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六日戰爭的一組數字

1967年6月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堪稱20世紀戰爭史上“先發制人”的經典戰役。在這場最具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中,以色列僅用6天時間強勢碾壓阿拉伯3國聯軍,以900多人的陣亡代價殲滅阿拉伯聯軍2萬餘人並俘虜近7000人,以損失戰機26架、坦克60輛的代價擊毀阿拉伯聯軍飛機400多架、坦克500多輛。

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六日戰爭結束後,包括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6.5萬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佔領,而近100萬巴勒斯坦人則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將這些阿拉伯的土地納入囊中後,小小的以色列國土面積瞬間翻了兩番。

戰爭過程廣為人知,這裡不再贅述。令人疑惑的是,當時勢單力薄的以色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同時向阿拉伯三國開戰?又為何置聯合國決議於不顧拒不歸還所佔三國土地?要弄清楚這些問題,還得從當時的中東局勢說起。

躊躇滿志的“阿聯”

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為打破蘇伊士運河封鎖,以色列與英法沆瀣一氣圍毆埃及,由此招致國際社會強烈譴責,就連最依仗的美國也差點跟它翻臉。在這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法和以色列雖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埃及卻在政治上取得了勝利。

此後,自恃在國際社會博得了同情和支持,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逐漸興起泛阿拉伯政治運動。在此背景下,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簽署了針對以色列的“共同防禦協定”,明確放話要“毀滅以色列”。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阿拉伯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此後也門加入,阿聯更名為阿拉伯合眾國。

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1958年春夏之交,黎巴嫩發生內戰,伊拉克也被捲入其中。在黎巴嫩政府要求下,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美海軍陸戰隊登陸貝魯特,開始介入中東衝突。同期,因國內局勢失控,約旦國王侯賽因要求英國“幫助維持秩序”,於是,英國也派遣軍隊介入中東事務。

當年10月,美英兩國軍隊分別從黎巴嫩和約旦撤出,被外來勢力一通攪和,兩國的國內形勢越來越糟糕。對約旦親英政策和在對付以色列問題上試圖“中立化”,埃及和敘利亞大為不滿,兩國遂聯合採取措施削弱約旦。1960年8月,約旦首相遇刺身亡,侯賽因國王下令在敘利亞邊境集結軍隊準備報復,兩國關係一度劍拔弩張。

到了1961年,因對埃及的霸權主義政策不滿,敘利亞和北也門相繼脫離阿聯。此後,埃及仍使用阿聯這一國名,直到第四次中東戰爭前的1972年。期間,阿拉伯國家之間雖然時常鬧個彆扭,但在共同對付以色列這個“原則問題”上都毫不含糊。

三國“出招”,招招斃命

從1964年起,阿拉伯各國又形成精誠團結的大好局面。這一年,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在“利用約旦河”問題上達成全面共識,準備聯合改變約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應該說,在水資源極為寶貴的中東地區,這個“斷水”的招數無異於置以色列人於死地。

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關係到自身的生死存亡,以色列當然不敢怠慢。當年11月,以色列出動空軍對約旦河上游展開轟炸,力求將這個惡毒的“水利工程”摧毀在計劃中。對以色列人的行事風格太瞭解了,阿拉伯三國也清楚執意實施這一計劃必將引爆戰爭,經過一番權衡後放棄了該計劃。

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耶路撒冷成立,隨即擔負起與以色列鬥爭的重任。此後,新上臺的敘利亞軍事政權進一步加大對巴解的支持和武裝。1966年初開始,以色列不斷遭到來自約旦和黎巴嫩的襲擊。當年10月,以色列專門向聯合國提出控訴,但無濟於事,襲擊事件仍頻頻發生。

1967年初,以色列軍隊對敘利亞境內的巴解游擊隊展開空襲,直接造成18人死亡、54人受傷。此後,敘以邊境不斷髮生襲擊和炮擊事件,形勢日趨緊張。5月,雙方空軍終於交戰,敘利亞的6架飛機被以軍擊落。

隨著衝突進一步加劇,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接管”位於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聯合國緊急部隊的陣地。隨後,納賽爾又下令封閉蒂郎海峽,11年前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正是因埃及封鎖以色列這個重要的出海口而起。

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北邊,戈蘭高地的敘利亞軍隊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展開炮擊;東邊,約旦河的“斷水”危機尚未解除;南邊,埃及又試圖對以色列“斷航”。

以色列人算看明白了,這一次阿拉伯三國果然精誠團結,不聯合把自己弄死是不會罷休的。

美蘇兩強的“博弈”

蘇聯一直在密切關注以色列的動向,在美國支持下,這個中東小國的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更令蘇聯不安的是,以色列當時在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為了對付這一威脅,蘇聯計劃聯合埃及對以色列的迪莫納核設施進行轟炸,甚至還計劃將核潛艇部署在以色列海岸,以便對其進行打擊。

於是,蘇聯企圖利用散佈假情報蓄意挑起阿以戰爭。戰爭爆發前一個月,蘇聯鄭重其事地向阿拉伯國家發出警告:“據衛星情報,以色列軍隊正在北部集結,準備向敘利亞發動進攻”。對此,以色列再三要求蘇聯大使到現場調查,澄清“以色列是否在集結兵力”。

然而,克里姆林宮不置可否,挑起阿以衝突才是蘇聯關心的事

經過周密部署,1967年6月5日早晨,以色列以漂亮的閃電戰拉開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序幕。開戰後,以軍首先集中兵力收拾“阿聯”,號稱阿拉伯國家中實力最強的埃及空軍和陸軍很快被打癱。隨後,以軍掉過頭來進攻約旦和敘利亞,一番激戰後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又經過一場規模宏大的坦克戰,戈蘭高地被以軍佔領。

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戰爭爆發後,蘇聯秘密向美國表示不會介入戰爭,但要求美國向以色列施壓促使其停火。美國人才不會被蘇聯牽著鼻子走,對此也來個不置可否。眼看以色列在不斷擴大戰果,阿拉伯國家代表和蘇聯在聯合國大會上堅決要求以軍退到戰前的國境線。

以色列孤立無援之際,還是美國這個堅強後盾挺身而出。美國人言之鑿鑿:“無論開第一槍的是不是以色列,納賽爾下令封鎖蒂郎海峽和驅逐聯合國緊急部隊才導致了這場戰爭爆發。因此,讓以色列退回1967年6月5日的國境線是不可接受的。”

有大哥撐腰,以色列頓時有了底氣。雖然佔領了阿拉伯三國大片領土,但以色列好像沒什麼愧疚,反而理直氣壯。後來,聯合國多次決議要求以色列歸還所佔領土,對此,以色列始終一個態度:不予理睬。

阿拉伯國家的“反思”

納賽爾太天真了,他以為國際社會還會像第二次中東戰爭時那樣支持阿拉伯國家,美國也會要求以色列撤軍,蘇聯更會大力支援自己。然而,這些都成了幻想,迫於美國壓力,蘇聯反倒責令納賽爾立即停火。縱有萬般不情願,阿拉伯國家敗局已定,納賽爾只得回電蘇聯接受停火。

阿拉伯三國出招,一招比一招狠!難怪狂佔領土的以色列還那麼橫?

經過這場戰爭,阿拉伯國家真切意識到,作為大國博弈的棋子,他們的命運往往任其擺佈。想要爭取到利益,除了自身要具備一定實力,一個堅強的後盾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