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1894年9月17日,甲午黃海海戰爆發。

戰鬥結果,北洋水師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沉沒,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受重傷,官兵死傷850人。

日本聯合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被重創,但沒有一艘軍艦沉沒,死傷官兵298人。

海戰過後,北洋水師採取了存在艦隊的戰略,也就是所謂的“避戰保船”,從此沒有出擊爭奪制海權,直到在威海衛被日軍水陸夾擊,全軍覆沒。

“避戰保船”長久以來被人詬病,並被作為李鴻章和丁汝昌不思進取,保存實力的口實。

謠言重複千遍,也會變成真理,避戰保船的真相是否如此,小院試圖以本文一探究竟。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損失,先看人員的損失。

人員方面,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林永升陣亡,水師提督丁汝昌重傷,官兵傷亡850人。

可別以為這850多人是普普通通的士兵,那可是海軍官兵。

北洋的海軍官兵,和陸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

海軍是個技術軍種,高級軍官大多有留洋經歷,就算有鄧世昌這樣沒有留過洋的軍官,也是福建船政的高材生,學霸級別的人物,且全都精通洋文。船上的水兵,也都由國外聘請的海軍軍官嚴格操練而成,一板一眼模仿的都是英國海軍的模式。

就算最低級水兵的招募,也要首先經過資格審核,也就是核查你的家世、背景、有無犯罪記錄、身體是否健康、是否認字,全部通過後才有資格上船從最低級的三等練勇幹起,並且只能先上練習艦。

經過一年到一年半的訓練,熟練掌握海軍各種知識和技能,晉升兩級為三等水兵後,才能登上作戰艦艇服役,這還只是戰艦上級別最低的三等水兵。

這套制度,是完全同國際接軌的,甚至教學時使用的都是英語,所以軍艦上從水兵到管帶,全部精通洋文。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清朝海軍留高足

您想想,花這麼多成本訓練出來的海軍將士,一下死傷850人,那得是多大的損失?

在實戰中,北洋水師官兵的表現並不遜於聯合艦隊,在軍艦性能不及的情況下,整體命中率甚至還高於聯合艦隊,這也體現了水師官兵的素質。

小院以前也寫過北洋水師的文章,看到有人發表黃海戰敗是官兵素質低下之類的評論,實在也是無話可說。

北洋海軍曾經領先亞洲的八大遠軍艦,到了開戰前,除了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尚能令日軍有所忌憚,也就只有忠勇的官兵可以一搏了。

根據《北洋水師章程》裡的記載,八大遠軍艦除了鎮遠和定遠的人員定額是302人,其他六大遠定額都只有202人,超勇和揚威更是隻有137人,大家可以算一算,就算作戰時艦隊人員是滿編,傷亡的850人,要佔到多少比例。

官兵的傷亡,是一筆非常慘重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就能彌補回來的。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清朝水兵在美國學習溝通

這是人員的損失,再看看軍艦的損傷。

海戰結束後,北洋水師參戰的11艘主力艦裡,5艘被擊沉或自沉,定遠、鎮遠、靖遠、來遠都受重傷,“八大遠”軍艦裡,就算逃跑的“濟遠”也被擊中15彈。

沉沒的軍艦自然不用去說,尚存的軍艦裡,定遠和鎮遠在戰鬥中被日軍圍攻,雖然憑藉鐵甲堅固沒有被擊沉,但也中彈數百發,一度燃起大火。

平遠的鍋爐被打穿,行動失靈。靖遠和來遠艦上也都曾經發生火災,焚燬嚴重。各艦的武器系統也損毀嚴重,許多需要修理或更換。

也就是說,看上去“八大遠”裡只有致遠和經遠沉沒,但其他的六大遠只有濟遠還算完好,平遠受傷較輕,其他軍艦都是傷痕累累,剩下的戰鬥力相當有限,整個艦隊都急需修理。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話說回來,戰後日本軍艦也都受傷,其中五艘受到重創,此時也撤回基地。在海戰過後的這幾天,黃海海面上一度風平浪靜,中日艦隊都不見蹤影。

艦隊消失只是暫時的,大家都需要維修。海軍是一整套先進技術的集大成者,絕不是有幾艘軍艦就稱得上海軍了,除了軍艦本身的性能,艦隊官兵是否稱職,物資保障是否充足,保養維修是否到位,都是打贏海戰的重要因素。

這時候,拼的就是後勤維修能力。

那麼北洋水師的後勤修理能力如何呢?

李鴻章在北洋海軍的規劃中曾說“造船之廠即不能遽添,而船塢不可不多備。”因為“嗣後北洋海軍戰艦遇有損壞,均可就近入塢修理,無庸藉助日本、香港諸石塢”。

說這話的時候是未雨綢繆——當時北洋還沒有開建船塢。

到了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水師終於有了兩座船塢——旅順石船塢和大沽木船塢。

但對戰後的北洋水師來說,等於只有一座船塢,因為大沽的木船塢沒有能力修理大型軍艦,只有旅順船塢可用。

9月18日,急需修理的北洋水師開進旅順港。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旅順基地船塢在1890年竣工,主要設施有大石塢一座,輔助工廠九座,大庫五座,小船塢一座,起重機架五座,鐵碼頭一座,這些設備可以應付日常的維護,對於戰時維修卻力不從心。

旅順船塢的定位,就是日常的維修保養,而不是戰時的緊急維修。

它在全盛時候的工人總數也不過600人,對比同時期的福建船政,工人多達2000人,江南機器製造局的工人則多達3000餘人。

就算定位不是戰時維修,畢竟還有些底子,趕鴨子上架可行不可行呢?

可行是可行的,只是時間太慢。因為旅順只有一座大石塢,各艦隻能排隊修理,而預估的修復時間是...半年...

半年...估計北京都得被打下來了,慈禧光緒母子又得北狩去了。

不過沒辦法,戰前不重視,臨時抱佛腳可沒那麼快。如果抓緊一點,日夜趕工,進度可能能加快,但有個前提,人手和庫存配件要充足。

這兩點同樣是做不到的。旅順總辦龔照璵意識到問題,指出工匠缺口有六七十人,而北洋水師的德國教官漢納根則更是說要增加200名工匠,李鴻章從各處協調,加派了55名工匠,在9月30日到達旅順,這時候海戰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個禮拜。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丁汝昌

工匠還能調集,要更換的零部件可急不來,北洋軍艦都是國外建造的進口貨,許多配件無法自產,需要從國外訂購。這種戰時的臨時定單,牽涉到國際局勢,能不能定到還是個問題,更別說什麼時候到貨。

“船塢工匠太劣,工程太鬆,料件不周,致各船多有損壞,不能修理。”

“乃料件不足,工匠無多,且皆下等,平時修船每以料無工缺為辭,及至戰後修船,因料無則附會修補,因工缺則時日遲延”。

這些都是艦上軍官的抱怨。

北洋海軍軍艦修理情況焦頭爛額,那麼聯合艦隊如何呢?

黃海海戰中,日軍軍艦同樣受到重創。

北洋海軍只有旅順船塢可以維修,而聯合艦隊不是。戰前,日軍大本營就預判到了可能出現的戰艦損傷,專門把商船“元山丸”改造成了修理船,上面配備全套修理設備,搭載技術工人,隨時準備提供服務,這是北洋艦隊想都不敢想的待遇。

海戰結束後,聯合艦隊駛到位於朝鮮大東河口的臨時錨地停泊,元山丸從相距不遠的漁隱洞錨地趕來,立即進行修復工作。

經過第一輪簡單的修理,日軍把重傷的松島、赤城、比睿、西京丸四艦開回國內大修,其餘輕傷的艦隻則留在錨地由元山丸修理,經過5天修理,輕傷各艦基本修復。

23日清晨,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二游擊隊已經起錨開赴附近海域遊弋,這時候,李鴻章緊急調撥的工匠還沒踏上前往旅順的輪船。

其餘幾艘重傷的軍艦,先後在10月19日到11月14日之間歸隊。這時候,距離海戰爆發的時間只有1到2個月。

參加黃海海戰的聯合艦隊共有12艘戰艦,就算缺了四艘回國修理的主力艦,戰鬥力尚存。數天之後,聯合艦隊就又開始活動。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松島號

聯合艦隊重新活躍,北洋艦隊修好了嗎?

聯合艦隊恢復活動了,朝廷和李鴻章也著急啊,急切盼望艦隊能早日修復,奪回制海權,但得到的答覆是“修復之配件尚未到達,平遠舵向運動不便,定遠、鎮遠艦錨機破壞,完全修復工期難保。”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能修好,還沒個準信,您就慢慢等吧。

10月26日,日本陸軍擊潰清軍鴨綠江防線後在花園口登陸,進逼旅順。在18日起,北洋水師還能行動的軍艦,就在李鴻章“我海軍出巡威、灣、旅一帶,彼或稍有避忌”要求下開始在旅順和威海之間遊弋,並回到威海停泊。

11月6日,旅順吃緊,丁汝昌建議把艦隊撤回威海,原因有三點:一、旅順如果失守,日軍必定派兵對灣內艦隊水路夾攻,艦隊無法施展。二、定遠和鎮遠必須等候潮汐才能出海,如果急切之間要出海,很難衝出。三、港外敵艦過多,如果夜襲,艦隊缺少速射炮,武器系統也還沒有完全修復,非常危險。

李鴻章批准,“力量夙單,未便輕進,致有損失”。11月14日,北洋艦隊駛入威海,11月21日旅順即告陷落。如果走得慢點,北洋艦隊在旅順就能被包了餃子。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李鴻章

威海的設施還不如旅順,更加沒有修理軍艦的能力。禍不單行,進入威海港時,由於風大浪急,鎮遠艦又發生了觸礁事故,威海既沒有大船塢,又缺少工匠和配件,即使採取緊急措施,船底的漏洞也無法補好,已無法再出海。

鎮遠艦管帶林泰曾為此極度自責,在19日晚服毒自盡,年僅44歲,極為可惜,“死之日,知與不知,鹹為扼腕”。

這下好,到了威海,連鎮遠都無法出戰了,其他軍艦還都沒完全修復,八大遠只剩下殘破的五大遠和一艘廣丙。。聯合艦隊則已經把血回滿,齊裝滿員,十幾艘軍艦虎視眈眈,正等著北洋艦隊出海好一舉殲滅之。

您說是出海好?還是不出海好?

客觀來說,退守威海以後,北洋艦隊已經不具備了出海爭奪的能力,制海權已被聯合艦隊控制。

原因,是他們已經錯過了最佳的修理時間,沒能趕在日軍攻佔旅順前搶修好軍艦,一步落後,步步被動。

這樣,北洋海軍事實上成為了一次性艦隊——打過一次,打完就無法出動了,因為修不好。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避戰保船”反映出的是洋務運動的缺失

換個角度想一想,即便北洋艦隊在旅順陷落前把軍艦搶修完畢,並在海戰中取得一定戰果。但旅順的失守還是意味這個唯一的維修基地不復存在,那麼海戰中再次受傷的軍艦,又到哪裡去修呢?還是沒法修,沒法修,就又成了一次性艦隊,這是個死循環。

避戰保船,反映出的是大清空有近代化的先進軍艦,卻沒有相應的近代化工業體系。

這就是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差距所在。

洋務運動只是浮於表面,明治維新卻真正是自內而外,由表及裡。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保船”的策略是對是錯?

其實,拿北洋陸軍來看,也能得出差不多的結論。

講道理,陸戰的失敗,才是甲午戰爭失敗的主因,而不是什麼避戰保船。就在黃海海戰的前兩天,日本陸軍已經在立見尚文指揮下擊潰了葉志超統帥的清軍,攻陷了平壤。

北洋陸軍是淮軍精銳,裝備著不少進口的步槍火炮,新款毛瑟和哈奇開斯、雷明頓等都不在少數,阿姆斯特朗和克虜伯大炮也有不少,大清陸軍在武器上比日軍更加先進。

結果陸軍才是真正的一潰千里,從朝鮮到威海,幾乎沒打過一場勝仗,經常被打出1:10甚至更高的傷亡比。究其原因,陸軍從軍事理念到士兵素質還停留在中世紀軍隊的層面,如何能跟已完成近代化的日本陸軍抗衡,這同樣是洋務運動的缺失之處。

相比陸軍,海軍已經打得足夠英勇頑強,只是運氣不夠好,只是重創,沒能擊沉日艦。只要能擊沉哪怕一艘日艦,今天對北洋海軍的認知恐怕就會逆轉。

最高決策層的短視、洋務運動的通病才是使得北洋海軍和陸軍失敗的原因,而非什麼“避戰保船”。北洋水師已經打得相當英勇頑強,不應該再承受非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