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到了1990年12月的時候,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已經在海灣地區集結了將近100萬人和2000架作戰飛機,主戰坦克、火炮和各種作戰車輛不計其數。

此外,美軍還在波斯灣和紅海部署了四個航母戰鬥群(第二年又增加到了六個航母戰鬥群)。

薩達姆之前之所以如此囂張,一部分原因也是看到美國在海灣地區沒有什麼軍事力量,從而低估了美軍開戰的決心和能力。誰知道短短几個月時間裡,美軍竟然集結了比他還要多的軍隊。

這個時候的薩達姆稍微放低了一些姿態。在12月初的電視講話中,薩達姆說雙方“有50%的機會”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此次危機,前提條件是布什要有相應的誠意。在12月上半月,他陸續釋放了所有被扣押在巴格達的西方人質。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在釋放人質後,伊拉克與美國進行了試探性的接觸,想要用一些附加的政治經濟利益來換取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對此美國的態度很堅決,薩達姆必須從科威特無條件撤軍,絕不接受任何附加條件。

美國人之前說了那麼多狠話,調動了那麼多的軍隊,這個時候哪怕是對薩達姆做出一毫米的讓步,都等於是在全世界面前抽自己的耳光。

也許是被美國這一態度所激怒,薩達姆之後的立場開始變得異常強硬。獨裁者特別需要在民眾中維持一個強大和不可戰勝的形象。

在已經宣佈科威特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的情況下,如果被美國人嚇一嚇,就乖乖地退回去,他在國內民眾中的威信將受到極大損害。從這一點上來講,薩達姆也是騎虎難下。

那麼,薩達姆真的認為自己能夠扛住美軍的軍事打擊嗎?

成為一名獨裁者有很多好處,但也會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說,你身邊的人全都怕你怕得要死。因為怕死,所以他們會拼命只讓你聽到你想聽到的話,只讓你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

久而久之,一個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掌握的信息,一名獨裁者反而很難獲得。薩達姆手下的很多人都明白伊拉克不是美軍的對手,但沒人有膽量敢在薩達姆面前這樣說。

Waqic Samarai是當時負責向薩達姆彙報的情報負責人,他最後鼓起勇氣向薩達姆提交了一份報告,用詳細的數據說明伊拉克將無法承受美國的軍事打擊。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薩達姆耐心地聽完報告後,問Samarai:“報告裡面的內容是事實,還是你個人的看法?”

嚇破膽的Samarai趕緊回答說這僅僅是他個人的推測。

薩達姆平靜地告訴他:“那讓我來告訴你我的看法。伊拉克軍隊比你想象得更強大。交戰的雙方都會死很多人。但我們死得起,而美國人不行。美國是一個很脆弱的國家,他們承受不了大量士兵的死亡。”

在彙報結束後,Samarai暗暗慶幸自己保住了小命。更加讓他如釋重負的是,如果伊拉克真的戰敗,薩達姆也不能因為他沒說實話而怪罪他了。

在伊拉克人憂心忡忡的時候,美國人其實也很緊張。伊拉克人擔心的是輸掉戰爭,而美國人擔心的是在戰爭中死太多美國士兵。

全世界都知道,薩達姆手中握有大批的化學武器。在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曾經對伊朗人多次使用毒氣彈。

為了預防薩達姆隨時可能發起的毒氣攻擊,部署在海灣地區的美軍都配備了毒氣面罩。在炎熱的沙漠中戴著這種笨重的毒氣面罩,士兵們就算是站在原地不動都會中暑。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在美國國內,民眾開始擔心這可能會是第二次越南戰爭的開始,人們開始呼籲用經濟制裁而不是軍事行動來懲罰薩達姆。國會對於這場可能爆發的戰爭也並不買賬,他們希望美國可以用外交手段來解決這次危機。布什總統面臨著無比巨大的壓力。

在美國國內進行的調查問卷中,有80%的美國人支持布什總統在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但被問到是否支持美國入侵科威特、用武力迫使伊拉克撤軍時,支持的人數急劇下降到了37%。

一位記者在新聞發佈會後毫不客氣地質問布什總統是否會送自己的孫子上戰場。布什只能含糊地回答說,他會盡最大努力讓這些孩子們安全地歸來。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跟薩達姆不同,美國總統布什無法僅憑自己一句話就把整個國家拖入到一場戰爭中去,他必須首先贏得國內民眾的支持。

布什需要向民眾證明,在訴諸武力前他已經為和平解決這一危機用盡了一切努力。在聯合國通過678號決議後,布什公開宣佈願意與伊拉克再進行一次和平談判,底線是伊拉克必須無條件撤軍。

布什的聲明讓阿拉伯盟友十分惱火,他們警告布什,這樣的聲明會被薩達姆解讀為是軟弱的表現。布什當然清楚這一點,但這是他為了贏得美國民眾支持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薩達姆很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再一次錯誤的判斷了美國開戰的決心。他開始和美國政府大打心理戰,一次次地推遲談判的時間。直到1991年新年前夕,薩達姆還在宣稱,集結在科威特邊境上的聯軍“不會讓伊拉克軍人眨一下眼睛”。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外界預測薩達姆會拖延到撤軍期限前的最後一刻,然後在談判中拿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撤軍條件。果然,在1991年1月3日,伊拉克與美國終於確定雙方將會在瑞士的日內瓦進行最後一次談判。

談判的日期定在了1月9日,距離聯合國決議規定的最後撤軍期限還有6天。

參與會談的分別是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交部長阿齊茲。布什擔心阿齊茲不敢在薩達姆面前準確地傳達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因此在談判前特意親自給薩達姆寫了一封信,要阿齊茲轉交給薩達姆。

1月9日,貝克和阿齊茲來到了日內瓦的洲際酒店,開始為避免戰爭做最後一次的努力。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談判開始後,貝克就拿出布什總統的親筆信要阿齊茲轉交給薩達姆。阿齊茲卻直接拒絕了,把信丟回到了桌上。在整個談判過程中,阿齊茲表現出來的態度十分強硬,直到談判結束,他都沒有再碰過這封信。

在長達七個小時的談判之後,一臉疲憊的貝克從會議室中走了出來,宣佈雙方談判破裂。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在伊拉克如此高調地再次拒絕從科威特撤軍後,美國國內民意開始強烈反彈,支持對伊拉克動武的民眾首次超過了50%。三天後,美國國會授權總統對伊拉克使用武力。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雙方都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了。骰子已經擲下,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聯軍一方的指揮官是美國中部戰區指揮官施瓦茨科夫(NormanSchwarzkopf)。

補充說明一句,這裡的“美國中部戰區(US Central Command)”指的不是美國中部,而是“世界的中部”,因為美軍的戰區是按照世界來劃分的。下面這張圖中黃色部分就是美國中部戰區: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伊拉克一方的指揮官當然就是薩達姆·侯賽因本人:

這一戰,薩達姆押上的是伊拉克未來十年的國運。但美國人又何嘗不是呢?

此時冷戰面臨結束,國際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此戰的結果將直接關係到美國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講,美國必須贏下這場戰爭。如果這一仗都拿不下,美國以後還怎麼在國際事務上指手畫腳、發號施令?

1991年1月15日,全世界在等待中度過了聯合國決議中所規定的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就像薩達姆之前所宣稱的那樣,伊拉克果然沒有從科威特撤軍。

1月16日夜間(17日凌晨),聯軍將“沙漠盾牌”行動正式升級為了“沙漠風暴”行動,開始了對伊拉克的空襲。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各種武器也許並沒有什麼稀奇。但對於1991年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美軍的很多武器就像是從科幻片裡直接跑出來的一樣。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17日凌晨,10架美軍的F-117隱形轟炸機在夜色的掩護下穿越了伊拉克的防空網,直接來到了伊軍防空火力最密集的巴格達上空,對這裡的指揮中心、發電廠等戰略目標進行了轟炸。

為了躲避雷達的探測,F-117採用了非常奇特的外形設計,甚至有飛行員在初次見到這種飛機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東西真的能飛起來嗎?”

作為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有著全國數量最多的防空火炮和最嚴密的防空網。但面對看不見的對手,它們只能對著空中亂打一氣。10架F-117用機上配備的激光制導炸彈完成轟炸後,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美軍配備的激光制導炸彈可以達到極高的轟炸精度,以至於在戰爭後期出現過第一枚炸彈在建築物上炸出一個洞,第二枚炸彈從洞中鑽進去爆炸的情形。

美國的CNN電視臺駐巴格達的記者向全世界實況轉播了美軍空襲下的巴格達,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被實況直播的戰爭。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除了直接對巴格達進行轟炸的F-117隱形轟炸機外,美軍還派出其他700架常規戰機對伊拉克境內的多個戰略目標進行了轟炸。

這其中甚至還包括提前從美國本土起飛的B52戰略轟炸機,它們在飛行了整整15個小時後對目標進行了轟炸,然後又掉頭飛回美國本土。這是人類歷史上距離最長的轟炸任務,飛行時間超過35小時,路程超過22000公里。

整個晚上,大批的空中加油機不停歇地盤旋在伊拉克的邊境線上,為前去轟炸的戰機進行空中加油。

最讓指揮官最頭痛的問題是前往伊拉克的空域過於擁擠,無法同時出動更多的飛機。在整個戰爭期間,美軍光是空中加油機就要每天平均出動300架次。

在同一天,美軍停泊在波斯灣和紅海的軍艦向伊拉克境內的目標發射了122枚戰斧巡航導彈,主要用來攻擊那些對於飛行員來說過於危險的目標。

這種導彈在發射後以超過800公里的時速做超低空飛行,可以躲避雷達的探測。戰斧導彈上配有慣性制導、地形匹配系統等多種導航系統,能夠在經過一兩個小時的飛行後仍然準確地擊中1000公里外的目標。

巴比倫雄獅往事---薩達姆.侯賽因(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