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中美在世界秩序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历史其它秩序体系

下半部分

你好,欢迎回来,我们接着进入《世界秩序》下半部分的讲述,在这部分中我会为你解读这本书以下内容:

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在世界秩序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历史中产生的其他类型的世界秩序体系。

在解读之前,我先为你简要回顾一下上半部分所说的内容。首先,我们说到,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欧洲经过1000年的混战,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是世界秩序的萌芽和基本原则。然后,在拿破仑统合欧洲失败以后,欧洲主要国家又确定了维也纳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提出了均势原则和正统原则。最后,在经过《凡尔赛条约》的倒退和波折之后,世界主要大国领袖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并商讨建立了联合国,并持续至今。这就是当今世界秩序的源起和发展脉络。

梳理完这个脉络,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在这三个重要的会议中都有所缺席,美国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雅尔塔会议。而中国,自始至终都没出现。那么,你肯定会问:中国和美国难道没有参与世界秩序的构建吗?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这部分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中国和美国,在各自历史中所产生的世界秩序,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入国际体系的。

首先,说说我们中国历史中,所产生的独特世界秩序观。你们可能会说,古代中国独有的世界秩序是朝贡体系,大家都知道。但是基辛格告诉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不管你翻阅哪个文件、官方记录,甚至民间记载,都找不到详细阐述朝贡体系这种外交关系的论著。你肯定想不到,朝贡体系这个词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概念,是后来西方学者为了研究中国历史专门发明的说法,中国古代本身反而是没有这个词语的。在中国古代,把这种独特的外交关系称为“岁贡”、“进贡”,最初的含义也并非描述一种多边的秩序体系,而只是描述“朝廷”和“藩属国”的单边关系。

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历史说起。大家都知道,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5000年之久,有关对外关系的阐述和解决办法也产生的远比欧洲人早。大概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产生了华夷之辩,详细讨论了华夏文明和蛮夷的关系。这是中华文明比较早的对外关系论述。当然基辛格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中国庞大的历史体系了解有点不够,所以他对中国的研究,是从秦朝开始的。基辛格认为,中国从秦朝开始,才第一次以一个政治实体的身份参与国际政治。同时,他也承认,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万万不能拿西方的概念解释中国问题。不然只会南辕北辙,越研究越糊涂。

简单来说,就是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达成的很多共识,甚至基本名词,在古代中国所代表的含义也截然不同。比如,在古代,甚至国家这两个字代表的意义,中国跟欧洲中世纪诸国所理解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看来,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拥有自己的一系列权利,同时也承认世界上有其他平等的国家。但是中国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从来完全不认为中国仅仅只是一个国家,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国家能跟中国平等。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一致认为,中国等于天下。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只是中国的附属,不存在平等的其他国家。而这些附属国家,跟中国的关系有多亲密,只有一个考量标准,就是是否诚信尊崇天朝礼仪文化。

在基辛格这个西方人眼中,这种唯我独尊的傲慢和自信,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外交观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那就是,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所谓外国只有两种。第一种,向往天朝文化,并诚心学习,愿意归附天朝作为附庸的。比如古代朝鲜、越南、吕宋等等小国。对于这种国家,朝廷会大方的赐予封号,也会赋予他们定期朝贡,同时获取天朝产出物资的权利。第二种,文化,礼仪迥异于天朝,但是又不诚信学习天朝制度、文化的小国,这种统统是蛮夷,需要防备。但是也并不会主动攻击征服,而是更善于用计谋拉拢,或者制衡。这种模式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虽然期间因为天下大乱,有过几次中断,但是每次等到中国大一统时,总会自然而然的重新捡起这套体系。

跟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比起来,中国的这套体系虽然不够精巧,但是却有着让人震惊的稳定性。从它的持续时间就能看得出来,一套体系,用了两千多年,期间从来没有经过巨大的变化和改进,可见它有多坚挺。那么这种体系为什么会这么稳定?基辛格认为,原因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在东亚和东南亚板块中,古代中国只要大一统,就能拥有绝对力量。其他周边国家无力挑战。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对中国产生威胁。第二个,古代中国文明发达,从周朝算起到清末,将近三千年时间,对周边国家都保持着文化相对领先,甚至是遥遥领先。这就决定了,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和文化制度,对周边国家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周边多数国家都诚心认可中国的领先地位,并甘心作为附庸。而其他少数敌对势力,那也不用外交解决。解决这部分势力有另外一种方式,大家都知道,代表作就是长城。这两个特点,让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一种独孤求败的状态,自认天朝上国,且富有四海,缺少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获取利益的原动力。

这种朝贡体系有好处吗?当然有,不然也不会持续两千多年不变,在维持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方面,朝贡体系的功绩不可磨灭。但是基辛格说也说到了,这个体系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世界秩序》这本书中,他说过,维持这个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拥有绝对性的力量。如果出现一个对等,甚至超越他的力量,那么这个体系的缺陷就会马上暴露出来。说什么来什么,这个力量很快就出现了。1840年,大英帝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倾销鸦片,用47艘军舰轰开了中国大门,然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中除了清政府割地赔款之外,还有不起眼的一条,就是规定准许英国在中国派驻领事,商定外交事宜。

不要小看这一条,这个条款,意味着古代中国第一次被迫低下头颅,用平等,甚至仰视的姿态看待另一个国家。但这远远不是最后一次,仅仅过了二十年以后,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签订了第二个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这个条约的主基调依然是割地赔款。但是,在条约签订之后,大清再次将外交事务提高品级,成立了专门针对外国事务的衙门,这个衙门,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仅仅存在了60年,60年之后,伴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出台了。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总理衙门再次升格,改称外务部,而且位居六部之首。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欧洲列强强迫清政府将外务部的地位放在传统六部前面,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开始走向没落,外交,这个最细枝末节、潜移默化的事情,一下子变成了国家头等大事。朝贡体系的主体,大清帝国已经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那么体系内的其他国家呢?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这时候,不仅中国正在经历历史剧变,以前的传统附属国地盘,东南亚诸国更加凄惨,这些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而就在这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直游离在朝贡体系边缘的日本,经过长时间的埋头发展,也差不多学成出山了。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中日两国在东海海面上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决战,甲午海战,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惨败于日本。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老的朝贡体系经过欧洲列强的多次打压,本来就摇摇欲坠。这次败给日本,算是最后一击,这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国际秩序,不仅从外部被彻底击垮,内部也已经无力维持。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国际地位的急剧衰落,不仅给中国的外交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给普通国民的心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改变,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强烈不满点燃了革命之火,辛亥革命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推翻了清政府之后,中国开始低下高傲的头颅,开始积极地 融入当时的主流国际秩序,也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一方,获得了胜利。但是那次失败的国际会议,给当时的北洋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上部分音频中我们讲到,巴黎和会是一次失败的国际会议,主要议题是瓜分战后利益,而不是构建健康的世界秩序。这个性质,决定“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基本上是不讲道理的。谁拳头大,谁更能打,谁就有道理。当时的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一方,但是自己本身的国力太弱,所以就被无耻的出卖了,不仅没有收获战争利益,反而得割让领土。本来被德国占据的青岛,不仅没拿回来,反而又被列强转手送给了日本。这种屈辱性的条款彻底激怒了中国人,幸好当时代表中国参会的顾维钧拒绝签字,好歹给中国人留了一点面子。

这次会议,代表着中国融入威斯特伐利亚的首次努力,宣告失败。从此以后,中国内部各方势力就打成一锅粥,具体过程就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主要就是拉外国援助,也没有具体的原则和概念。国内各个军阀的原则只有一条,谁能支持我,我就跟谁结盟。这种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中国作为硕果仅存,没有沦陷国土的四大国之一,参与了反法西斯联盟,并最终获得了战争胜利。并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其中一个。这个成就来之不易,是用14年血战,牺牲几千万人口换来的成果。标志着古老的中国,第一次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整个世界秩序的创建。联合国对于世界秩序的意义就不用多说了,这是经历欧洲1000年混战,全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完善的秩序体系,中国能以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参与其中,既是对中国贡献的肯定,也是世界秩序本身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建立了联合国,世界就和平了吗?

不,还差的远呢。联合国刚刚成立的前三十年,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微乎其微。当时的秩序已经偏离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平等概念,也违背了《维也纳和约》的均势原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变成了苏联阵营和美国阵营两强争霸。均势(13:52 念成了势均)荡然无存,平等更无从谈起。

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迫加入其中一个阵营,展开了旷日持久地对峙。这就是冷战,基辛格把这段时间的世界秩序,叫做冷战秩序。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了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世界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入联合国体系,成为常任理事国。为什么说这件事影响世界?因为在之前的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蒋介石政府完全依附于美国,本质上是美国的附属实力,只是冷战体系中的一枚棋子,没有打破冷战僵局,参与构建新秩序的能力。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一样,作为世界上人口体量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我们不必依附谁,自己就是平衡的一极。所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后,两个阵营对峙的僵局迅速瓦解,冷战秩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20年时间之后,也就是1991年,苏联解体,也宣告着冷战秩序彻底崩溃。

到这时候,联合国才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和焦点之一。这就是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历经坎坷,从传统朝贡体系,逐渐走向联合国体系,成为世界秩序中重要一环的整个过程。不知道听完解说,你们是否有了一定的感触呢?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美国是怎么融入世界秩序的。

要说到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问一个问题,提到美国,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世界头号强国、文化政治经济中心、霸权主义、世界之都……总而言之,美国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就算是再狂妄的人,也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运转和发展,离不开美国。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从一开始就是如此酷炫吗?基辛格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

你肯定不相信,美国最初的世界观和秩序观,跟中国古代极其相似。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的争端,从不主动入场,也不跟任何国家结盟。这种态度,在中国叫做朝贡体系,在美国叫做孤立主义。美国是在1776建的国,这时候的欧洲正是混乱时期,法国大革命、反法战争等等一系列大事和战争接连发生,针对这些事,华盛顿在1793年,也就是他的第二次任期上发表了著名的《中立宣言》,其中提到,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和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

这还不算完,在接下来的1796年,华盛顿又发表了《告别演讲》,再次提到,“美国应该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这两个重要文件,定下了美国外交的主要基调。从人家美国国父的这两句话上,大家就可以看得出来,在美国建国初期,外交观念是极其保守的,对外界的纠纷和争端完全不感兴趣,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和欲望,人家就想在美洲这一亩三分地好好经营。这种观念,发展到第五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的时候,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并形成了著名的门罗主义。

什么是门罗主义呢?简单来说,主要内容有三个。

  • 第一个,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
  • 第二个,要求欧洲不干涉美洲独立国家事务;
  • 第三个,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也就是整个美洲殖民

这几点说了什么意思呢?相信你也看出来了,其实就表达了一个内容:美洲是我美国的美洲,我保证不干涉你们欧洲,你们欧洲国家也别来烦我美国。这就是当时美国人对于世界秩序的态度,怎么说呢,像不像班级里最孤僻的那个小孩,成绩优秀,但是就是不乐意跟其他人一起玩。

接下来,这种孤立主义贯穿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在这期间,欧洲打得血流成河,条约和协议一个接着一个,但是美国始终表示不关我的事。我就看看,我不说话。所以你看,著名的维也纳会议,美国就没参与,接下来欧洲划分势力范围,美国也没参与。甚至最初的均势原则,也不包括美国在内。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呢?大概120多年。120多年之后的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爆发战争,美国经过努力,把西班牙殖民势力彻底赶出了美洲,并接收了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从这时候开始了,美国就开始以菲律宾为跳板,跨洋过海,试探着参与列强竞争。

比较讽刺的是,美国参与列强竞争的第一个战场,就是中国。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行动,入侵中国,逼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抢夺了大块利益。如果说这次侵华战争,还是跟着欧洲大哥行动的话,那么四年之后的1904年,美国终于独立行事了。在这一年,日俄爆发战争,在中国东北打得惊天动地。美国以保护各国在华利益为理由,插手调停两国战争。调停的手段比较刺激,庞大的军舰舰队绕着日本本岛游了一圈。然后日本和俄国就接受了调停,因为这件事,

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不然怎么说这个奖项不靠谱呢,美国历任总统中,爱好和平的很多,但是偏偏并不包括这位西奥多·罗斯福先生。

这位总统是军人出身,拥有两个外号,第一个叫雄鹿,第二个叫老狮子,是典型的美国硬汉,浑身充满了战斗基因,这位先生铁血到了什么程度呢?1912年,他退休以后参加一次社会活动的时候,遭受了暗杀袭击,被一枪击中胸部脑袋。但是,他没有马上打120,而是带着胸部里这颗子弹,进行了90分钟的强力演说。我必须得摘抄一句他当时的演讲词,来向这位硬汉总统致敬,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刚才我挨了一枪,但是这不够杀死一头雄鹿。”

硬汉不硬汉?就是这样一个人,以铁血手段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然后一反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强力插手列强争端,把美国从美洲,拉到了世界竞争的最中央。基辛格在谈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时候,字里行间充满了惋惜和遗憾。因为这位个人风格明显的总统,差一点就把美国从孤立主义的怪圈中拉出来。但是在他卸任以后,这种主动的外交理念被再次搁置,美国重新回到了孤立主义的怪圈,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美国都保持着袖手旁观的态度。

基辛格惋惜的并不是美国利益受到了损失,而是如果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外交理念能够贯彻下去,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世界秩序,说不定就不至于崩溃,人类文明也就不用遭受两次浩劫。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卸任以后,美国马上回到了孤立主义的怪圈。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也一直等到战争局势明朗,在战争持续了三年之后才入场参战,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摘桃子的角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国内还在盛行孤立主义,各个民间团体和政治团体一致拒绝参战,你们肯定想都想不到当时美国的孤立主义气氛有多顽固。

我给大家说个故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表达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愤慨,并对其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发表了著名的“隔离演说”,公开指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号召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但是这次演说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罗斯福受到了国内普遍的谩骂,美国人指责“罗斯福在把美国带入战争的深渊。”由此可见,孤立主义在美国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但是这位总统会退缩吗?不会,因为这位总统可不是一般人,人类历史上排名前50的伟人里,肯定有他。

《世界秩序》中美在世界秩序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历史其它秩序体系


强调一下,这位富兰克林·罗斯福,跟之前提到的西奥多·罗斯福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他的堂弟。基辛格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继承了他堂哥西奥多·罗斯福的精神财富。想把美国从孤立主义的泥潭里拯救出来。在“隔离演说”失败以后,罗斯福并没有气馁,而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和游说。

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 第一个,增加海军军费,扩大军队规模,同时加强军备建设。这就相当于埋头发展攒装备;
  • 第二个,为英国军队提供援助,包括武器弹药等等装备。

甚至在1940年第三次大选的关键时期,还给英国转让了50艘驱逐舰。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明,罗斯福总统一直在为参战做准备,而且立场从未摇摆,坚定不移的认准了反法西斯阵营。不得不说,这是人类文明的运气。这些动作只是开始,虽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气氛依然很严重,但是罗斯福还是坚定不移的推动着自己的计划。

1940年,罗斯福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开始了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三个总统任期。在上台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1年,罗斯福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给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提供武器,其中60%提供给英国,32%提供给苏联。

这标志着美国已经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联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在战争的初期就表明态度。美国立场鲜明的表态,也震慑了法西斯轴心国。在租借法案生效的当年,也就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义无反顾的踏入了反法西斯战场,之后的四年时间,美国和英国、苏联、中国等国家一起,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最终彻底粉碎了法西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2月,美国、苏联、英国,三个国的领袖,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中,达成了建立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并在当年的4月25日,50多个国家的代表正式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你们注意到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从准备参战开始,就一直牢牢把握住了主导权。无论从战争的方向,还是联合国的建立,美国的存在感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说明,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第一次彻底走出了孤立主义,积极主动的融入了整个世界的大秩序,而不再执着于美洲的小秩序。

《世界秩序》中美在世界秩序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历史其它秩序体系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联合国成立以后,美国依然牢牢把握着这个世界秩序的主导权,从1945年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后达到顶峰。但是,中国俗话说,盛极必衰,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欧洲逐渐一体化,再加上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势崛起,美国也不再一家独大。世界秩序也逐渐走向了更加多样化,更加平衡的时代。

总结

《世界秩序》这本书我们就讲完了。不知道大家听完以后,对世界秩序的发展脉络有没有清晰一点?有没有感觉到人类文明风风雨雨几千年,其实本质就是秩序从蒙昧到成熟的过程?为了帮大家理清记忆,我们来帮大家回顾一下这本书中的六个要点:

  • 首先,在前面我们为大家先介绍了影响世界秩序的三个重要会议:第一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造成了欧洲秩序的灭亡。到了中世纪末期的时候,欧洲历经30年血战,新的世界秩序模式开始萌芽,这就是因为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份和约确定了主权国家相互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互派大使等原则。
  • 第二个,大航海兴起之后。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实力急剧膨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法国,拿破仑上台以后,首次挑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造成了新一轮的欧洲大战。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欧洲国家召开了第二次国际会议,维也纳会议,确定了《维也纳体系》。这个体系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总结和发展。确定了均势原则、正统原则等概念,构成了今天欧洲的版图和政治生态。给联合国的萌芽创造了先例。
  • 第三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签订的《凡尔塞和约》没有推进世界秩序往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盟国主要国家召开雅尔塔会议,并协商建立了联合国,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基础上,重建世界秩序,并延续至今。

之后,我们又从中国和美国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这两个国家加入世界秩序,并且不断影响世界秩序的过程:

  • 第一,中国古代的秩序观独树一帜,叫做朝贡体系。这个体系从秦汉时期成型,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甲午海战,中国败给日本之后,正式宣告朝贡体系内部崩溃。
  • 第二,中国为了融入主流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进行了多次尝试,直到二战以后才基本成功。但是直到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才宣告中国正式融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逐渐成为主导角色之一。
  • 第三,美国早期的秩序观也比较非主流,奉行“我不惹你,你别来惹我”的孤立主义,这种孤立主义政策延续了120多年,经过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两位总统的努力,终于逐渐摆脱了传统。并在二战时期,开始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也就是继承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联合国体系。

当然,《世界秩序》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内容,因为篇幅原因没有来得及讲述。比如古代印度的秩序观、古代俄罗斯的秩序观、古代中东地区的秩序观,等等内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阅读。在最后,我必须要提醒一下,大家在听完讲解以后,一定要明白一点,这本书的作者基格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所以论述世界秩序的形成时,会以西方秩序为主要视角,这是难免的,但是并不全面,大家记住这一点就是了。

撰稿: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