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说到卤煮火烧,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它是褡裢火烧之外的另一种火烧类的老北京小吃。它绝对是士生土长,更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它应该是与河间的驴肉火烧齐名的第二种火烧了。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通常,卤煮火烧要切成井字刀,豆腐要切三角,小肠、肺头则剁成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浇在瓷碗里,再加些辣椒油、豆腐乳、蒜泥、韭菜花。等到热腾腾的一碗卤煮端上来,碗里的火烧、肺头、豆腐都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槽。不过,要说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那小肠。肠子酥软,味厚醇而不腻,甭担心,吃不出任何异味。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即使偶尔嚼到一片白肉,满口脂香,简直让人欣狂。正由于是独特配料的老汤,往往很适合那些重口味的顾客,至于口轻的人,则可以加些开水。不过,很少有人这么做的,这么一来很容易破坏老汤的原汁原味。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卤煮火烧的来历

在清朝时候,皇宫里有一道御厨名菜——“ 苏造肉”。什么是苏造肉?据传,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间,路过扬州时,曾一度下榻于陈元龙家中,待了一小段日子。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恰恰在此期间,陈家有个叫张东官的私家厨师,虽说赶不上御厨的身份,但手艺绝非泛泛,能做一手好菜。 因而,在乾隆借住的那段日子.吃惯了宫廷御厨口味的乾隆帝,便自然而然尝到了张东官的厨艺。没想到,张东官的每道菜,都把乾隆馋的直流口水,回味无穷,好不喜爱。

于是,等到乾隆帝巡游江南结束,打道回宫时,就顺手把这个张东官给“牵”走了,把他提拔为大内的御厨了。可惜啊、陈元龙家从此就少了这位一流大厨了,很不甘心,但也没辙, 谁要他是皇帝看中的人呢。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北京的陈家卤然火烧从此就立下了响当当的品牌,独一无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几乎东安市场和西单的繁华地带都有卤煮火烧的店面。之后,嫌麻烦,他们便把卤煮火烧店固定在戏院门口,这是个人口聚集的地盘儿,演戏前后,都会有众多观众顺便品尝。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除此之外,那些唱戏的名角儿也少不了纷纷点要,诸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张君秋、谭富英等,他们都对卤煮火烧贼喜欢,连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也赞不绝口,甚至还把卤煮放进自己的台词里哩。

对于手艺绝活,传统的师傅向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传男不传女。然而思想开放的陈玉田却破天荒,破了这个规矩,特意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女儿陈秀方。之后,这位姑娘就成了“小肠陈”的第四代传人。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谁也别小觑,在这个陈秀方的经营打理下,“小肠陈”的牌子依然很响,店面生意依然火爆,京城的吃货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推陈出新,根据四川的火锅,创制了一道新式“卤煮什锦火锅”,由此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和“中国名菜”,致使陈家卤煮的牌子更加响亮。

北京卤煮火烧——一个被遗忘在小巷里的美食

而陈家的最为正宗的卤煮火烧,直那么独一无二 ,没有让人不满意过。至今,这家店在北京城都风头过人,谁让人家的手艺那么牛呢。没享受过这等美味的“吃货”们,还不赶紧去尝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