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 題/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中國歷史,如果從夏朝算起,大的王朝代更替就有十多次,如果算上每一朝代內部的更替,簡直就數不過來。

而每一次王朝更替往往都會爆發戰爭或火拼,這樣往往不僅造成爭鬥雙方的死亡,還會造成大量的軍人流血犧牲,有的還會殃及百姓,甚至造成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的慘狀。

不過歷史上也出現過例外的情況,居然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朝代更迭,盤點起來,大致有這麼幾次。

一、王莽篡漢

王莽篡漢,是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達到目的的,所以他建立新朝沒有出現大的殺戮。王莽的發跡,乃因為他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孃家侄子。

王政君在漢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后,她非常長壽,光在後位就呆了61年,比很多人的壽命都長,她一生經歷了四任皇帝,熬死了3個。

她從皇后,做到太后,又升為太皇太后,所以她在朝中權勢很大,她孃家兄弟和侄子有9人封侯,5人做到大司馬。

她孃家人個個地位顯赫,家家富貴,競相炫富,唯獨王莽行事低調,非常節儉,他的夫人穿得甚至像奴僕一樣簡樸。

而且王莽禮賢下士,待人和氣,官越大,脾氣越好,因此王莽在當時贏得了極好的聲譽。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王莽像

公元前1年,9歲的漢平帝繼位之後,王莽做到了大司馬。掌握了朝廷的大權,於是王莽開始排斥異己,培植自己的黨羽。

不久,他對這個大司馬開始不滿足了,於是就讓自己的親信向王太后進言,讓王太后封王莽為“安漢公”。

王太后下詔封王莽為“安漢公”,王莽卻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堅決推辭,如此再三,終於接受。

公元4年,王莽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讓王太后封他為“宰衡”,宰是太宰,相當於宰相,指的是周公;而衡則是指阿衡,古代另一位偉大的宰相伊尹。

他給自己弄這麼個封號,顯然是要標榜自己堪與古代兩位偉大的聖賢相比。更重要的是這個宰衡位在王公諸侯之上,這才是王莽想要的。

當然他想做宰衡,仍然由大臣向王太后提議,而且是眾多大臣一起提議。而王太后下詔賜號,王莽照例跪在地上痛哭請辭,再三推辭之後,“被迫”接受。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王莽劇照

公元6年,14歲的漢平帝夭亡,還沒有兒子,王莽為了方便控制,就在宗室中找了一個兩歲的孩子,做皇太子,而他自己則代行皇帝職權,自稱假皇帝。

這個皇太子還沒有扶上皇位,王莽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當真皇帝。他去跟姑媽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這一回王政君不高興了,生氣把玉璽摔到地上,居然摔掉了一個角,但是這並不能阻止王莽當皇帝。

王莽宣佈建立新朝,取代了劉漢。王莽篡漢可以說夠溫柔了,沒有造成大的流血事件,(這個過程中,他也殺過一些人)悄悄地就改變了政權的顏色。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王莽篡漢連環畫

二、曹魏代漢

東漢末年,漢獻帝懦弱,造成軍閥割據,並相互混戰。曹操在群雄中崛起,挾持獻帝,越做越大,後來他統一了北方,做了漢丞相。他這個丞相牛得很,上殿面君不用通稟,而且可以攜帶佩劍。

216年,他被冊封為魏王,地位高於其他王侯。他上奏皇帝,不稱臣,接受皇帝詔令,不用參拜。他郊祀天地,所用車服儀仗禮儀標準,都是皇帝的規格。

他的兒子均封列侯,他名義上雖是漢臣,但行使的是君王的權力,連禮儀都按君王的標準執行,所以他其實從內到外都完全等同於皇帝,獻帝就是個擺設。

但是曹操並沒有取而代之。在孫權派使者向他進貢稱臣,並擁戴他當皇帝的時候,群臣趁機也勸進,但是曹操卻堅決拒絕,他自稱要學周文王,意思是,他不做皇帝,而把機會留給兒子。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曹操劇照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他老爹的所有的政治遺產,不僅包括他的丞相、魏王職位,而且包括他老爹的權勢。

他於是首先加強自己的集權,打擊異己,培植自己的勢力,他還接受漢朝的教訓,嚴禁宦官和外戚干政。曹家牢牢控制了朝廷,這時候,漢獻帝連傀儡的價值也沒有了,於是他逼迫獻帝禪讓帝位於他。但他還假惺惺地三次辭讓。終於他登臺受禪,接受帝位,成為魏國開國皇帝。

他對獻帝非常仁慈,改封獻帝為山陽公。

曹魏代漢,說起來是曹操和曹丕父子接力共同完成的。雖然中間也出現過反抗曹氏集團的行為,但都沒有演變成大的流血事件。這無疑也是一次非常溫柔的朝代更迭。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曹丕劇照

三、晉朝代魏

唯物論者不相信因果報應,但是這種報應卻偏偏出現在曹魏。曹魏僅僅存續了45年,就被司馬炎的晉朝取代,而且取代的方式也驚人地相似,也是通過禪讓完成了朝代更替。

司馬氏的奪權應該說是從司馬懿開始的。司馬懿靠著他卓異的謀略,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而也就在立功的過程中,他也收穫可觀,得到曹操父子的信任。特別是他曾輔佐過曹丕,在儲位之爭中,他幫助曹丕獲勝,更是使他成為曹丕跟前的紅人。

曹丕去世,他和曹真同為託孤大臣,共同輔佐曹叡。曹叡去世,他又和曹爽同時成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曹芳。

在跟曹爽爭權鬥爭中,司馬懿殺了曹爽,奪取了權力,控制了朝廷,此時的他,堪與當時的曹操相比,但司馬懿跟曹操不同的是,他拒絕接受曹芳授予的丞相一職和安平郡公的封號。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死後,其長子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氏家族的權勢,繼續控制朝廷。其間,他還因為曹芳欲除掉自己,而改立曹髦為帝。但他後來在48歲上早亡。

司馬氏家族的權力於是由其弟司馬昭繼承。司馬昭當權期間,曹髦也曾想除掉司馬昭,他帶領身邊人慾衝擊司馬府第,被成濟刺殺。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

雖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司馬昭終其一生,也沒有做皇帝。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司馬昭劇照

265年,司馬昭去世,死前司馬昭已經是丞相和晉王,跟曹操的官職相當。其子司馬炎繼位,司馬炎繼位後才幾個月,就迫不及待地逼迫皇帝曹奐禪位,把曹丕當年逼獻帝禪位的故事重新演繹了一遍。

司馬昭假意推辭一番,坐上了皇帝寶座。他把曹奐封為陳留王。司馬炎兵不血刃就以晉代魏。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司馬炎劇照

四、宋朝代周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所用成本也很低。他原是後周的大將,很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那可是後周的精銳部隊。

960年,世宗去世,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由宰相範質和王溥輔政。

因為得到北方契丹和北漢軍侵犯的消息(後來證實並無其事)。範質命趙匡胤率軍北伐,迎擊想象中的來犯之敵軍。趙匡胤的部隊剛剛離開京師開封府二十公里,到打陳橋驛,就發動了兵變。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趙匡胤劇照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是趙匡胤在喝醉了酒的情況下,被黃袍加身的。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他的部下在一起議論,認為皇帝年幼,他們到前線賣命,誰會知道?還不如擁立趙匡胤做皇帝,再去北征。

於是他們就“強迫”趙匡胤做了皇帝。這次政變,雖曰兵變,卻沒有流血。而且在隨後趙匡胤帶兵回師開封的時候,他嚴令部下不得侵擾太后和皇上,不得侵凌公卿勳貴,不得侵掠府庫。

他的隊伍極有秩序地逼近京師,趙匡胤的兩個好兄弟石守信和王審琦負責京師守備,自然是開城門歡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趙匡胤做皇帝是早有預謀的。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

趙匡胤像

宰相範質率百官迎接新主子,只有一個不知輕重的名叫 的親衛軍將領反對趙匡胤,但還沒有來得及召集部下,就被手下給殺了。

一位名叫陶谷的翰林學士,把早就準備好的禪位詔書拿出來宣讀,於是趙匡胤的大宋朝就輕鬆代替了後周。但是趙匡胤對年幼的小皇帝也不薄,把他封為鄭王,讓他到自己的封國享福去了。

宋朝代周,可以說流血最少,代價最低。趙匡胤基本不用殺人就完成了朝代更替,不得不說他是一個非常仁義的開國皇帝。

如果再參考他後來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奪取部下的兵權,就更能證明他是一個珍愛生命的好皇帝。

改朝換代,往往血流成河,但也有比較“溫柔”的情況,盤點一下趙匡胤劇照

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引起社會的動盪,常常造成殺人無數,流血漂櫓的局面。即使像古代的仁君商湯和周武王的湯武革命,也造成了巨大的犧牲。

以上幾次朝代更迭,大部分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但是從它們沒有造成大的流血事件來看,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