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阿里、京東想要打敗微信,都選學生們當“小白鼠”

人人網式微後,“校園社交”成了一片空白,但它曾經的輝煌閃著餘暉,讓不少巨頭摩拳擦掌。

百度、阿里、京東想要打敗微信,都選學生們當“小白鼠”

加上社交賽道愈發擁擠,微信、QQ、微博大山在前,巨頭們想“彎道超車”,校園確實是不錯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今年中下旬,互聯網公司在校園社交上動作頻頻,京東上線“梨喔喔”、阿里巴巴上線“Real如我”後,頭條也完成了對“Biu校園”收購,再到近日,百度也推出“聽筒”——無一例外的,它們都對準了校園。

特色太少,吸引力不足


校園,的確是社交行為發生的高頻場所。年輕人追求個性潮流,想要俘獲他們的心,巨頭們也是頗下了些功夫。

幾個APP的頁面都是精緻、鮮豔,符合年輕人審美調性,

但科技君看了一圈下來,發現各APP雖各有特色,但功能總有些“照貓畫虎”“相互致敬”的意思,真能捆綁用戶增加黏性的特點還尚缺了些。


就從最新上線的“聽筒”說起。

百度、阿里、京東想要打敗微信,都選學生們當“小白鼠”


這一軟件主打三項功能:一是匿名廣場,通過隨機匿名動態,讓用戶無壓力地放飛自我,輕鬆表達;再者是地圖找人,開啟實時位置後,可發現身邊與自己愛好相近似的用戶。而開啟學校位置,還可查看到各個院校裡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第三個是合拍鈴。開啟此功能,每晚9點,聽筒會為用戶"匹配一個合拍的TA,限時24小時聊天"。

看完這三個特色功能,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彷彿是截取了陌陌、微信“附近的人”“漂流瓶”再集合成一個APP。

這不是“聽筒”獨有的問題,之前上線的“梨喔喔”“Real如我”中也有,用戶總能在其中找到其他APP的影子。

百度、阿里、京東想要打敗微信,都選學生們當“小白鼠”

巨頭們必須思考:想要讓年輕人心甘情願地遷移好友再集合到一個新生APP裡,可不能僅靠搞“熱門功能一鍋亂燉”,再披上潮流低齡的外衣上線就完事。

深耕校園原因何在


產品個個差強人意,但巨頭們對校園場景倒真是執著。

百度、阿里、京東想要打敗微信,都選學生們當“小白鼠”

相關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而且增速明顯,每年增速在5%左右。市場規模龐大,入局校園,不僅佔領社交場景,還能完成為旗下主要業務導流的任務。

比如,阿里、京東能向學生提供電商、花唄白條等金融服務,頭條也能借勢短視頻實現聯動發展。

同時,學生這種“種子”型用戶,可以作為一些新生應用投入大規模商用推廣前的測試人群,如阿里的Real如我引入刷臉識別,百度聽筒引入地圖社交等。

百度、阿里、京東想要打敗微信,都選學生們當“小白鼠”


另一方面校園經濟可能延伸至社會,潛在的市場更大。

隨著學生的畢業,他們的經濟能力將逐漸好轉,巨頭可以利用他們在校園內的影響力繼續為他們提供服務。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這可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而且未來的大學畢業生可能還將增加。

“校園”對巨頭們來說的確是潛力巨大,吸引力十足,但想要真正在校園中孵化一個成熟的APP走向市場,至少目前來看還需一番時間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