲望降低

實際證明皖系要求加入一戰完全是對的,中華民國派遣十幾萬勞工最後獲得了一戰戰勝國的身份,戰後很多欠的錢都不用還了,但是在膠州灣的問題上,尤其是在日本的壓力下,給了日本很多好處,這讓段祺瑞的皖系很被動。

在對待南方問題上,皖系始終要求武力統一,西原借款就是為了武力討伐南方革命黨,但是很多將領都是直系的,比如吳佩孚、馮玉祥等人,打著打著就停戰了,在前線上將領就議和了,而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老百姓遊行示威,反對內戰,這樣段祺瑞的政治聲望就跌到了谷底。

皖系直接控制的軍隊並不多,而且內部還不合

善於玩政治的,說到底都是沒有兵,皖系和直系以及奉系,縱橫曾經反覆思考過,實際上皖系的行程是靠個人人格魅力以及政治聲望,但是直系不一樣,直系是屬於袁世凱的家底啊!奉系則屬於割據一方,後孃養的,所以直系才是袁世凱的親兒子。

關鍵是,皖系的內部還不合,皖系能自成一派,其實主要是資源整合,實際上人心不齊,段芝貴號稱民國第一皮條客那完全是不入流的存在,徐樹錚和靳雲鵬兩個人可以說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了,但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比皖系和直系之間的矛盾還深,最後正是由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引發其他派系對皖系的討伐。

直奉聯手聲稱反對徐樹錚對皖系進行進攻,段祺瑞當然和徐樹錚共進退了,結果直皖大戰僅僅打了幾天皖系就崩潰了。

皖繫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皖繫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呢?在上文已經分析了皖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以政治影響力,在武力討伐南方革命軍的時候,皖系是依靠和收買直系的將領,而在打壓直系的過程中,皖系採取的是拉張作霖的奉系入關,利用直奉之間的矛盾做文章。

皖系軍閥巔峰時期控制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不可能一點嫡系部隊都沒有,尤其是在討伐張勳和武力討伐南方的過程中,皖系的軍事實力實在是差強人意。

但是皖系並不是沒有著手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隊,當時徐樹錚為了讓張作霖入關,將北洋政府買來的武器讓奉系的楊宇霆到秦皇島去扣押,給奉系四分之三,自己留四分之一,剩的這部分幹什麼了呢?

縱橫認為是用來編練參戰軍了,當時民國已經宣佈參戰了,但是隻派了勞工,沒有派軍隊,於是段祺瑞打著參戰的名義組建參戰軍,共編三個師,然而一戰結束後,再加上反皖勢力的敢於,參戰軍已經不能再繼續發展了,為了保住這支部隊,將其改名為邊防軍,徐樹錚更是將這支部隊調到西北,這支部隊在收復外蒙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這個時候皖系樹敵太多,徐樹錚又是一個惹事的主,最後在直奉大戰中這點嫡系部隊被直系給幹掉了。


史論縱橫


中國近代史上,合肥出了兩個名人,一個是李鴻章,一個則是段祺瑞。二者還頗有淵源。

段祺瑞號稱北洋三傑之一,是袁世凱手下最能打的一員虎將。袁世凱死後,北洋軍群龍無首,瞬間分化為諸多派系。作為元老之一的段祺瑞當然也有自己的嫡系,因為家鄉的原因被稱為皖系。

民國有一個高危職業,就是國家元首。誰一旦有幸掌控北京,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迅速走向滅亡。其實這與民國的建立太過容易有關,一個朝代的建立,往往要經歷數十年的殺戮,最終由最強者收拾殘局。民國僅僅通過清帝的一張退位詔書就成立了,沒有人有足夠的威望令天下臣服,即使是袁世凱也做不到。

段祺瑞很不幸的成為了袁世凱之後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按照袁世凱的遺囑由黎元洪做總統,但真正掌握實權的還是段祺瑞,這也為後來的府院之爭埋下了伏筆。

執掌時局後,段祺瑞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卻是諸路軍閥的眼中釘。而段祺瑞卻行事高調,不知韜光養晦。尤其是他的得力干將徐樹錚驕陽跋扈,四處樹敵。

於是,沒過多久就爆發了直皖戰爭,這是北洋兄弟之間的第一場大戰。有趣的是段祺瑞曾是保定軍校的總辦(校長),而直系的總指揮吳佩孚則畢業於保定軍校。所以段祺瑞戰敗後氣恨的說:“吳佩孚學問不錯,兵練得也不錯,學會打老師了”。

短短五天的時間,就宣告戰爭結束,段祺瑞的皖系幾乎全軍覆沒。段祺瑞的慘敗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輿論。段祺瑞的掌權離不開日本人的支持,並曾向日本人借了5個億的外債。吳佩孚將這一事件公佈於眾,利用人們仇日的心理,讓自己站在了道義的一邊。再加上,段祺瑞的強勢,連續得罪了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歷屆總統,孤立無援。

第二,實力。直皖戰爭段祺瑞面對的敵人卻不只是曹錕、吳佩孚。正當兩軍打的難解難分時,奉系的張作霖帶領東北軍順勢南下,攻擊皖系。段祺瑞腹背受敵,形勢急轉直下。

第三,指揮。段祺瑞雖然崇尚武力,但是缺乏對行動的總體籌劃,隨意性大。皖系掌權後,將領也變得腐化起來,缺乏作戰決心和吃苦精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等難堪大任,並且不和,所以當時流傳著皖系無大將的說法。

而對手中的吳佩孚則是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的第一個中國人,指揮若定,很有軍事才華。更重要的是,對直系、奉系來說是生死之戰,打贏了就可以掌控北京,動力十足。

下野後,殺人如麻的段祺瑞竟跑到天津,過起了吃齋唸佛的生活。

當時對怎樣統一中國有兩種觀點,文統和武統。當然前者深得民心,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段祺瑞選擇的是後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與他的剛愎自用有關,與當時的時局也有關。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要知道,自從袁世凱去世,北洋軍閥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人就成了段祺瑞,當時的段祺瑞,意氣風發,但卻帥不過三秒,不久之後的戰爭,段祺瑞大敗,而皖系也自此一蹶不振。

袁世凱去世以後,段祺瑞的確控制過五年的北洋政府,這五年基本上就是段祺瑞的巔峰期了。


為什麼段祺瑞會下臺?因為皖系打敗了仗,為什麼皖系會打敗仗?因為當時的皖系軍閥,不過是一群較為強大軍閥的總稱,儘管名義上段祺瑞是這一大批軍閥的領導者,但皖系內部卻從來都不是親密無間的。

就像是北洋政府一直以來都是分裂的一般,皖系軍閥也是各顧各的,不少人雖然名義上歸段祺瑞管轄,但實際上段祺瑞卻管不了太多人。

直接導致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軍閥失敗的那一場仗,正是直皖戰爭。


因為段祺瑞搶先出頭,很明顯的,北洋政府剩下來的大部分勢力肯定都是要不服氣的,直皖,奉皖之間矛盾日益擴大,戰爭的爆發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當時的直係軍閥領導人為曹錕與馮國璋,奉系軍閥的領導人為張作霖,除了曹錕可能稍微笨點,這幾個人裡面可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其實直皖戰爭爆發的時候,皖系軍閥的實力是要勝過直系的,皖系背後有日本人的支持,資金與人員培訓方面都是差不了的,日本人支持,一方面可能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可能卻是一件壞事。

在日本人的幫助下,皖系軍閥的勢力會發展的迅猛異常,但皖系內部卻不會團結一致,而真正導致段祺瑞政府失敗的原因,正是皖西內部的不團結。


直皖戰爭開始之後不久,皖系軍閥就紛紛倒戈,好一點的還能反抗一下再倒戈,很多竟然都是明目張膽的改弦更張。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段祺瑞並不得民心,不管段祺瑞做的如何,至少在段祺瑞領導下,皖系很快的就分崩離析了。

段祺瑞之後,直系迅速發展壯大,為何直系會發展的那麼快?正是因為直系將眾多皖系軍閥拉到了自己的大旗之下,先不說是否團結一致,至少明面上直系是非常強大的。


段祺瑞有沒有自己的直屬部隊?既然他在北京做總理,肯定手底下也是有著一股勢力的,對段祺瑞而言,這股勢力才是其最大的依靠。

段祺瑞自從下野之後,就住在他老部下在天津的房子裡,後來日本人多次邀請段祺瑞任職偽滿州政府,但都被段祺瑞拒絕了,原因無他,段祺瑞是中國人。


魏青衣


1920年的段祺瑞有點像1916年的袁世凱,二人之處境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袁世凱一死,雖有北洋系力推段祺瑞接手北洋政府,“繼位”當總統,但考慮再三之後,段祺瑞卻婉辭了,反擁戴黎元洪繼袁世凱之後坐總統之席。

當然,段祺瑞也不是真心想要擁戴黎元洪,只是一則袁世凱在“金匱石室”留下的三個總統候選人名單中黎元洪居於首位,依袁世凱的“新約法”,黎元洪可謂名正言順;二則讓黎元洪當總統,也能平息一下南方。

黎元洪雖然當了總統,可是孤身一人,能成什麼氣候?所以,不論段祺瑞是當總統也好,是當國務總理也罷,北洋政府一樣處於他的控制之下。

只不過,讓段祺瑞想不到的是黎元洪竟然借是否對德參戰一事引起“府院之爭”,並將馮國璋和國會拉下水。

段祺瑞主張參戰,黎元洪、馮國璋等人則不贊同參戰。

如此一來,段祺瑞反倒成了孤家寡人,黎元洪趁機罷免了段的職務,段一氣之下去了天津,讓黎元洪一個人玩。

黎元洪玩得轉嗎?當然玩不轉,張勳復辟嚇得黎元洪趕緊拋下一切,躲進了日本公使館避難去了。

所以,還是得段祺瑞出來收拾局面。

只是經過了府院之爭這一遭之後,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北洋系的分裂也就在所難免了,皖系和直系更是成了水火之勢。

黎元洪之敗,在於他手裡頭沒有軍隊。

馮國璋則不同,他手裡拽著直系的軍隊。

段祺瑞想再用對付黎元洪的手段來對付馮國璋顯然不可能,思來想去,段祺瑞以退為進,讓馮國璋入京代理總統一職,只要馮國璋離開了老巢,再慢慢對付他,也就沒那麼難了。

馮國璋或不知是計,或知是計,但當總統心切,所以也就入京去了當他的代理總統去了。

只可惜,馮國璋這個“北洋之狗”也不是段祺瑞這個“北洋之虎”的對手。

他在京一年,曹錕、吳佩孚坐大,直系因此逐漸脫離了他的掌控,最後他也只能失魂落魄地離開了。

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一死,直系徹底落到了曹、吳二人的手裡。

曹、吳二人的野心也不亞於段、馮,所以他們掌控了直系之後,也一直在想著如何打敗段祺瑞和皖系,入主北京政府。

段祺瑞又始終想著以武力統一南方,不論直系是否贊同,都將成為段祺瑞的威脅,而曹、吳想要入主北京政府也得搬開段祺瑞這塊絆腳石。

所以,直、皖必有一戰!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和曹錕、吳佩孚打響了“直皖戰爭”,可僅僅打了5天,段便輸給了曹、吳,於19日通電辭職。

袁世凱死後,局勢一度“非段不可”,為何到了1920年,段祺瑞卻輸給了曹錕和吳佩孚呢?

實際上,1920年的段祺瑞的處境和1916年的袁世凱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袁在1916年時看上去似乎仍然牢牢地掌控著北洋系諸軍,可事實卻是段、馮等人已經逐漸地擺脫了他的控制,所以,袁世凱稱帝的時候,段、馮等人才敢反對袁的稱帝。

袁世凱自當了皇帝之後,對於軍隊的掌控實際是不斷往下降的。

所以,袁世凱看似仍有北洋軍作後盾,可真事到臨頭,他能夠指揮得動的軍隊卻並不多。

1920年的段祺瑞也面臨著和1916年的袁世凱一樣的問題,他看似是皖系的首領,可皖系之內又分成了好幾個小派系,他對這幾個小派系的掌控也在逐漸削弱,這幾個小派系對他也越來越不服氣。

皖系內部的勾心鬥角,不一致對外,從而導致戰略佈局混亂,是段祺瑞和皖系輸掉“直皖戰爭”的關鍵性原因。

當然,段祺瑞當時手裡確實沒多少軍隊,也即所謂的嫡系部隊。

此外,段和曹、吳為爭奪北京政府控制權的這一戰雖被稱為“直皖戰爭”,可是這個過程中可並不僅僅只有直、皖二系。

當時能夠左右直皖戰爭之勝負的,還有奉系張作霖,這麼說吧,奉張倒向直系,則直系贏;倒向皖系,則皖系贏。

但是,段祺瑞這幾年來一直在消費“武力統一”,所以別說是在皖系內部,哪怕是在北洋系之中,他的威望和政治資本也是不斷地往下跌的。後來的吳、張雖然也有和段一樣的政治野心,但段對“武力統一”的消費卻讓直、奉兩系找到了聯合起來對付他的藉口。

所以,張作霖表面裝出一副中立的模樣,可實際上卻已經倒向了直系,暗中和直系合作“倒段”。

奉軍入關,打了一直祈禱張作霖能夠始終保持中立的段祺瑞一個措手不及,勝利的天平瞬間偏向直系。

於是,段祺瑞終於輸給了曹錕和吳佩孚,從而通電辭職,將北洋政府讓給了曹、吳。


寧糊塗


這個問題要倒過來回答,直皖戰爭中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就是利用日本提供的貸款組建的參戰軍(後改名邊防軍),而這也是引發直皖戰爭的直接原因之一。

段祺瑞的參戰軍

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陷入了分裂。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名義總攬軍政大權,而江蘇督軍馮國璋資歷也不亞於他,因此後來就陸續形成了親段的皖系和親馮的直系。除此之外,還有像曹錕等人則擁兵自重,誰給好處幫誰。

段祺瑞最大的缺點沒有直接帶過部隊,缺乏自己的直屬力量,因為這個他吃虧了好幾次。

像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趕走黎元洪以後,想討伐張勳時一度很尷尬的陷入無兵可調的窘境,最後派人運動了李長泰和曹錕,他們才願意幫忙,加上主動率兵來平亂的馮玉祥,段祺瑞才搞定了張勳。

還有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決定用軍事力量消滅南方地方實力派時,前線部隊動輒罷兵,也讓他苦不堪言。

為此,段祺瑞決定組建一隻自己的嫡系部隊。於是借中國參加一戰,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之機,段祺瑞以山東、東北的鐵路、礦產等權益為擔保,向日本借款,史稱西原借款。段祺瑞用這筆錢購買日本軍火,聘請日本教官,組建了參戰軍。

後因一戰結束,參戰軍改名邊防軍,共計3個師,而徐樹錚又以收復外蒙為理由,組建了西北軍,共計4個旅。這3個師4個旅的部隊,就是段祺瑞直接掌握的嫡系部隊。

而段祺瑞在政治上咄咄逼人,此時又組建自己的嫡系部隊,就引起了曹錕等人的不滿。他們要求解散邊防軍,遭到段祺瑞拒絕以後雙方矛盾激化,最終引發了直皖戰爭。

至於皖系失敗的原因很多,簡單說一下:

  1. 段祺瑞的部隊部署分散,在直隸僅有邊防軍兩個師和西北軍1個旅,加上第9、13、15三個師和西北軍訓練處學生隊,總兵力不過5.5萬人。雖然戰前段祺瑞命駐外蒙的褚其祥旅立即趕回北京,但是已經是遠水難救近火。而曹錕所部除第三師外,還有3個混成旅和1個補充旅,加上衛隊和直隸警備隊,總兵力有5.6萬。雙方實際參戰部隊直系反而略佔優勢。

  2. 段祺瑞的邊防軍和西北軍雖然武器裝備好,但是都是新組建的部隊,缺乏實戰經驗。而第15師原本是馮國璋舊部,不願意和曹錕開戰,因此士氣不高。而曹錕的第3師等部久經沙場,實戰經驗豐富。所以直系和皖系兩者戰鬥力相差很大。


  3. 段祺瑞所用非人。皖系主力在西路,但是西路總指揮段芝貴只知吃喝嫖賭,大戰期間在指揮部裡玩女人賭錢。前線總指揮曲同豐被直系突擊抓獲以後,西路皖軍潰敗,皖系自此大勢已去。

  4. 段祺瑞的親信徐樹錚脾氣太傲,到處得罪人,結果導致皖系樹敵太多。像奉系本來是親段的,但是因為徐樹錚私自挪用奉系軍餉等事導致雙方關係惡化。直皖大戰時奉軍大舉入關,部分部隊還參加了戰鬥,東路皖軍的失敗和奉軍參戰也有一定關係。

兵力不如對方,戰鬥力不如對方,指揮還不如對方,還不會團結別人,失敗也是必然的。

不沉的經遠


段祺瑞,清末民初風雲人物,北洋軍閥創建者之一,袁世凱的左膀右臂,號稱“北洋之虎”;1916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帶領皖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大權,以正統自居,權勢滔天。但是就是這樣強大的段祺瑞和皖系軍閥卻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短短5天就一敗塗地,段祺瑞勢力從此一蹶不振,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段祺瑞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隊,軍閥的權力來源於自己手中的軍隊,段祺瑞缺乏嫡系部隊使得權力不穩。在整個北洋體系中別看段祺瑞位高權重,卻很少有在一線領軍的機會,主要是進行統籌全局、軍官教育培養的工作,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這使得段祺瑞威望很高,但是一旦發生利益衝突,這種師生關係也就不好使了。

身為軍人的段祺瑞也明白依靠他人軍隊不是長久之計,因此1917年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權後,以參加一戰為名編練參戰軍,到1919年共編成了三個師,這些才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隊。但是1920年就爆發了直皖戰爭,剛剛完成編練、作戰經驗稀少的參戰軍對陣直系、奉系的聯手進攻還是太弱了。

其次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使得皖系樹敵太多。徐樹錚是段祺瑞的老鄉,1901年兩人相識後就非常投緣,徐樹錚成為段祺瑞的主要助手和代言人,在皖系發展過程中出力甚大,但是徐樹錚權力慾極重、手段陰險狠辣、囂張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

比如北洋軍閥內部都是沾親帶故,互相之間的爭鬥基本不會傷及性命,但是徐樹錚就打破了這個潛規則,1918年6月直系元老陸建章在參加督軍團聚會期間,因為政見不合被徐樹錚誘騙槍殺,這件事是直皖決裂的導火索,也激起了中間派系對於皖系的不滿。再比如段祺瑞為了壓制直系勢力,大力拉攏奉系軍閥張作霖,但是徐樹錚擅自挪用撥付給奉軍的軍費數百萬元,更是多次派人暗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造成奉系勢力放棄“中立”,倒向了直系陣營。

徐樹錚不只是得罪外人,在皖系內部他也仗著段祺瑞的寵信大肆攬權,造成皖系內部分化,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到1919年,形成了一個以直系、奉系為核心,勢力範圍遍佈七省的反皖同盟。

再次皖系軍閥勢力分佈過於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皖系軍閥是建立在段祺瑞的崇高威望上的,因此佔據的地盤很分散,北京周邊、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是皖系的主要勢力範圍,基本上沒有連接在一起的地盤,實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而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皖系的迅速戰敗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段祺瑞等皖系軍閥將領在軍事上缺乏總體規劃。直皖爭端中是皖系首先提出了“武力解決”的口號,但是皖系在戰前卻準備不足,反而讓直系率先展開進攻;另外皖系將領盲目輕敵、私心太重、兵力部署非常隨意,造成東西兩路大軍缺乏合作,被直系將領吳佩孚抓住機會突襲了皖系的前線司令部,皖系部分高級將領被俘投降,造成皖系全線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