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引言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北方烧制陶瓷器的代表磁州窑。磁州窑是指中国古代磁州范围内的窑场,磁州最早是在隋开皇十年设置,因磁州西部出产磁石而命名,隋朝大业二年因废除州制取消磁州行政建置,之后唐朝武德元年一度恢复磁州故治,但没过多久又被废止,直到五代时期才得以重新命名为磁州。

而且广义的磁州窑,从地域上来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如现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的窑场,是宋代以来兴盛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间瓷窑体系。对于磁州窑,清人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就用寥寥数笔描写磁州窑的特点。

磁窑,出磁州,宋时所建,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无泪痕,亦有划花凸花者,白釉者俨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铁绣花,黑花之色与贴残之膏药无异。

据相关专家和学者考证,磁州窑创设于北宋中期并在宋代达到鼎盛状态,但在元明清时期虽有烧制但早已不如宋代。著名的瓷窑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修武县当阳峪窑、山西榆林窑和山东德州窑等等。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邯郸瓷窑分布情况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在中国北方制作陶瓷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即制瓷原料、水源和燃料。磁州窑作为宋代制瓷中心自然也离不开这三条件。在《观台磁州窑址》中对这一地区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有所记述。

古磁州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太行山隆起东翼与华北凹陷交界处,即贯穿南北的邯郸——安阳大断裂西侧的峰峰向斜之中。这一带的地底下广泛分布着可以用来制瓷的陶瓷黏土矿瓷源。

磁州窑烧制陶瓷的原料就是取用当地所产的大青土。据调查显示,从磁县南部的岗子窑起经过磁州窑的中心窑场所在地观台镇,再向北到苏村一带,已探明的大青土储量就有1000多万吨。丰富的大青土资源给磁州制瓷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除此之外观台和彭城一带还出产其他的矿物,诸如制作颜料的斑花石,丰富的耐火黏土、缸土和碱石等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观台窑

另外观台窑、治子窑和彭城窑分别紧靠漳河和滏阳河,丰盛的水资源也是制作陶瓷的重要条件。同时瓷土往往与煤相叠而存在,有瓷土的地方一般就会有煤炭资源。自古以来观台、峰峰一带盛产煤炭,从汉末就开始采煤,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传说曹操曾在邺城藏石墨数十万斤,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曹操藏石炭一事做了说明。

魏武封于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中曰铜雀台,南侧金虎台,北曰冰井台,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曹操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称的石墨就是现在的煤炭,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磁州烧制陶瓷提供了有力的燃料保障。

奠基:宋代以前的磁州窑

磁州窑一带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500年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磁山”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故此周地域,现在的观台、彭城、临水一带,继磁山文化的夹砂红陶,夹砂褐陶被发现后,新石器时期其他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商代的灰陶,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汉代青瓷相继发现过,这些出土的历代陶瓷器和其他文物,有力地证明了磁州地区制陶历史非常非常久远且一脉相承,有着十分清晰的承接关系,磁州烧制陶瓷也是一部完整的陶瓷发展史。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磁山文化

磁县和武安县洛河流域的赵窑村东南、百家村等地,出土了著名的磁州彩陶,这些以轮制法制作的彩陶,采用了天然的矿物原料,用含铁的原料画红,赭红等颜色,用瓷土来画白色,表现出了成熟的创造力。

1957年邯郸涧沟村龙山文化时期古窑址和黑陶偏的发现,表明了龙山文化时期,磁州一带烧陶已采用直焰式陶窑,这种窑的结构已具备高温烧制的能力。在与磁州毗邻的安阳,殷商时代曾是殷朝都城。在安阳废墟和武安团城出土的白陶器,在彭城镇富田村,豆腐沟等古窑区发现了的商代硬质灰陶三足鼎。1974年发掘的磁县下七垣村南陶窑遗址,所发现的陶器,为研究殷商时期磁州陶器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下七垣遗址

武安县午汲古城遗址所发掘的东周至西汉的古窑群,也证实磁州一带烧制陶器的历史。古窑址中窑炉表现出的技术性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窑炉的结构来看,当时已从直焰窑炉演进成为半倒焰半平焰的混合型窑炉,这种烧制工艺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北方窑炉的基本结构。自东周以后的2200年间,这种窑炉的基本结构形式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这一点来看磁州先民所创造的烧制工艺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同时邯郸北大城遗址所发掘的制陶作坊,以及带有作坊题记的陶器,佐证了春秋至秦汉时期磁州在制陶方面已趋于专业化。

进入汉代,磁州一带烧制陶瓷器已经开始使用了低温釉烧制的方法,特别是王朗村出土的陶器,该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先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白底色,然后再使用用红色、黑色对陶器进行装饰,这种白色陶衣的使用也为以后的五代宋元时期磁州窑使用白色化妆土工艺奠定了可贵的实践基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磁州一带烧制陶瓷利用含有氧化铁本生黄土作为陶瓷的釉料,这样一来烧成的黑釉瓷、褐釉瓷已经十分精美。而且这一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另外在磁县东陈村东魏时期的墓中所出土的器物,品种十分丰富,釉面光亮,如酱褐釉和黑釉器物。

这也说明了当时使用较高的烧制温度,使得制陶工艺已经完成了从“陶”向“瓷”的转化,陶瓷制造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层次。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黑釉瓷碗

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彭城以东2.5公里处的临水发现古窑址一处,出土了百余件青瓷。其中部分青瓷碗,碗口均使用了白色化妆土,在化妆土上罩上青黄色透明的釉。很显然白化妆土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胎体的白度,可以说这是五代宋元时期磁州窑瓷器普遍使用白化妆土的先声。磁州一带的陶窑,在隋唐时受当时陶瓷生产主流的影响,除了烧制白化妆土瓷器外,同时也烧制黑瓷、青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这一时期磁州窑主要烧制一些日常生活日用品,如碗、盘、钵、壶、炉、瓶、罐、盆、枕以及各种小件玩具。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瓷枕

鼎盛:磁州窑在宋代

磁州窑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陶瓷烧制的主要产地。北宋神宗时期,磁州窑的产品仍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但除了传统的生活器物外,又出现了陈设品。到了徽宗时期,磁州窑陶瓷造型出现多样化趋势,产品突破了只生产生活日用品的状况,开始生产一些具有艺术陈设性地器物和宗教用瓷、建筑用瓷。如瓷塑人物、花盆和各种建筑物饰品。当然磁州窑成为兴盛繁荣的窑场并不是偶然现象,有着其必然性。这与磁州地区近千年烧制陶瓷的历史息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磁州窑陶瓷在唐代陶瓷崇尚白瓷的总体趋势下坚持自己与其他瓷窑迥异的风格,将白色化妆土施用技法千锤百炼,形成自己独特的装饰体系。在陶瓷烧制继承和创新方面,磁州窑以白色化妆土为基础,使装饰技艺多样化,把传统手工艺和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创作独特的装饰新工艺,并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由于它在装饰上题材广泛,工艺形式多样且独居风格的地方特色,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使得磁州窑陶瓷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的状态。可以说,宋代磁州窑的繁荣兴旺,是一种长久积淀于传统文化与民间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成熟的必然结果。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瓷制人物

衰败:明清时期的磁州窑

尽管磁州窑是以观台镇为中心的窑场在元末或明初时停止了烧制,但磁州另一个中心——彭城仍在大规模的烧制陶瓷,明清时期不但没有停止,还在产量上有所增加。这一点可以从《明会典》中略知一二。

明代在彭城设官窑四十余座,岁烧瓷坛堆积官坛厂,舟运入京入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明会典

明代磁州窑在造型和装饰上仍有所变化和发展。在造型上受当时陶瓷潮流的影响变得更加端庄。在彩绘装饰受人文画的影响,色彩追求浅淡,构图更趋简练、潇洒,洋溢着一种轻松随意的情趣。当时红绿彩、刻划花器均有生产,并保持其独有特色,但是已经无法和南方瓷器相媲美。换一句话来说磁州窑的衰退,那就是风格的停滞不前,但就其陶瓷的产量来说,明代时期并没有减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磁州窑的产品主要是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华北、东北相当大的区域里都有使用磁州窑的产品,明万历十五年彭德府推官张应登在《游滏水鼓山记》碑铭中,对当时磁州窑的彭城窑陶瓷生产情况有这样记载。

彭城陶治之利甲天下,由滏河达于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晨起,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精粗大小,不同锻治。入室,睹为缸者用双轮,一轮坐泥其上,一轮别人牵转,以为便被轮之作者,圆融快便入化矣!为碗者止一轮,自拨转之,而作亦如是。问之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

明朝时期磁州窑曾设有官窑,为皇家生产制作梅瓶,酒坛一类器物,坛上写有“内府”、“王府”等字样,这类坛子号称“官坛”,为官家订制。运往京城内府。彩绘铁绣花,颜色浅为当时的主要特征。

明代磁州窑风格的衰退,主要是南方景德镇的兴起,中国制瓷中心南移。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以洁净如玉的瓷质、晶莹典雅的釉色和素洁的青花装饰,成为陶瓷的主流,从元代起逐渐被皇家、达官显贵乃至普通百姓所喜爱。特别是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后,逐渐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景德镇成为了“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用现代语言就是主流方向变了。当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新瓷种代替旧瓷种的事情屡见不鲜,如唐宋之际青瓷的地位就被白瓷所取代。

磁州窑: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宋代的名窑,明清时期却跌落神坛

景德镇

其次磁州窑的衰退也有自身原因,由于不为主流,明清磁州窑陶瓷没有更多突破和创新,在工艺上面基本维持着宋元时的总体风格,彩绘工艺和宋元时期相差不多,只是铁锈花的颜色不同,宋元时期釉色黑而如漆,斑花色料有一定的厚度。而明代色料浅而薄,有的颜色红里发黑。

在清代,磁州窑彭城窑仍生产白釉黑花器物,早已没有创新,只是因循旧制生产而已。甚至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传统风格已荡然无存,黑白画彩绘只是在碗中画几笔,有的索性不画,这种现象和磁州窑青花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在清朝末年,由于国家遭受动乱,制瓷业也受到极大打击,磁州窑只能勉强地生产一些陶瓷。

结语

一代名窑由兴盛走向衰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却反映了一切事物发展规律。尽管磁州窑难以再现当时辉煌,但它仍是宋代以来兴盛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间陶瓷窑的代表,分布区域广大,影响极其深远。

它所反映出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等也影响了陶瓷文化尤其是东亚地区陶瓷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