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北方燒製陶瓷器的代表磁州窯。磁州窯是指中國古代磁州範圍內的窯場,磁州最早是在隋開皇十年設置,因磁州西部出產磁石而命名,隋朝大業二年因廢除州製取消磁州行政建置,之後唐朝武德元年一度恢復磁州故治,但沒過多久又被廢止,直到五代時期才得以重新命名為磁州。

而且廣義的磁州窯,從地域上來看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如現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份的窯場,是宋代以來興盛於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民間瓷窯體系。對於磁州窯,清人許之衡在其《飲流齋說瓷》就用寥寥數筆描寫磁州窯的特點。

磁窯,出磁州,宋時所建,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無淚痕,亦有劃花凸花者,白釉者儼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鐵繡花,黑花之色與貼殘之膏藥無異。

據相關專家和學者考證,磁州窯創設於北宋中期並在宋代達到鼎盛狀態,但在元明清時期雖有燒製但早已不如宋代。著名的瓷窯有河北磁縣觀臺窯、河南修武縣當陽峪窯、山西榆林窯和山東德州窯等等。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邯鄲瓷窯分佈情況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在中國北方製作陶瓷必須具備幾個條件,即制瓷原料、水源和燃料。磁州窯作為宋代制瓷中心自然也離不開這三條件。在《觀臺磁州窯址》中對這一地區礦產資源分佈情況有所記述。

古磁州在大地構造上處於太行山隆起東翼與華北凹陷交界處,即貫穿南北的邯鄲——安陽大斷裂西側的峰峰向斜之中。這一帶的地底下廣泛分佈著可以用來制瓷的陶瓷黏土礦瓷源。

磁州窯燒製陶瓷的原料就是取用當地所產的大青土。據調查顯示,從磁縣南部的崗子窯起經過磁州窯的中心窯場所在地觀臺鎮,再向北到蘇村一帶,已探明的大青土儲量就有1000多萬噸。豐富的大青土資源給磁州制瓷業提供了充裕的原料。除此之外觀臺和彭城一帶還出產其他的礦物,諸如製作顏料的斑花石,豐富的耐火黏土、缸土和鹼石等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觀臺窯

另外觀臺窯、治子窯和彭城窯分別緊靠漳河和滏陽河,豐盛的水資源也是製作陶瓷的重要條件。同時瓷土往往與煤相疊而存在,有瓷土的地方一般就會有煤炭資源。自古以來觀臺、峰峰一帶盛產煤炭,從漢末就開始採煤,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傳說曹操曾在鄴城藏石墨數十萬斤,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曹操藏石炭一事做了說明。

魏武封於鄴,城之西北有三臺,皆因城為之基,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中曰銅雀臺,南側金虎臺,北曰冰井臺,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亦謂之石炭。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曹操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稱的石墨就是現在的煤炭,豐富的煤炭資源為磁州燒製陶瓷提供了有力的燃料保障。

奠基:宋代以前的磁州窯

磁州窯一帶燒製陶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500年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磁山”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故此周地域,現在的觀臺、彭城、臨水一帶,繼磁山文化的夾砂紅陶,夾砂褐陶被發現後,新石器時期其他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商代的灰陶,戰國時期的印紋硬陶,漢代青瓷相繼發現過,這些出土的歷代陶瓷器和其他文物,有力地證明了磁州地區製陶歷史非常非常久遠且一脈相承,有著十分清晰的承接關係,磁州燒製陶瓷也是一部完整的陶瓷發展史。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磁山文化

磁縣和武安縣洛河流域的趙窯村東南、百家村等地,出土了著名的磁州彩陶,這些以輪製法製作的彩陶,採用了天然的礦物原料,用含鐵的原料畫紅,赭紅等顏色,用瓷土來畫白色,表現出了成熟的創造力。

1957年邯鄲澗溝村龍山文化時期古窯址和黑陶偏的發現,表明了龍山文化時期,磁州一帶燒陶已採用直焰式陶窯,這種窯的結構已具備高溫燒製的能力。在與磁州毗鄰的安陽,殷商時代曾是殷朝都城。在安陽廢墟和武安團城出土的白陶器,在彭城鎮富田村,豆腐溝等古窯區發現了的商代硬質灰陶三足鼎。1974年發掘的磁縣下七垣村南陶窯遺址,所發現的陶器,為研究殷商時期磁州陶器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下七垣遺址

武安縣午汲古城遺址所發掘的東周至西漢的古窯群,也證實磁州一帶燒製陶器的歷史。古窯址中窯爐表現出的技術性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從窯爐的結構來看,當時已從直焰窯爐演進成為半倒焰半平焰的混合型窯爐,這種燒製工藝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北方窯爐的基本結構。自東周以後的2200年間,這種窯爐的基本結構形式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變化,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和完善。從這一點來看磁州先民所創造的燒製工藝技術是非常先進的。同時邯鄲北大城遺址所發掘的製陶作坊,以及帶有作坊題記的陶器,佐證了春秋至秦漢時期磁州在製陶方面已趨於專業化。

進入漢代,磁州一帶燒製陶瓷器已經開始使用了低溫釉燒製的方法,特別是王朗村出土的陶器,該陶器在燒製過程中先在陶器表面塗上一層白底色,然後再使用用紅色、黑色對陶器進行裝飾,這種白色陶衣的使用也為以後的五代宋元時期磁州窯使用白色化妝土工藝奠定了可貴的實踐基礎。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磁州一帶燒製陶瓷利用含有氧化鐵本生黃土作為陶瓷的釉料,這樣一來燒成的黑釉瓷、褐釉瓷已經十分精美。而且這一工藝一直延續至今。另外在磁縣東陳村東魏時期的墓中所出土的器物,品種十分豐富,釉面光亮,如醬褐釉和黑釉器物。

這也說明了當時使用較高的燒製溫度,使得製陶工藝已經完成了從“陶”向“瓷”的轉化,陶瓷製造由此進入了一個新層次。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黑釉瓷碗

在20世紀50年代曾在彭城以東2.5公里處的臨水發現古窯址一處,出土了百餘件青瓷。其中部分青瓷碗,碗口均使用了白色化妝土,在化妝土上罩上青黃色透明的釉。很顯然白化妝土的使用,是為了增強胎體的白度,可以說這是五代宋元時期磁州窯瓷器普遍使用白化妝土的先聲。磁州一帶的陶窯,在隋唐時受當時陶瓷生產主流的影響,除了燒製白化妝土瓷器外,同時也燒製黑瓷、青瓷,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這一時期磁州窯主要燒製一些日常生活日用品,如碗、盤、缽、壺、爐、瓶、罐、盆、枕以及各種小件玩具。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瓷枕

鼎盛:磁州窯在宋代

磁州窯發展到宋代,已經成為陶瓷燒製的主要產地。北宋神宗時期,磁州窯的產品仍是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但除了傳統的生活器物外,又出現了陳設品。到了徽宗時期,磁州窯陶瓷造型出現多樣化趨勢,產品突破了只生產生活日用品的狀況,開始生產一些具有藝術陳設性地器物和宗教用瓷、建築用瓷。如瓷塑人物、花盆和各種建築物飾品。當然磁州窯成為興盛繁榮的窯場並不是偶然現象,有著其必然性。這與磁州地區近千年燒製陶瓷的歷史息息相關。

更重要的是磁州窯陶瓷在唐代陶瓷崇尚白瓷的總體趨勢下堅持自己與其他瓷窯迥異的風格,將白色化妝土施用技法千錘百煉,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體系。在陶瓷燒製繼承和創新方面,磁州窯以白色化妝土為基礎,使裝飾技藝多樣化,把傳統手工藝和中國繪畫藝術相結合,創作獨特的裝飾新工藝,並在藝術上取得了較大成就。由於它在裝飾上題材廣泛,工藝形式多樣且獨居風格的地方特色,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使得磁州窯陶瓷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的狀態。可以說,宋代磁州窯的繁榮興旺,是一種長久積澱於傳統文化與民間生活中的藝術形式成熟的必然結果。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瓷制人物

衰敗:明清時期的磁州窯

儘管磁州窯是以觀臺鎮為中心的窯場在元末或明初時停止了燒製,但磁州另一箇中心——彭城仍在大規模的燒製陶瓷,明清時期不但沒有停止,還在產量上有所增加。這一點可以從《明會典》中略知一二。

明代在彭城設官窯四十餘座,歲燒瓷壇堆積官壇廠,舟運入京入光祿寺。明弘治十一年,進貢皇家之瓶壇達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個。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明會典

明代磁州窯在造型和裝飾上仍有所變化和發展。在造型上受當時陶瓷潮流的影響變得更加端莊。在彩繪裝飾受人文畫的影響,色彩追求淺淡,構圖更趨簡練、瀟灑,洋溢著一種輕鬆隨意的情趣。當時紅綠彩、刻劃花器均有生產,並保持其獨有特色,但是已經無法和南方瓷器相媲美。換一句話來說磁州窯的衰退,那就是風格的停滯不前,但就其陶瓷的產量來說,明代時期並沒有減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磁州窯的產品主要是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華北、東北相當大的區域裡都有使用磁州窯的產品,明萬曆十五年彭德府推官張應登在《遊滏水鼓山記》碑銘中,對當時磁州窯的彭城窯陶瓷生產情況有這樣記載。

彭城陶治之利甲天下,由滏河達於京師,而居人萬家皆敗甕為牆壁,異哉!晨起,視陶陶之家,各為一廠,精粗大小,不同鍛治。入室,睹為缸者用雙輪,一輪坐泥其上,一輪別人牽轉,以為便被輪之作者,圓融快便入化矣!為碗者止一輪,自撥轉之,而作亦如是。問之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廠者曰千所而少。歲輸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

明朝時期磁州窯曾設有官窯,為皇家生產製作梅瓶,酒罈一類器物,壇上寫有“內府”、“王府”等字樣,這類罈子號稱“官壇”,為官家訂製。運往京城內府。彩繪鐵繡花,顏色淺為當時的主要特徵。

明代磁州窯風格的衰退,主要是南方景德鎮的興起,中國製瓷中心南移。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以潔淨如玉的瓷質、晶瑩典雅的釉色和素潔的青花裝飾,成為陶瓷的主流,從元代起逐漸被皇家、達官顯貴乃至普通百姓所喜愛。特別是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後,逐漸成為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出現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景德鎮成為了“天下窯器所聚”的中心。人們的審美習慣也就隨之發生變化,用現代語言就是主流方向變了。當然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新瓷種代替舊瓷種的事情屢見不鮮,如唐宋之際青瓷的地位就被白瓷所取代。

磁州窯: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窯,明清時期卻跌落神壇

景德鎮

其次磁州窯的衰退也有自身原因,由於不為主流,明清磁州窯陶瓷沒有更多突破和創新,在工藝上面基本維持著宋元時的總體風格,彩繪工藝和宋元時期相差不多,只是鐵鏽花的顏色不同,宋元時期釉色黑而如漆,斑花色料有一定的厚度。而明代色料淺而薄,有的顏色紅裡發黑。

在清代,磁州窯彭城窯仍生產白釉黑花器物,早已沒有創新,只是因循舊制生產而已。甚至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傳統風格已蕩然無存,黑白畫彩繪只是在碗中畫幾筆,有的索性不畫,這種現象和磁州窯青花的出現有著密切的聯繫。另外在清朝末年,由於國家遭受動亂,制瓷業也受到極大打擊,磁州窯只能勉強地生產一些陶瓷。

結語

一代名窯由興盛走向衰敗,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卻反映了一切事物發展規律。儘管磁州窯難以再現當時輝煌,但它仍是宋代以來興盛於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民間陶瓷窯的代表,分佈區域廣大,影響極其深遠。

它所反映出民族性、地方性、藝術性等也影響了陶瓷文化尤其是東亞地區陶瓷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