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支海軍,上演了盪氣迴腸的一幕,北洋水師,中國人的強國之夢

甲午戰爭有陸地和海上兩個戰場。其中海上兩支艦隊——清朝的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的交鋒更具代表性和決定性。它們之間的勝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通過對它們各自發展、壯大的過程以及在海戰中表現的分析,或許我們能獲得一些啟迪與思考。

兩支海軍,上演了蕩氣迴腸的一幕,北洋水師,中國人的強國之夢

  從珠江口岸英國艦隊那一聲炮響開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基本都是從海上而來。1840年的鴉片戰爭,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74年的日、美侵臺以及1884年頃刻間使福建水師灰飛煙滅的中法福建馬江海戰,殘酷的現實使清政府意識到,要想保住國門就必須有一支現代化海軍。

  最早具有這種海防意識的是林則徐。他提出中國要組建自己的海軍,並主張“制炮必求極利,造艦必求極堅”(《林則徐集》奏稿(中)885頁)。其次是魏源,他在林則徐《四洲志》基礎上所編著的《海國圖志》,標誌著中國海防思想的興起。在林則徐、魏源這些思想先驅的影響下,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在奕、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產生了一批現代化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造船企業。它客觀上為中國現代海軍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洋務運動中出現的留學風潮,也為中國提供了外派留學生、培養第一代現代海軍人才的可能。

兩支海軍,上演了蕩氣迴腸的一幕,北洋水師,中國人的強國之夢

  滿清政府創建現代海軍,最早要從“阿斯本艦隊”說起。1861年,為抵禦外來入侵,同時也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清政府決定向英國購買炮船。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受託承辦此事。他委託英國皇家海軍上校謝拉德·阿斯本幫助辦理購艦的具體事宜,並招募英國水手。在沒有照會清政府的情況下,李泰國擅自任命阿斯本擔任艦隊的總司令,並與阿斯本簽訂了十三條合同。規定阿斯本只執行由李泰國轉達的中國皇帝的命令,而不執行“經由其它途徑傳達之任何諭旨”。阿斯本認為不能滿意的命令,李泰國也答應拒絕代為中轉等等。這樣,一支由英國人指揮、英國人組成的駕駛著英國軍艦的中國艦隊誕生了。消息傳到國內,朝野譁然,連一向在西方列強面前委曲求全的清政府也覺得難以接受。奕與李泰國反覆辯駁,最終決定收回這支艦隊的指揮權。而此時,阿斯本率領購置的軍艦及招募的600多名英國水手已抵達中國,解決之法迫在眉睫。因中國當時沒有駕駛軍艦的人才,清政府最終決定遣散艦隊,全部艦船由英國負責變價出售,所得款項交還中國。中國政府承擔阿斯本以下官兵600餘人九個月的月薪工銀和回國路費共375000兩白銀以及給予阿斯本賞銀10000兩。1864年,英國將變賣艦船款項交還中國,阿斯本艦隊事件始告平復。清政府這次購買西方艦船改善舊式水師裝備的努力幾近兩年,耗銀數十萬兩,卻以令人沮喪的結局告終。

兩支海軍,上演了蕩氣迴腸的一幕,北洋水師,中國人的強國之夢

  但此後,中國人的海軍夢並未停止。特別是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江南製造總局、馬尾船廠等企業已逐步具備建造鐵殼兵艦的能力。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事件兵犯我國臺灣。此時,身為清政府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率洋務運動中中國自造的“安瀾”“伏波”兩艦前往迎敵。

  沈葆楨(1820—1879年),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則徐之婿,也是清王朝中較早具有海防意識的大臣之一。他曾於1866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海軍學校——福州船政學堂。從這裡走出的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林永升等成為中國第一代海軍將領。此時,剛剛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羽翼尚未豐滿,自覺無法與大清對抗,但一直對中國心懷不軌的美、英等國聯合對清政府施壓。當時的大清艦隊對付用商船改裝成軍艦的日本艦隊雖綽綽有餘,但要和擁有現代鐵甲艦的英美抗衡自覺力不從心。最後,清政府迫於列強壓力,違心地向理虧的日本賠償軍費五十萬兩白銀,事件始告平息。

  臺灣事件是中日兩國第一次正面交鋒,事件的結果大大震動了國人。先是總理衙門上奏章提出建立海軍的六條意見,包括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清政府隨即下令沿海各省就此議題一個月內將意見上奏朝廷。這場被稱作“海防論”的大討論在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發佈關於海防問題的上諭,決定成立北洋、南洋兩支水師。不久,李鴻章、沈葆楨被分別任命為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和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督辦北洋、南洋的海防事務。1879年,沈葆楨因病去世,發展海軍的重擔便落到李鴻章一人肩上。而此時蓬勃興起的洋務運動為海軍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北洋和南洋海軍中已開始出現一些中國工廠自己建造的小型艦船。更重要的是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國家能有銀兩去購置外國先進的軍艦。

兩支海軍,上演了蕩氣迴腸的一幕,北洋水師,中國人的強國之夢

  1875年,清政府從英國購置了“龍驤”、“虎驤”、“飛霆”、“策電”四艘炮艦。1879年,又從英國購置了“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艘炮艦。1881年,再從英國購置了“超勇”、“揚威”兩艘快船及“鎮中”、“鎮邊”快船。加之清政府自造的“鎮海”、“湄雲”、“泰安”、“威遠”,北洋水師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海軍人才的培養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創建於1866年的福建船政學堂,為中國近代海軍培養了大批人才。1881年,李鴻章又在天津設立了水師學堂。特別是從1887年開始中國先後派出三批留學生赴歐美各國深造。這批留學生歸國後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的中堅。這其中包括劉步蟾、林泰曾、薩鎮冰、林永升、方伯謙、葉祖珪等。此外,李鴻章還聘請了大批洋員作為海軍的顧問。這其中有六人次擔任北洋水師的總教官。

  此外,這期間發生的兩個事件也在客觀上刺激了海軍的發展。一件是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事件”,北洋水師奉命援朝,其過程中“揚威”、“超勇”兩艦行動迅捷,性能優越,使“強國防、壯水師”的呼聲再起。一件是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威力強大的法國鐵甲艦使福建水師十一艘木質戰艦灰飛煙滅。兩個事件一正一反,即激發了清政府建立強大海軍的決心,也使清政府從另一面認識到中國海軍依然落後。

  1885年,慈禧太后發佈懿旨,批准成立海軍衙門,由醇親王奕譞任海軍總理大臣,慶郡王奕劻和李鴻章為會辦,曾紀澤為幫辦。這一時期,清政府先後從德國和法國購置了“鎮遠”、“定遠”、“經遠”、“濟遠”、“致遠”、“來遠”“靖遠”七艘戰艦。其中排水量為7335噸的鎮、定二艦是當時世界一等的鐵甲艦。加之由福建造船廠建造的“平遠”艦,形成了北洋水師的“八遠”主力艦隊。

  1890年,北洋水師旅順基地建成。1891年,威海基地建成。1888年10月3日,經慈禧太后批准的《北洋水師章程》正式下發。12月17日,清廷正式任命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林泰曾、劉步蟾分別為左右翼總兵,下轄大小戰艦40餘艘,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海軍正式成立了。

  北洋水師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有人稱它在當時雄踞亞洲之首,位居世界第六。應該承認,至少在建軍之際,它是亞洲獨一無二的海上雄師,在世界海軍行列中也名列前茅。

  我們不妨從技術角度看一下這支海軍的實力水平。

  北洋海軍擁有的40餘艘各類戰艦,大致可分為幾類:一是主力戰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八遠”“六鎮”“揚威”、“超勇”十六艘戰艦;二是魚雷艇隊,北洋艦隊高峰時共有魚雷艇十三艘,這其中一部分是專門從德國訂購製造的,一部分是“定遠”、“鎮遠”自帶的;三是後勤軍艦,包括“湄雲”、“康濟”“威遠”、“泰安”、“敏捷”五搜練習艦,“操江”、“利運”、“犀照”、“鎮海”四艘運輸艦,“寶筏”號佈雷艦及一些輔助船隻。

  關於北洋水師各艦的技術參數,各種書刊、雜誌多有介紹,但又多有出入。如旗艦“定遠”艦,其排水量、長度一些資料記載不一。(一些書籍記載排水量7200噸,長度76米;一些書籍記載排水量7600噸,長度90米。)近年甲午戰爭研究專家、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研究的著名學者陳悅先生出版的《北洋海軍艦船志》一書,對北洋海軍各艦均有較為詳細之介紹,為我們瞭解北洋海軍的實力提供了較為可信的實證。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它的主力戰艦,這些戰艦也基本都參加了甲午大海戰。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可分為幾個層次。一是鎮、定兩艦,它們同屬德制改進型“薩克森”級裝甲戰列艦,由德國伏爾鏗船廠製造,其滿載排水量7670噸,採用蒸汽動力,2臺複合平臥式蒸汽機,馬力6200匹,艦長94.5米,最寬處18米,吃水深6米,航速14.5節。武器裝備:4門305毫米口徑火炮,2門150毫米口徑火炮,4門76毫米機關炮,10門5管機關炮;另有魚雷發射管3具,備魚雷21發。此外,有艦載魚雷艇2艘,排水量16噸,功率91馬力,航速15節,艇員7人,魚雷發射管2具,火炮2門。艦上備有德國造毛瑟步槍525支,全艦定員330人。兩艦均採用“鐵甲堡”式防護裝甲。船中腰部用複合裝甲環繞成堡,堡長43.5米。水線下裝甲厚305毫米,水線上裝甲厚356毫米,機器艙、彈藥艙均在甲堡內,裝甲為鋼面鐵甲。艦體結構為雙層船底,設有水密隔艙。自持力較強,艙內設有20具淡水櫃,其機器所制淡水,每日可供300人食用。艦上設有3臺發電機。1885年7月3日兩艦一同離開德國,10月31日抵達天津並編入北洋水師,成為北洋水師當之無愧的主力戰艦,也成為讓日本談艦色變、望之喪膽的鎮海之寶。

  二是以“致遠”、“靖遠”、“濟遠”為代表的穹甲鐵甲艦。致、靖二艦同為英國建造,1887年7月製造完工,同年12月10日交付。排水量2300噸,艦長81.4米,寬11.6米,吃水4.9米,7500馬力,航速18節,編制202人。武器裝備方面配有3門210毫米主炮,兩側弦臺各裝1門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另有8門57毫米、6門37毫米哈乞開斯單管速射炮;魚雷發射管4具。兩艦炮塔和艦身主要部位採用裝甲(穹甲)防護,其餘均用鐵板覆蓋,因此稱為穹甲巡洋艦。同為穹甲鐵甲艦的還有“濟遠”艦,它早於致、靖二艦,於1883年由德國建造下水,1885年回國。其排水量為2300噸,馬力2800匹,航速14.5節,定員180人;裝備火炮18門,主炮口徑為21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三是“來遠”、“經遠”艦。兩艦也同為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於1887年9月12日一同駛離德國,12月1日到達廈門。同為裝甲巡洋艦(又稱防護巡洋艦),排水量2900噸。艦長82米,艦寬12米,動力裝置為蒸汽機,3400匹;航速15節。編制180人。武器裝備:主炮為1門210毫米雙聯裝前主炮(炮塔炮),副炮為2門150毫米側舷炮,2門47毫米哈乞開斯5管速射炮,5門37毫米哈乞開斯5管速射炮。魚雷發射管3具,每具可配3枚魚雷。

兩支海軍,上演了蕩氣迴腸的一幕,北洋水師,中國人的強國之夢

  四是“平遠”艦,由福建船政局建造,是北洋水師中為數不多的國產戰艦。原名為“龍威”艦,調入北洋水師改名為“平遠”,屬於裝甲巡洋艦。排水量2100噸,艦長60米,寬12.12米,吃水3.99米;動力裝置為2臺複合式省煤蒸汽機,馬力2400匹。航速12節。編制159人。武器裝備:260毫米克虜伯前主炮1門,120毫米後主炮1門,120毫米側舷炮2門,速射炮4門,魚雷發射管前後各2具。1886年12月7日開工建造,1888年1月29日下水。

  五是被稱為撞擊巡洋艦的“揚威”和“超勇”。兩艦雖然較小,卻是北洋水師外購的第一批戰艦。1881年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下水,排水量1350噸。動力裝置為往復式蒸汽機,2400馬力。航速15節。編制137人。武器裝備包括火炮:阿姆斯特朗250毫米主炮2門(每門炮重25噸,26倍口徑)、阿姆斯特朗120毫米副炮4門、37毫米格林機關炮4門,37毫米哈乞開斯炮4門、神機炮2門。主炮為炮房式結構,另有魚雷發射管3具。因為是撞擊巡洋艦,所以艦艏水線下11英尺處裝有撞角。

  除了以上介紹的“八遠”“揚”、“超”之外,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還包括“六鎮”,即“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六艘炮艦。他們基本都是早期由英國建造的小型軍艦,分別於1879、1881年建造完成。排水量基本都在430噸左右,艦長38米,動力系統為兩臺燃煤鍋爐,兩臺蒸汽機。馬力450匹,航速10節左右。艦上武器裝備比較簡單,11英寸阿姆斯特朗前裝線膛炮1門,3英寸後膛炮2門,另有2門格林機關炮。由於軍艦較小,大多用於近海防禦,又稱為“蚊子船”。

  大清帝國完全有理由為這支艦隊感到驕傲了,它似乎圓了中國人的強國夢。看著這支威武的艦隊,不僅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恭親王奕、海軍總理大臣醇親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鴻章躊躇滿志,就是當時普通的黎民百姓也充滿了自豪,感到國家安全有保障了,其實,他們還不知道:北洋艦隊的世界第六,亞洲第一,只是1888年的事。到了1894年的甲午年,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超過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