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賞析餘秀華的一句詩引起的關於詩相關問題的思考

由賞析餘秀華的一句詩引起的關於詩相關問題的思考

“巴巴地活著,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這是餘秀華詩歌《我愛你》中的第一句。這句詩語言質樸,卻又不乏節奏感。散文化的句子又如何?樸質近似無所拘束,言語亦是,僅是表達自我的工具而已。何為詩的語言?如《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的才是詩的語言嗎?如《再別康橋》、《死水》、《雨巷》......似的才是詩的語言嗎?詩的本質,言情敘事述志——達意而已,和散文沒什麼區別。區別只在於言辭更為激盪、更為凝鍊、有韻律與節奏感且體例更加靈活而已。在這個識見的前提下,常見的——又有多少詩是不成為詩的!之所以往往有非詩的言論,一來是為詩性不強,二來是為對詩這種文體的本質認識未深。詩有優劣,詩的各種特點尤其突出的便是詩性較強的詩,反之具備一些詩的特質然而具備得少的便是詩性弱的詩,然而都是詩。至於好詩和劣詩,除了看詩性強弱,還要看思想意蘊——一切文藝作品之所以能成為作品的核心所在。好詩的話,不單詩性十足,而且意蘊深沉,反之便是劣詩。今則時有詩作者以為能裝模作樣寫幾首似是而非的詩便自以為深諳詩歌之道,時而大放厥詞,言這也非詩那也非詩,究其實若全是門外者言,徒貽笑大方之家而已。至於論什麼張力之類,乍看之下這名目頗駭人,以為提出這說法或秉承其說法者乃是什麼專深之輩,讓人誤以為這種說辭高大而上,其實也只是對舊內容安置了一個新稱謂,有什麼值得大肆宣揚的。張力亦即表現力,對詩歌言張力,究竟有多少實在意義?試論,哪一種體裁的文字不講求表現力?散文不講、小說不講?平常的簡單言說不講?對語言文字表達功能的基本要求竟然換個稱謂在此大加稱述,居然使一部分人藉以自傲萬分,這不是滑稽之甚、可笑至極嗎!故弄玄虛、自欺欺人好為詩論者大可以省省。真知灼見者論論益世助人倒是愈多愈好,然而矯揉造作的言論就免了吧。

由賞析餘秀華的一句詩引起的關於詩相關問題的思考

關於餘秀華的詩,讚賞的人總是很多的吧?批評及牴觸者無非是不滿於其詩散文化和內容低俗嘛!散文化的問題剛剛澄清了一下,已是不成問題的問題。關於餘詩低俗的問題倒是有必要談論一番。誠然,餘秀華詩歌有很多低俗的內容,甚至可以說她有些詩整體上本就是低俗不堪的,比如所謂“睡詩”,大量的關於性愛的直白多少有些傷風化和風雅。然而她的絕大多數詩卻是純淨得很,和下體詩究竟是不著邊的,完全符合主流的或朦朧或簡白的或華麗或樸質的審美標準。在這些詩上,餘秀華大膽、直率、深刻、特別的詩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也是那麼多人喜歡、欣賞她的原因,更是如我眼見她的汙辭尚且一度未曾放棄對其同情與褒揚的原因。又有多少人和我秉持同樣的想法!攻擊餘秀華詩歌非詩、其人非人的終究只是憤激之言、偏執之語,抑或純屬誣陷與私心作祟,其實已很明瞭。批評和攻擊者多了,然而鮮少有人真拿自己作品與餘詩對比的,非是不屑,自慚形穢往往也是事實。你要一個跳樑小醜與行家一較高低,這不是自找難看嗎?是的,徐秀華的詩以愚見完全足以列入當代一流作品行列,最起碼在諸多無病呻吟、徒有辭藻、意象、形式然而缺乏詩心、文心的當代詩壇是如此。對了,詩心、文心,很多詩作者大概夢都夢不到的吧?叫一幫純以詩為打趣消遣的詩作者們而言,這個心有如跟文盲、流氓之屬談社會意識與道德一樣,“蟪蛄不語春秋”是也。然而詩心文心卻實在是作詩撰文的根本,形象地說詩心和文心是詩文之魂,無魂的詩詞文章會是什麼樣的詩詞文章呢!想想也叫人驚悚。當然,這裡略微誇張了一下。不過借這種誇張似又能幫助我們很好地區分庸作與傑出作品。餘秀華是有著詩心的,因為她在用心寫作,用作品來真實地表達自我和表現生活。——這個也是入流與不入流作者與作品的分水嶺。不敢說餘詩堪稱傑作,然而已有向傑作靠攏的趨勢。可惜的是面對較大多數所作更加優秀的作品,眾人卻不思反省自我,不思借鑑,反而頗呈現出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的可笑可悲態勢。同樣的為數眾多者哀嘆詩壇不古、詩風日下,這種普遍盲從、盲目、短視的景況下,詩風不每日愈下才怪!

由賞析餘秀華的一句詩引起的關於詩相關問題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