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山区鳟鱼“跑道池”自然流水养殖技术探讨

闽南山区鳟鱼 “跑道池” 自然流水养殖技术探讨

华安县地处闽南山区,境内的马坑乡,位于西北部,海拔在500-1040m之间,是闽南高海拔乡镇之一。该乡多年平均气温17.5℃,适宜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近几年,我县在马坑乡贡鸭山村开展鳟鱼“跑道池”养殖,试验取得成功。现将鳟鱼“跑道池”养殖简述如下,供交流、探讨:

一、鳟鱼生活习性

鳟鱼是冷水性鱼类,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鳟鱼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鳟鱼摄食停止,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鳟鱼养殖要求水体溶氧量充足,一般要求在5mg/L以上。为确保鳟鱼生长良好,水中溶氧最好在6mg/L以上。

鳟鱼属肉食性鱼类,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贝类、小鱼、鱼卵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

二、“跑道池”建设场所的地理与气候条件

鳟鱼“跑道池”建设地点华安县马坑乡贡鸭山村,海拔1000多m,相对周边乡镇海拔高,有天然的山泉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澄净无污染,水温常年保持在20℃以下。

“跑道池”的建造 采用鹅卵石砌墙,池底与池壁表面用水泥覆盖。共建设3条“跑道池”,每条池长12m,宽3m、高1.2m;建设1条总进水池渠,每池设置1个进水口,1个排水溢水口,各进水口、排水溢水口均设置过滤防逃网。池底从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倾斜。常年池水水位保持在0.8m水深左右。

三、“跑道池”养殖技术方法

1.品种引进与试养

鳟鱼养殖场先后从新疆、北京分批引入金鳟、虹鳟等两个品种鱼苗,开展“跑道池”试养,试养前2年,因水温调节不当,引起幼苗不适,存活力低,经过实践摸索,改变水流速度,加以适当地喂养管理,鳟鱼“跑道池”最终试养成功。

2.日常管理

试养殖成功后,掌握养殖第一手资料,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其主要作法是:

(1)采用“四定投饵方式”,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投饵,并根据天气、水温、鱼体大小、鱼类生长生活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每天保持2次投饵,时间掌握在早上9点,下午3点各投饵一次,每次观察池鱼情况,当多数鱼不再抢食时,停止投饵,确保池鱼吃食达到8成饱为宜。经征询有关专家意见,鳟鱼养殖采用大黄鱼配合饲料。

(2)及时排污。因投饵产生鱼类粪便、残饵,定期清洗池底(每周1次)应用长柄池刷刷池底,搅动池水,并加大进水量,通过水体快速流动,把积粪、残饵推向排水口,从排水口排出污物,减少水体污染。

(3)水质调节。因池水无配置增氧机,养殖水体主要靠自然流水增氧。池水保持24小时不间断流动,水体溶氧维持在6mg/L以上。当雨天水源浑浊时,在确保池鱼不缺氧的情况下,停止进水或减少进水量。投饵前后2小时,适当加注新水。后半夜,如发现鱼有缺氧征兆,要加大新水注入。

3.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苗前,用漂白粉消毒池底、池壁。投喂无机盐营养饵,将250g无机盐用水溶解后拌50kg饵料,投喂给经过长途运输和体表损伤的鱼种、成鱼。可调节鱼体渗透压,使体液移动储留正常,促进皮肤黏膜生长,加快伤口愈合。投喂VC与蜂蜜营养饵将VC10g加水溶解后和1kg蜂蜜搅匀拌100kg饵料,每10天投喂一次,可增加鱼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促进生长和骨骼发育。将VE5g与1kg油搅匀拌100kg饵料每周投喂1次,可增加鱼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增强鱼体抗贫血功能。养殖过程中,池鱼吃食控制在八成饱为宜。

四、养殖效果

我国南方气温偏高,但高海拔山区的气温较低,加上有无污染山泉水源的天然优质环境,为“冷水性”鳟鱼养殖提供了可行性,经过“跑道池”建设,品种引进,并做好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实践证明冷水性鱼类--鳟鱼在南方部分山区能够养殖。

五、小结与体会

1. 鳟鱼在运输、捕捞过程中,由于运输方法,或者操作不正确,容易造成鱼体伤害,受伤后的鲑鳟鱼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病菌,降低存活率。

2. 雨天应注意水源水质,当水源浑浊时,控制进水量。

3. 鳟鱼经济价值高,是我县新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跑道池”养殖是可行的养殖方式之一。

闽南山区鳟鱼“跑道池”自然流水养殖技术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