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觀後感

之前就聽過這部電影,但是一直沒看,週末在家的時候剛好空閒就看了。

說實話,我沒有怎麼看懂。所以看完電影去看了一下影評的解讀。這有點拾人牙慧的感覺。

影評的解讀是主人公剛開始是自己,後來經過黑暗,被小丑替代,他已經不是亞瑟了,亞瑟已經死亡,新生的是小丑,以後活下去的也是小丑了。

emmmm.....這個解讀,我不能否認,也沒有很贊同。因為我沒有理解到這裡。

《小丑》觀後感

這部電影評價很高,國內沒有引進,所以看的韓版。

整部劇是灰色的,很壓抑。

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我一直以為和理解的小丑是喜劇中的一個角色,表演詼諧幽默。看片名以為講的是喜劇角色逗笑別人,卻沒人關心它開心不開心。

《小丑》觀後感

主人公亞瑟是一個喜劇演員,患有狂笑症和妄想症。原生家庭的影響,母親受到家暴,受虐者又成了施暴者,母親也患有妄想症。所以亞瑟的妄想症可能是因為母親。狂笑症不知道是怎麼得的。只有一句話,說小時候他一直在笑,母親以為他是因為開心,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一種病。

電影中,亞瑟從未被世界溫柔以待過,工作中被混混打,不被尊重,在回去的地鐵上被欺辱的過程中,他用槍打死了欺辱他的那三個人,槍是他的同事給的,因為他工作時被打,所以給他防身用,後來他去表演時,不小心牆掉了出來,老闆炒了他,他的同事卻不承認。

從地鐵上打死了那三個欺辱他的那三個人開始,他就開始了復仇之路。

然後知道了母親的妄想症和小時候被母親家暴的事情,他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他後面也殺死了那個給他槍又舉報他的同事。那個場景相當血腥。

亞瑟跟隔壁單親母親在電梯裡偶遇後,後面發展成親密的關係,看到那裡我以為那是他生命中的溫柔,後面卻發現那只是他的妄想。

到這裡有時候分不清哪些是他的妄想,哪些是真實的。真實和虛幻交織,個人理解不同,無法確認就是真實。有可能自己以為真實的其實也只是他的妄想呢?

《小丑》觀後感

最後在脫口秀節目上,因為較真,他殺死了主持人。被抓走的路上碰到反抗的“小丑們”,被救出來,他成了“小丑們”的英雄。“小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直被壓迫,生活困苦,貧窮的,跟他一樣相似的人群?

這一幕是不是也是妄想的?

《小丑》觀後感

每次亞瑟狂笑的時候,總覺得是因為難過,難過了就笑,每次都覺得笑得很悲傷。

他看心理醫生的時候,說醫生其實並沒有聽過他說的,每次永遠反覆在問同樣的問題,因為沒有人關心他怎麼樣。

他說我只是不想一直這麼難過。

他說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一個因為受害變成精神病患者的人,經歷了太多的不友好,最後黑化,變成惡魔小丑。

這部電影太過壓抑,也太過黑暗,也太過墮落。

彷彿很同情他的遭遇,但是也不能學他一樣墮落。

這部電影可能有很多現實主義的東西,比如貧富差距,比如社會現狀等等。這一方面我是看影評解讀的。

不知道電影是想表達一群在社會邊緣的人需要關心,不要被嘲笑,不要忽視,需要尊重。除了自身,社會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還是想表達其他更深層的什麼東西?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好電影。

看完很壓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