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 點擊上方音頻,共話電影的故事 ☝

主播:坦坦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01

1986年,侯孝賢導演執導的一部影片《戀戀風塵》正式上映,電影在不到兩小時的長度裡,彷彿讓我們再次走過當年頗顯平淡的青春,重溫那無處安放而最後隨風消逝的初戀。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日子漸漸遠去,既不顯眼,卻又總是在一瞬間使人明白成長的意義。影片中的主人公,阿雲和阿遠,背井離鄉到臺北打工,一次次生活的磨鍊扛下來了,但最後,打敗兩人情誼的卻是長時間的遠離而導致內心的寂寞。

不是每一個愛情故事都如我們所願有個美好結局,戲劇性的人生總會有千姿百態的形狀來等我們一一探尋。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戀戀風塵》講述的就是一對年輕男女之間最為家常的故事,步調緩慢而悠長,裡面出現的山山水水卻又如同娓娓道來的說書人,清晰而又極為準確地還原了最真實的山間生活。

自己的生活在熟知的同時,他人的日常也在引誘著我們的好奇,但神秘是生命的一部分,有趣的則是去探索他人生活的過程。

02

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波瀾壯闊的火熱經歷,更為尋常的只是一日三餐和瑣事的連篇呈現,影片《戀戀風塵》中光是吃飯的場景就已經多次出現,阿公哄著小孩吃飯的畫面更是在電影裡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展現,這部影片,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是家長裡短的親切,還是有一種迴歸原始的本真,成長軌跡是條單行軌道,也正如電影中同樣多次出現的火車站臺與滿是石子的軌道,也許人回來了,但早已消失了當初的模樣,也許人沒有回來,最後只留在了少數人的記憶裡。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一個人的名字裡包含了多重意蘊,男主人公謝文遠,在敘事的筆調中終與戀人漸行漸遠,女主人公江素雲,如影片中多次呈現的山與雲的融合後所顯現出的一道略顯清晰的間隔,或正如縹緲的雲朵,生命裡註定可望但不可相遇與觸摸。

03

慶幸身邊所有人與事物的存在,因為我們的生活有他人的見證與交流而變得有意義,人在一定程度上可稱之為社會的總和,不同的社會性因素與關係,最後構建成了我們每一個個體的自我所在。

於我們而言,我們正在以“旁觀者”的身份產生觀望,心態的動搖歸根結底只是你注意到了你所未曾經歷的某一部分,而影片中的這段正好填補了生命裡的某一處空白。

聽說的東西,漸漸傳入大腦意識,他人的經歷,也就隨時間慢慢深化,成了一些人可謂之“間接經驗”的存在。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最平凡不過的日子,往往能引起最強烈的共鳴,因為它實在過於人性化,以至於可以把電影當成直接看作身邊人所發生的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現代人生活的精髓滲透在肌理,深壓在心底,卻總是無意間在日常生活裡不小心流露出來。

尋常的日子不缺美好,也不乏憂傷,人們總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但這背後也許藏了奮鬥後的無奈與對失敗的逃避,也有人說“少女情懷總是詩”,情懷是真的,但也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做堅固的牢靠,即便是當年風行一時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其關鍵也在於,正當少年。

04

揹負下家庭重任,慢慢走著社畜的步伐,無心再感嘆他人的生活,眼下只有生活的苟且,而斷絕了未來的詩和遠方。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阿遠的入伍,是個明顯的提示,人是不甘於寂寞的生物,太久的遠離留下不可修復的陌生感,久而久之,近處的那個人,逐漸佔住了你的心房。

戀戀風塵,相知相愛後感情因距離而趨於退散,滾滾人海中因不見而相忘於人間風塵,阿遠爬在床上的痛苦代表了人生一個階段的終結,新徵程的開始卻又隨著時間那看不見的齒輪而繼續滾動。

影片的最後是一片山與雲之間的流轉,雲影翻湧成片,兵役歸來的阿遠與周遭陌生的一切,正又如同雲影移動一般,將成長中的時光記憶,那些曾經或美好,或憂傷的片段,都寄存在有如浮雲般的虛幻之中,蕩然無存,了無痕跡。

侯孝賢這部表達青春與初戀電影,30年後為何還能獲得網友共鳴?

有關青春的回憶,有關鄉土家鄉的情感,時代的變遷與人自身的繁衍自始至終逃離不掉社會生活的本味與原始,生活本就充滿苦難,願各自的你我,皆能盡力而為,擺脫苦悶,青春無限,人總是得一直向前。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