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日本,二戰期間為何擁有如此大的軍事實力?它的軍事武器從何而來?

用戶3787244400709


日本,原稱倭國,就是矮的意思,國名帶有輕蔑,即使他們想改個國名,都要向我朝來請示是否批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家,在二戰期間卻成為了發起者,同時與多個國家戰鬥,還打敗了當時的蘇聯,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小國家一下子成為了列強,它的強大軍事能力從何而來呢?

明治維新

談及日本的強大,自然就繞不開明治維新,日本的正確改革讓日本飛速發展,他們改變自己,加強工業發展,派遣留學生遠渡重洋學習先進的技術,用飛一般的速度趕超曾經他高攀不起的清朝。

日本的工業發展極快,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很快,日本的建設迅速增強,日本的軍事突飛猛進,當日本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人發現了一個問題,日本的國土面積狹小,地形地貌也並不好,最要命的是資源有限,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擁有如此先進技術的日本,可惜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否則一定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日本人一直野心勃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展停滯,未來其他國家就會逐漸追趕上來,這是日本不想看到的事情,他想借著自己現在的優勢,擴大戰果,進而完成自己的野心。

虎視眈眈

此時的大清朝,像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巨大的身軀透露著腐朽的味道,慈禧還在奢侈的消費,全然沒感受到日本虎視眈眈的貪婪目光。當甲午戰爭打響那一刻,清朝還詫異這個彈丸之國如何敢向自己亮劍,隨著戰爭的進行,大清朝發現,這個彈丸小國的實力居然如此之強,竟然隱隱有不敵之狀。

當偌大的一個清朝敗下陣的時候,日本鬆了一口氣,因為此戰他們耗盡了全部積蓄,總算是打贏了這一仗,於是他們亮出獠牙,痛宰清政府,獲得了割地賠款,拿著2.3億兩白銀歸去的日本,忽然發現中國沒有那麼強大,他自己也沒有那麼弱小,這場勝利讓日本野心膨脹起來。

以戰養戰

得到了2.3億兩白銀的補給,日本迅速發展,換取自己需要的資源,讓自己的軍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

當日俄戰爭打響之後,全世界都在笑日本自不量力,就在大家都等著看日本笑話,看俄羅斯巨漢如何撕碎小日本兒的時候,日本拼盡全力,這一次將俄羅斯干翻,正式進入世界列強的行列。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黃皮膚列強國家,日本的野心空前膨脹,日本這次要吞下半個地球。日本控制了我國東北地區,從《辛丑條約》中獲得7000多萬賠款,大發戰爭財的日本,嚐到了甜頭,就像野狼嚐到了鮮血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隨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了面向全世界的進攻。他們以我國東北為根據地,像吸血鬼一樣抽取我國的礦產資源,輸送到日本,製造更多的軍事設備,形成了一套以戰養戰的體系。在二戰期間,國民政府還在償還《辛丑條約》中的賠款,令人哭笑不得。

走向深淵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沼,原本日本以為中國是一個不堪一擊的羔羊,沒想到中國的頑強讓他們的推進計劃一拖再拖。這一點局勢對資源匱乏的日本極為不利,在中國的資源無法支撐他的野心,這也要感謝蒼天保佑,罪惡的日本沒有找到大慶油田,最終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走向了深淵。

日本的強大軍事技術來自他們的明治維新和工業發展,日本的資源空缺主要靠戰爭來填補,這也助漲了日本的野心,走上了以戰養戰的侵略之路,犯下了滔天罪行。


野史日記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我國曆經十四年的浴血抗戰,最終以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才將日本趕出國門,而且這還離不開美國人的幫助。假如當年沒有美國人的援助,我相信我們還要付出更大的傷亡才能換來最終的勝利,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當年中日兩國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了,有多大?我們可以大體來看一下幾組數據。


抗戰爆發之前,日本鋼鐵年產量已經超過600萬噸,而我國只有5萬噸,不及日本一個零頭;海軍方面日本擁有各類戰船總噸位100多萬噸,而我國只有11萬噸,而且日本擁有建造5萬噸戰艦的能力,而我國卻根本沒有能力建造萬噸級戰艦;空軍方面,日軍當時擁有各類戰機1000多架,我國擁有600多架,看似差距不大,但日本擁有年產近上萬架飛機的能力,整個戰爭期間日本生產了包括零式戰機在內的各類戰機6萬多架!而我國則為零!

除此之外,當時的日本還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獨立生產火炮,坦克,各類裝甲車,機槍,步槍等一系列武器的國家,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共生產了5千多輛坦克,8萬多門火炮,6萬多輛汽車,各類槍支斤400萬支,彈藥更是無數,按照日本戰時的最高參戰兵力來算的話,當時的日本士兵平均一人一把槍。

對比之下,我國就顯得非常寒酸了,我國當時只能生產少量的槍支,產量為30萬支左右,而坦克,火炮,汽車這些跟飛機,大噸位戰艦一樣幾乎為零,彈藥更是奇缺,按照當時我國的最高參戰兵力560萬人計算的話,當時的士兵都是幾個人共用一把槍,所以當年我們的很多士兵只能揹著大刀,拿著長矛去跟日本人拼命。

武器的落後是國力差距如此之大的體現,也是造成兩國交戰後傷亡比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真的來之不易。

那麼當年被我們國人斥之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實力,能對廣袤的中國發動一場全面的侵略戰爭呢?

其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日本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後來發生了黑船事件,美國人叩開了日本的大門,這也導致了德川幕府執政時代的結束,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繼位的明治天皇逐漸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於是在他的帶領下,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全面效仿西方國家走君主立憲之路,當時日本想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全國,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通過發動對外戰爭掠奪他國資源來進一步壯大自己,於是腐朽愚昧的清王朝成了日本人的第一個目標。

日本人開始整軍備戰,明治天皇帶頭縮減生活開支為海軍籌集軍費,終於日本人孤注一擲打贏了甲午海戰,通過這場戰爭,日本人從清政府那裡得到了兩億多兩白銀的賠款,日本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錢,這可是日本當時幾年的財政收入總和,就是這筆錢,讓日本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日本人用這筆錢大力發展軍備,於1905年打敗了沙俄,奪取了沙俄在我國東北的一切權利,並在東北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用來攫取東北礦產資源,控制滿洲鐵路。東北是日本夢寐以求的“聖地”,那裡有日本人渴求的鐵礦和煤炭資源,這是發動戰爭所必須的資源,也是日本本土最為緊缺的資源。

後來日本向東北派出駐軍和移民,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同化東北地區,企圖讓東北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但是趕走了沙俄,卻趕不走中國人,令日本人想不到的是,東北出了一個張作霖,張作霖牢牢的掌控著東北的局勢,於是日本人謀殺了張作霖,再後來爆發了九一八,東北徹底淪陷。

東北淪陷後,當年成立的滿鐵才算是真正的派上了用場,滿鐵名義上是經營鐵路,航空等業務,但實際上滿鐵還負責東北和山東地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冶煉,包括煤炭,鐵礦,鉛礦,黃金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等,而這些都是日本發動並維持戰爭所不可或缺的,日本人當年在東北究竟掠奪了多少資源已無從考察。

後來日軍入關,攻入山西,山西是煤炭大省,於是日本人在那裡成立了“山西產業會社”,成立這個會社的目的就是搜刮山西地區的物資包括煤炭等資源以供應日軍,山西產業會社的社長叫河本大作,這個人曾出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也是策劃皇姑屯事件的元兇。


東北的“滿鐵”,山西的“山西產業會社”,日本每攻下一個地區都會設立一個類似於這樣的機構來搜刮淪陷區的物資及資源,後來日本入侵東南亞也是為了得到那裡的石油資源,因為日本在我國並沒有發現石油,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以說,資源匱乏的日本當年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除了民族特性這一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掠奪而發展起來的。


鹹魚閒聊


客觀來講,日本國土面積其實並不小。在世界上將近200多個國家裡,日本國土面積位居第26名,擊敗了世界上將近70%的國家。


但我們之所以習慣將“小”字冠在“日本”之前,除了日本二戰時期國民平均身高只有150cm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和我國相比,日本的國土面積簡直太小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敢侵略陸地面積是它25倍的中國,並且敢於向蘇聯和美國叫板。那麼一個小小的日本在二戰期間為何有如此大的軍事實力,他的武器從何而來?

二戰時期,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源於三個方面,主要是自身努力、隊友助攻。

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國家。從古代派遣遣唐使學習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到近代派出歐美留學生學習西方知識。可以說,日本正是憑藉學習先進制度,實現了速成。

不過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也是在被英美等帝國主義強行打開國門後進行的。為了提升國力,時任日本統治者——明治天皇,更是提出“每天只吃一段飯,直到日本海軍強盛的那天”。


而這句話也大大地激勵了日本國民,使得日本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最終走上了一條和我國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自身努力固然重要,隊友助攻更是如虎添翼。雖然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但是速成的弊端也展現出來了。

那就是知識技術積累的匱乏,導致日本根本無法獨立製造戰爭武器。不過在日本、德國、意大利確立同盟關係後,德國隊友的助攻,解決了日本這一燃眉之急。

德國隊友的助攻並不是簡單地向日本贈送武器,而是直接告訴日本人如何製造武器,而對於比較精密、複雜、三言兩語難以說清的技術,德國隊友更是親情奉獻圖紙。

當然,日本設計師也並非一味照搬,而是依據實際作戰情況,對德國提供的武器技術進行改造。

其中改造最成功、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王牌戰鬥機——零式飛機飛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戰中,81架零式戰機在兩波空襲後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擁有壓倒性優勢。


而在這場戰役中,日本僅損失了9架飛機。而在隨後空襲菲律賓戰役中,日軍在一天之內幾乎消滅掉了美軍所有的空中力量,3天后完全掌握了菲律賓的天空。

一時之間,零式戰機被封神,而美國也品嚐到了大發戰爭財以及綏靖政策的惡果。

雖然德國隊友的助攻非常給力,但是奈何日本礦產資源匱乏,同時土地資源和軍事經費緊張,一直無法大規模修建軍工廠。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期,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以及衝鋒槍陸續面世,但日本一直沒有大量裝備的原因。

日本資源實在是太匱乏了,尤其是衝鋒槍幾秒之內幾十發子彈就打光。但命中率卻並不是很高,簡直就是在燒錢、浪費資源!而且在戰爭後期,日本戰線拉得太長,完全支撐不起這樣的消耗。

然而有這麼一個意外,東三省淪陷。要知道在這之前,無論是東三省的軍工還是其他方便,在全國都是排名非常非常靠前的。然而隨著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讓張作霖辛苦經營幾十年的東三省,就這樣沒了。
東三省淪陷之後,日本全面佔領東三省原有的基礎建設。在原來東三省的基礎上,日本大規模的發展,這個舉動為後來的侵華戰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史之策


我們經常叫日本為“小日本”,無論是從人口,還是疆域,日本與我國相比都是一個特別小的國家。那麼二戰時,日本為何就敢對我國用兵,後來還與蘇聯交手,甚至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日本是因為太瞭解中國,才想要侵略中國。

在明朝之前,日本其實就是中國的一個小弟,各方面都不如中國,人口又少,土地也不多。唐朝時,日本曾大規模學習中國,學習文化,學習一些技術。

到了明朝,日本有點膨脹了,自以為可以超越大哥了,所以就開始侵犯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結果明朝又把它給鎮壓下去了,清朝時,開始日本還是很聽話。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入侵亞洲,日本開始學習西方,中國也開始學習西方。

以李鴻章為首的一些晚晴大臣,當時建造了很強的艦隊,也就是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後來甲午年,日本把北洋艦隊給吞沒了,日本這下開始膨脹了。

在之前,日本人眼裡,中國就是不可超越的神,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可以打敗神時,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所以什麼蘇聯、美國,日本並沒有太放在眼裡。



日本二戰,其實只是想霸佔中國,然後發展壯大,圖霸世界,誰曾想美國和蘇聯插手了,日本也很無奈。

二戰是1941年爆發,而日本1931年,就開始侵華了。其實日本當時的策略是,先佔領東北,然後從東北用兵,吞沒中國,之後休養生息,再稱霸世界。

結果二戰全面爆發,日本成了與德國一樣的法西斯國家。而美國、蘇聯,是與中國一個陣營的反法西斯國家。所以日本是被迫與蘇聯,還有美國交手。

至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也是被迫的,美國既然是反法西斯陣營中的,那麼日本肯定要與他交手,所以日本就冒險偷襲珍珠港。

二戰時日本膨脹了,膨脹是要付出代價的。


斯幽說歷史


二戰期間的日本作為軸心國之一,可以說自己挑起了半邊天,打完東南亞還妄圖稱霸全世界,那麼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軍事實力?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出戰人口多,全國鼎力支持;2.工業發達;3.掠奪式戰鬥;4.國內軍事教育先進;還有就是5.相對比之下,日本軍事實力顯得十分強大。

下面我們就詳細的瞭解一下這五個主要原因。

一、出戰人口

二戰前期,日本全部人口在7800萬左右,而作為戰鬥人員,日本投入的兵力在970萬以上,總兵力佔全國的12.8%,兵力輸出峰值,也就是同一時間在戰場上的有700萬人以上,其中,投入中國的兵力在600萬。

而我們國家,雖然在戰鬥前人口達到4億之多,可是事蹟投入戰鬥的人員卻很少,還有大部分叛國。

二、工業發達

當時日本最先攻擊的就是附近的東南亞國家,像中國,朝鮮,越南,緬甸等等這些國家在當時都是處於農業國,甚至還有被殖民的情況,重工業發展幾乎為零,大都是輕工業。我們國內的武器都是老式步槍,就像我們書裡面說的,小米加步槍。

反觀日本,當時重工業發展十分迅速,處於世界第六的地位,戰鬥時期能夠自主研發坦克,飛機,汽車,其中日本自主研發的零式飛機,在世界上都是前兩名,太平洋戰場上還讓美國吃了大虧,一度佔領太平洋的制海權。日本投入戰場的都是純機械化部隊,所以佔領東南亞大片版圖毫不費力。

三,戰略方針:掠奪

日本作為一個彈丸之地,自己本身的資源可謂十分有限,如果只靠著他們本國的資源儲備,那日本不可能發動如此多的戰爭,那麼他這些戰略資源從哪裡來呢?掠奪

以我們國內為例,二戰之前的甲午海戰,日本舉全國之力戰勝大清,要求割地賠款,不算割地等其他內容,僅白銀就是兩億多,這麼大筆“搶來的”費用給當時窮的天皇吃飯都需要節衣縮食的日本打了一劑強心針。

同樣的,日本在後續的戰爭中佔領我國大片地區,雖然這回沒有割地賠款,但是他們直接佔領我們的土地,在我們的版圖上開發資源,佔領東北之後,日本發現東北地區資源雄厚,煤礦鐵礦十分多,這樣的戰略資源可謂是十分重要,於是日本就佔領鐵路,佔領東北的礦產為己用。

我國東北僅僅是日本戰爭的一處縮影,日本只要攻佔一處,就會搶佔當地資源,當成自己的戰略物資,所以日本一個彈丸小國卻有源源不斷的武器製造出來。

四、軍事教育先進——單兵能力強

日本的軍官都是出自陸軍士官學校,高級領導甚至是在陸軍大學畢業,所以,在學校的培養下,日軍的軍官戰鬥戰術都十分明確,在軍事原則上極少會犯錯誤。

著名抗日將領張發奎晚年的時候回憶日本軍隊是這麼說的:我感覺敵人能攻佔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佔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

同樣,日本十分注意培養日軍的單兵作戰,不論是射擊還是近身,蘇聯紅軍當時在我國十分出名,因為他們的作戰能力很強,但是對比之下,日軍更強,如果蘇聯部隊每發射20發子彈能夠打死一個敵人,那日軍法神5到十發子彈就可以做到。日軍和蘇聯部隊近身戰的時候,戰損比最大可以達到1比20左右,就是蘇聯軍隊需要用20個人犧牲才能殺死一個日本人。

五、需要對比

^圖為二戰歐洲戰場裝備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如上所說,日本的軍事實力確實十分強大,但是也是僅僅在東南亞地區而已,並不是能夠向他們想的那樣能夠稱霸世界。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定會有人反駁說,當時的日本還偷襲珍珠港,佔領了太平洋的制海權,怎麼會不強大?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美國還沒有進入戰爭狀態,英國,蘇聯等軍事大國的戰爭主力也都放在歐洲戰場,所以日軍在東南亞地區能夠作威作福。

當蘇聯美國等國家解決完歐洲戰場,轉過來之後,日本沒多久不久慫掉投降了嗎,所以說,日本軍事實力之所以稱霸東南亞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我們這些國家太弱,並不是沒人能夠制的了他。

下面我們再說第二個問題,日本的軍事武器從何而來

大部分的武器都是日本製造的,雖然他們很多都是借鑑美國,英國這些強大國家,但卻是也是自己廠子做出來的,當然了,還有一部分也會向其他國家買,比如192-42年,就向德國購買先進的槍榴彈發射器以及反坦克榴彈炮等等。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日本,在我國古書中又叫做倭國,就是矮的意思,國名中也有著輕蔑的成分。在古代日本國力並不強大,只是一個位居於東亞太平洋上的島國。但是,這個國土面積不大的國家,在二戰期間為啥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發動侵略戰爭,這些威猛的軍事武器從哪裡來呢?現在先講述日本走上軍事強國的道路,之後道述軍事實力強大的原因。

(日本地圖)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軍事強國的道路

如果單單從國土面積來說,日本國土只有37萬平方公里土地,國土面積佔世界第62,比起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是一個小國。但是,戰爭拼的不是國土面積,拼的是經濟、軍事、科技、製造等綜合國力。

日本國土面積狹窄,資源頻繁,火山地震頻繁發生,自然資源匱乏,歷史上也是戰火硝煙不斷,如幕府末年、南北朝時代、戰國時代都是內戰頻繁,國力不強。日本一躍成為亞洲的軍事強國,都離不開日本近代的明治維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學習歐洲的工業理念,發展工業,成為亞洲首個資本主義國家。當時,日本政府派遣留學生和官員去西歐學習,覺得德國軍事強國路子比較符合國情。所以,日本就通過地稅改革等手段,獲得大量的財政收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國家資金基本用在供養軍隊和軍事工業補貼方面,再加上把廠礦企業轉讓給三麥、三井等大財閥,日本軍事工業由此也獲得了飛速地發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日本在發展軍事工業過程中,也發現由於國土面積的狹窄和資源的匱乏,很難使國家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於是,日本就野心勃勃,再加上武士道精神遺留下來的軍國主義思想,就想侵略其他國家,佔領了更多的領土,使國家能夠強大。

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和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使日本建立了發達的軍事工業體系

讓日本走上軍事強國的路子,綜合國力增強,一躍成為亞洲的老大,還是來自與中日甲午戰爭。

其實,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剛開始也不是非常強大。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候,清朝也進行相應的洋務運動。在1886年之前,清朝的實力甚至也勝過日本一頭,可以從當年的長崎事件可以看出。

長崎事件,就是1886年,清政府的北洋水師艦隊在日本保養的時候,由於軍紀問題,北洋水師的士兵與日本當地警察發生了矛盾,並且產生了衝突。在這次衝突中,日本警察應該佔據著優勢,畢竟是北洋水師的士兵先鬧事。但是,當時北洋水師艦隊比日本的海軍艦隊強大,所以在清政府威脅下,日本人只能忍氣,反而向北洋水師艦隊道歉和賠償。

經過這次事件之後,日本整個國家都陷入了國恥之中。在恥辱的刺激下,他們就瘋狂發展了海軍艦隊。當時,日本軍部從歐洲進口了先進的戰艦,通過戰艦裝備提高了海軍實力。

之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擊敗了一直當復仇目標的北洋水師艦隊。這一場戰爭,也使日本拉開了與中國的差距。這一場戰爭,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不堪一擊。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戰後賠款之中,日本獲得了2.3億白銀的鉅款,侵略野心也膨脹起來。日本也嚐到了以戰養戰的甜頭,這也是它發動二戰的主要依據。通過戰爭,獲得戰敗國的賠款,換取需要資源,讓軍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

之後,由於打敗了中國,日本一躍成為了亞洲的老大,加大了對遠東地區的侵略步伐。在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和我國的東北地區。豐富的軍事戰略資源源源不斷流向日本。為了有效開發資源,日本在東北設立了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管理著一切鐵路之外的港口、礦山、行政區域、科研機構、文化組織和軍事組織,這些都為日本發動二戰積累了豐富的資源,使日本軍事實力強大。

這時候,日本已經是“脫亞入歐”,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在戰爭獲得的賠款,一般都用在擴充海陸軍備方面。尤其是日本海軍獲得了鉅額資金,為造船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在日本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之前,軍事工業投資佔整個國家的工業總投資金額的61.7%,政府內閣軍費撥款佔據財政預算的50%。可以看到,日本整個國家有一大半財政資金都是用在軍事工業,發展軍事武器和軍需品方面,軍事強國就這樣誕生。當時的日本,是世界上第六大工業強國,這也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偷襲珍珠港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底氣所在。

我們也可以看到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中日的幾項經濟指標差距:

工業總產值日本是60億美元,中國是13億6千萬美元;鋼鐵產量日本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銅產量日本是8萬7千噸,中國是700噸;石油產量日本是169萬噸,中國是13000噸。

通過這一組數據,可以一目瞭然,可以理解當時日本綜合國力的強大,中國的積貧積弱。

日本強大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

可以看到,在日本發動二戰之前,經過了一系列準備,軍事實力是相當強大的。二戰期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兵種可以分為陸軍、海軍、空軍這三類。現在,就看看二戰時候日本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探討強大的軍事武器怎麼來。

(強大的日本海軍)

  • 日本的海軍

由於長崎事件的影響,以及甲午戰爭之後勝利果實的甜頭,日本一直注重發展海軍。日本海軍一直位居世界的三強,實力曾經稱霸太平洋,偷襲過美國海軍夏威夷的珍珠港,全面殲滅過英國的遠東艦隊。在海軍主戰的先進戰艦和武裝力量,如航空母艦、輕重型巡洋艦、戰列艦、轟炸機、戰鬥機、潛水艇、驅逐艦等,都是出自日本軍事工業。在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日本海軍擁有10艘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0艘重巡洋艦,17艘輕巡洋艦,130艘驅逐艦。可以說,二戰的日本海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之一。

  • 日本的陸軍

對於強大的海軍,日本陸軍實力是有一些遜色,卻是能夠自給自足。當時,日本的陸軍軍事工業生產能力,一年能夠生產作戰飛機1580架、330輛坦克裝甲車、9500輛軍用汽車。至於一些彈藥、小口徑火炮、步兵輕武器的年產量,可以滿足日本軍隊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可以看到,日本的陸軍武裝設備不一定是非常先進,卻能夠自研自產、足量生產,成了完備的體系,這也是一直現代化軍隊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基本條件。

所以,我們熟悉的侵華日軍使用的九二式重機槍、三八式步槍、豆丁坦克、歪把子機槍、汽車乃至於各類火炮都是自給自足的。雖然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與歐美比不上,步兵都是5發栓動的九九式步槍和三八式步槍為主,輔以九九式輕機槍和大正十一年式機槍,但是,對抗東亞的農業國也是足夠的。

  • 日本的空軍

日本一直都是沒有獨立的空軍,空軍都是附屬於海軍和陸軍的表皮上,只能稱作為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

空軍中比較有名的轟炸機有零式戰鬥機、96艦爆、92雷擊機、98輕爆等轟炸機,都是由日本軍工廠自主研發的,一部分機型是引進了德國先進的技術。

所以,可以看到,二戰期間,日本的海陸軍空的武器裝備都是自給自足。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尤其是強大和現代化的海軍裝備,發動侵華戰爭和一度稱雄太平洋,也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以戰養戰的策略

想要發動一場戰爭,需要豐富的戰略資源。日本為了獲得戰爭的軍事資源,就是採用以戰養戰的戰略,佔領他國豐富的國土資源來發展軍事工業,然後生產強大的軍事武器和軍事裝備來發動更大戰爭,就是藉著戰爭不斷擴大軍事實力。

如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使日本獲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和遠東地區豐富的資源。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以東北為根據集,如吸血鬼一樣抽取我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然後運輸到日本的軍工廠,生產更多先進的軍事設備。日本還佔領中國臺灣、澎湖列島、朝鮮半島等龐大的統治區域,運用佔領區的豐富資源,形成了完善以戰養戰的戰略體系。

(在日本軍工廠工作的女工人)

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也陷入了一個戰爭的泥沼中。日本本來想三個月速勝中國,但是中國的頑強抵抗把日本的計劃給拖延,對資源缺乏的日本是非常不利的。由於日本戰線拉得過長,國內貧瘠的資源能以支撐戰爭的深入進行,也幸好當時日本沒有找到東北的大慶油田。於是,最後日本為了佔領更多領土獲得豐富資源,只能採取偷襲珍珠港的策略,從太平洋上獲得霸權。於是發動太平洋戰爭,走上了失敗的深淵。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形勢)

軍事學校完備,士兵軍事素質強

前面也說到,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仿效德國建立軍事強國。當時,明治政府聘用許多外國專家學者和外國顧問,在國內建立了許多軍事學校。軍事學校的學生,都是受著濃厚的軍國主義思想影響,軍隊的士兵都是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很多士兵都能熟練掌握中文和英文,可以說是軍事素質非常強,這也是它軍事力量強大的原因。

可以看到,日本軍事技術的強大來自於明治維新和軍事工業發展,戰爭的資源空缺來自於戰爭中佔領土地的資源填補,這就是它發動二戰亞洲戰場的底氣。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前幾天在一篇文章中,我說日本航母質量不好,在中途島海戰時候一炸就沉,遭到部分讀者的質疑,認為日本的軍工還是不錯的,我在這篇文章中主要分析的是中途島海戰中日美的軍工對比,跟美國的航母相比,日本的航母自然還是差了很多。

要是放到當時全世界的情形當中,那肯定還是不錯,在二戰時期,要說軍工方面,英美蘇德都是一線的,互有優劣,日本的只能排在第二線,但是這並不表明日本的軍工就垃圾的不行,恰恰相反,日本無論是輕武器還是軍艦、飛機都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比如,日本陸軍的三八大蓋,在我們看來是真的水,由於子彈口徑太小,打人沒有傷害,如果不是打中要害,還不能致命,但是三八大蓋的優點也是明顯,那就是射擊距離遠,準確度高,儘管有的時候造成貫穿傷,在缺少醫藥的亞洲戰場,往往比打死人更有效果。

實際證明,日本不是發明不了更先進的槍械,比如自動步槍,衝鋒槍這些武器日本都能生產,二戰中,德國還將其最先進的槍械圖紙通過潛艇不遠千里送到日本,然而日本並沒有採用,因為日本選擇的是最適合它的武器。

更要說明的一點是,其實日本的很多發明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22年日本的航母鳳翔號下水,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到二戰結束,日本建造了25艘航母,曾經在太平洋戰場上一度碾壓美國,在空軍方面,日本於1939年研發投入戰場的零式戰機,更是實力強勁,在1940年的首次出現在中國上空時,13架零式戰機擊落國軍空軍13架,擊喪11架,而零式戰機而毫髮無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零式戰機更是給予美軍極大的重創,一直到1942年美國繳獲了一架零式戰機後,開始有針對性的研發,才在空軍逐漸取得優勢。

可以說,儘管日本由於資源問題,不得不降低武器的標準,但是在當時全世界範圍內,依然是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

日本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完全跟其堅持自主研發有關,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雖然已經建立起近代軍工,但是在尖端武器上,依然採用進口的方式,比如甲午海戰中表現最亮眼的吉野號,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是日本全國節衣縮食集資買下的。

然而,甲午海戰的勝利並沒有讓日本衝昏頭腦,不思進取,而是不斷堅持發展自主研發,這也是為什麼到1922年,不足三十年日本就已經能夠研發航母的原因。

當然,日本能夠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與其從中國索取的鉅額賠款有關,通過《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日本軍工產業發展的原始積累,以前一直有謠傳日本將鉅額賠款用於教育,純屬扯淡,日本只是將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用作教育基金,在這些賠款當中,日大部分被日本投入到軍備當中,光是研發軍艦就花費了很大一部分。

當時日本內閣提交一份《關於財政前途之計劃的提議》,也就是甲午戰後,日本的軍備到底如何擴張,1896年,日本頒佈《航海獎勵法》,提出日本輪船總噸位要由1893年的11萬噸增加到1904年的65.6萬噸,可見日本的狼子野心,除此之外,日本還在鐵道與電信業進行大筆投資,為軍備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服務。

從1890到1900年的十年間,日本工商業平均增長速度高達14.3%。

正是因為不斷擴充軍備,到1904年,日本能夠在日俄戰爭中擊敗西方傳統強國俄國,真正躋身世界列強。

從日俄戰爭後,日本的軍工逐漸走向自主研發的,並不依靠德系、英系、或者法系武器的影響,成為日系。

與日本的這種對武器自主研發還是依賴進口思想最有區別的應該就是近代中國了。

從晚清到國民政府,一直嚴重依賴進口,清政府尚且還開戰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國民政府時期則完全沒有軍工基礎,完全依靠進口,在九一八事變後,老蔣甚至希望從德國進口六十個師的裝備以在中日全面開戰後徹底擊敗日本。

以當時國民政府進口的裝備來說,無論是槍械還是火炮都完全碾壓日軍,但是國民政府傾盡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淞滬會戰爆發不久就全部被幹報廢,老蔣的努力功虧一簣。從這一點來說,進口的武器就是再好,沒有為己所用一樣是白扯淡。

最為氣憤的是,在中日關係緊張之時,日本當即向德國施壓,使得德國不再向國民政府出售軍火,如果不能將建立武器自主研發,就像別人把繩套在自己脖子上一樣任人擺佈。


史論縱橫


日本確實小,但也是相對於中國、美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如果說二戰時期日本小,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戰時期的日本領土

我們來看一下截止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時的日本領土以及殖民地範圍。當時日本除了本土以外,還囊括掠奪了中國差不多三分之一(3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主要包括:以東北三省128萬平方公里領土為基礎建立的“偽滿洲國”、華北平原大部、以及南到江蘇,北至山東的東部沿海地區;另外除了中國以外,朝鮮半島全境以及東南亞地區的一部分土地也被日本收入囊中。

根據資料統計:二戰日本全盛時期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恐怖的850多萬平方公里,包含本土及附屬島嶼的30多萬;侵略中國的350萬;東南亞殖民地450萬;朝鮮半島22萬左右。想象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哪怕是放在今天也是世界排名前五的領土大國。

日本所侵佔的領土中,中國東北、華北富含大量礦物、生物資源;東南亞一帶又有橡膠等原料資源,而且日本當時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還有著遼闊的海上疆域,其蘊含的資源儲備更是難以估量。以上這些都在二戰時期被日本侵略者開採轉化為龐大的戰略物資,積極投放於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之上。


強大的科技和豐富的資源儲備

另外一點,日本從19世紀“明治維新”開始,就不斷的走向強國之路,不斷進行武力擴張的同時還在國內積極發展教育、民生,使得日本在百年時間內,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制度國家轉型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亞洲第一強國”。這種狀態下的日本,其軍事實力、經濟科學實力都處於當時世界的頂尖層次,和美國、德國等西方頂級強國並駕齊驅。

綜上所述,二戰日本以強大的工業科技水平為內核,以遼闊的殖民地為外核,將原料資源源源不斷的轉化為大量軍用物資,從而在亞洲地區進行戰爭擴張。這樣看來,日本強大軍事實力的來源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軍事實力一指指揮能力,二指軍種及數量,三指武器裝備,四指交通運輸能力 ,這些基本要素構成軍事實力。日本的軍事實力在二戰時亞州第一,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呢?

1.明治維新

19世紀50年代的明治維新使得日本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日本步入近代化國家行列。

政治上效仿德國,經濟上建立近代工業體系,大力發展西式教育,逐步加強軍事實力。

2.甲午海戰

大清艦隊雖號稱亞洲第一,但在快而小的日本艦隊面前還是吃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進一步增強了日本教育和寫事能力。

3.日俄戰爭

1906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打通了日本通過朝鮮進入東北的陸路通道。日本陸軍進入中國可謂暢通無阻,其陸軍數量和武器相當可觀。

4.九一八事變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植偽滿洲國使得東北淪為日本的工業原料基地。

從1856至1937年,日本通過80年的時間一舉飛躍成世界強國。鋼產量亞洲第一,三凌、大久等財閥成為軍工企業,日本軍校培業軍事幹部。這樣,日本的海陸空及軍事指揮能力可謂世界一流。

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偷襲美國珍珠港,殲滅英國遠東艦隊 ,幾乎佔領了現今的東盟國家。新中國用了70年時間才趕超日本,而且毫無侵略行為。可以想像,日本通過戰爭賠款及國外基地發展而且是80年時間,它二戰時的強大可見一斑。


三思堂


可以從一些日本歷史上知道有這幾點:

第一,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 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政府沒收了幕府的軍火作坊,創建新的西式兵工廠,建立了日本近代的武器生產體系。

後來,日本政府發現只靠國有企業,不能實現日本政府富國強兵的目的,又扶持了一批民間重工業財閥。比如:三井、三菱、松下等,為日本軍隊生產研發武器裝備。

到二戰時期,日本的軍火企業不僅能夠製造槍支、火炮、彈藥等基本軍火武器,還能夠生產坦克、飛機、航母等先進裝備,製造出零式戰鬥機、武藏號戰列艦等領先世界的經典武器。

第二,日本人一流的模仿技術。

近代中國、日本都在向歐洲學習時,常常模範歐洲的武器,減少研發的成本,儘快滿足軍隊作戰的需要。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縮小了和歐美國家的水平。可是,日本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很多歐美的先進武器,日本本土生產不出來。

日本人為學習如何製造先進武器,從歐美引進先進武器的樣品。仔細研究武器的內部結構後,日本國內的軍火企業就會加緊模仿製造。 通過裝備日本軍隊,彌補日本軍隊與歐美軍隊的武器差距。比如日本的轟炸機技術落後,日本人派出專家採購團,宣稱要大量購進先進轟炸機,走訪歐洲生產轟炸機的企業。 結果日本最後只從歐洲購進了一架轟炸機。運回國內後,組織本國的力量研究該轟炸機的內部構造,迅速造出了該型號的轟炸機。


第三,來自法西斯同盟國的支持。

二戰時期,日本同意大利和德國是盟國。德國生產的武器先進耐用,科學技術全面領先日本。日本在武器製造上從德國引進了不少先進技術。

所以綜上所述,在短短一段時間內,日本裝備了大量優質精良的武器。

喜歡的人可以關注我,我會介紹更多了歷史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