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浅谈“美苏冷战”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变化

现在我们一听到帝国这个词,或多或少会联想到一些很负面的意思,比如帝国主义对人的欺压、殖民者的扩张等等。但实际上,

在古典意义上的帝国,是一个与文明相关联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诞生了各种伟大的文明体系,而每一种文明都会想要在尘世之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国就常自诩为是这个文明道德理想的现实化。简单来说就是,帝国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领土作为自己的识别标志的,而是以文明作为自己的识别标志。

所以,这跟民族国家就很不一样了,因为民族国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领土作为自己的识别标志的。在理想状态下,民族国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国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会考虑其他东西。而帝国的使命则是将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体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所转化出来的秩序,覆盖到远远超过民族国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类之上。

「大国博弈」浅谈“美苏冷战”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变化

美苏冷战宣传画

在搞清楚古代帝国的涵义以后,我们便可以提炼出二战之后现代帝国的三个最基本特征。

第一,帝国是一个超越单个国家的国家联盟。它的规模很大,并且有着足够的战略纵深,所以它在物理意义上的生存能力就很强。第二,这个联盟得具备核心主导的国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其他国家给凝聚起来。这里我们要注意,这个主导国家须同时具备两种属性,即国家属性和帝国属性,前者追求本国利益,后者追求整个联盟的利益。第三,这个国家联盟,要依靠远超越特定民族之上的普世主义的理念来支撑,如此才能形成精神凝聚力。假如联盟中的国家,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导型国家,总是在强调本民族至高无上的话,那么这个联盟也就注定不会长久。

在冷战阵营中的双方盟主就是主导了两个帝国。自由主义的普世观念以英美为载体,共产主义的普世理念则以苏联为载体,它们在二战中联手战胜了德国和日本所追求的民族主义理念,之后又分别主导了两个大帝国。

「大国博弈」浅谈“美苏冷战”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变化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图

美苏两国都力图要把自己各自所尊奉的理念覆盖到全世界,既然不能靠热战来解决问题,那就进行冷战,比拼双方的布局能力,看谁更有能力做一个更大的局,以便把更多的国家拉进自己的阵营里面,从而形成专属于自己帝国的外交圈,进而也带来了第三世界很多代理人的战争。

当然了,除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之外,此时的国际政治上还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那就是——中国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

在大阵营时代以前的中国,在国际政治上一直都是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当进入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突然之间就成了国际政治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共产主义世界的二把手,逐渐演化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进而推动着全球秩序的转型,从美苏二元对峙的结构转化为一个更复杂的中美苏大三角这样一种三元博弈的格局。(参考至《国际政治学》)

美苏冷战的结构,以及从中又产生出的中美苏“大三角”的结构,这既是我们理解整个大阵营时代的核心显示,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中国这几十年来在国际秩序层面上的发展路径的一个核心线索。世界在今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其直接的历史根源都在大阵营时代中。

「大国博弈」浅谈“美苏冷战”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变化

银幕上的美苏冷战

当然了,我们必须承认,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同时也给第三世界带来了机会。因为美苏两国在广大的第三世界都没有殖民地的包袱,所以它们就能在争夺盟友的时候也都要尽可能的表达出自己对正义的担当,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能够大力推动非殖民化的进程。大量的前殖民地区都独立出去了,第三世界也能够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又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交基本盘,中美苏大三角博弈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浮现出来的。

此外,因为前殖民地地区的大规模独立,这让世界上的国家数量急剧膨胀起来。此前世界上不过只有三四十个国家,但是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使得世界上的国家达到了将近两百个之多,联合国的会员数也大幅增长。在此过程中,联合国一方面为弱小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发声空间,并作为各国的国际行为正当性的来源;当然了,联合国也能更加深刻地呈现出多边组织的一些特殊困境。

而这些困境的存在,也同样跟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一系列国际秩序演化有关。其中就有我们要说到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前者以苏联为代表,后者则以美国为代表。

「大国博弈」浅谈“美苏冷战”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变化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发行的布票、粮票、肉票等票证

我们知道,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苏联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以至于当时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相信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那为何当时的苏联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呢?这就跟十九世纪后期开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特殊性有关。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重化工业、钢铁业、重型制造业为核心的。对于这些产业而言,从0到1的过程是需要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的,一旦有人完成了这个创新,那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直接引进这些技术,接下来就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n的迅猛发展了。当然了,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一种能与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工业组织相匹配的超强组织能力。而就这种组织能力而言,计划经济的模式确实是极为高效率的。

但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也因此展现出了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超强的组织效率意味着每个人都得严格按照计划标准来办事,在原则上是不能容许计划外行事的。而苏联一旦享受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这一轮技术红利期,而没有创新作为支撑的话,那么就很可能会失去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并最终会将自己锁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鼓励只有竞争的市场经济之外,是不能获得创新的可能性的。当然了,这也就构成了美国的优势所在。

「大国博弈」浅谈“美苏冷战”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变化

美苏争霸图册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二战之后的世界,如果是从短时间来看的话,市场经济的效率和速度都不如计划经济。可一旦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以四五十年为一个基准来看的话,那感受就大不一样了。在经济学上有着一个名叫“康德拉捷夫周期”的规律,它主要讲的是,现代经济从繁荣到衰退的循环周期大概是五六十年,而驱动每一次周期的上升曲线都是一次技术上的创新。而议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红利,大概最多能吃六十年左右。

在两轮技术创新之间的一个周期里,计划经济有可能是更有生产效率的,但是等到一轮技术红利被吃完之后,想要进入到下一轮技术创新周期的话,那计划经济基本上就运行不起来了。所以在大阵营时代,它除了要回应我们所说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实际上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是从大革命时代到战争时代所留下的一系列帝国遗产的溃疡问题。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在大阵营时代刚开始的时候曾构建的一系列秩序,但是,都因为这些溃疡而逐渐坍塌了。这最终也带来了大阵营时代的终结,人类秩序继续迭代到下一个时代。那这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篇幅有限,我们下文再说!

参考文献:

  1. 施展-《枢纽》
  2. 《国际政治学》
  3. 《二战史》
  4. 姜安.《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依然没有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