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文官集團為什麼忤逆聖意支持朱高熾?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筆者曾作文闡述過一個觀點:明仁宗朱高熾之所以能登上帝位,除了源於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更源於他背後有強大的文官集團支持。

至於文官集團為什麼要支持朱高熾,則是另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明成祖朱棣一共也就只有3個兒子(幼殤的朱高爔除外),參與皇儲爭奪的主要是嫡長子朱高熾和嫡次子朱高煦。

朱高熾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燕王世子,所以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篡位登基後,他理所當然地晉升為皇太子。但是朱棣對此一直是意難平,因為他中意的太子人選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文官集團為什麼忤逆聖意支持朱高熾?


(《大明玉璽》朱高煦劇照,扮演者:呂良偉)

朱高煦足智多謀,能征善戰,性格能力都像極了朱棣。靖難之役中,朱高煦隨父出征,戰功赫赫,還曾在戰場上救過朱棣的命。朱棣對朱高煦是既器重又喜歡,情濃之時還曾用“世子多疾”來鼓勵他,這四個字的隱含意義父子倆都心知肚明: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好好幹,以後儲位一定是你的!

與朱高煦的矯健驍勇恰恰相反,朱高熾身體肥胖,連平時走路都需要兩個人攙扶。 不過,朱高熾也有他的優點,那就是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

總結來說就是,朱高熾性柔,朱高煦性剛,朱高熾善文,朱高熾善武。

簡單介紹過朱高熾和朱高煦後,再來重點說說文官集團忤逆朱棣意願舍朱高煦而支持朱高熾的原因。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文官集團為什麼忤逆聖意支持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原因一:正統性

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尊奉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其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說,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有優先繼承權。

朱高熾和朱高煦雖然都是徐皇后(徐達長女)所生的嫡子,但長幼有序,朱高熾作為根正苗紅的嫡長子,是皇位的最合法繼承人。

文官們自幼讀的是四書五經,信奉的是儒家禮法,他們大多數推崇並堅守嫡長子繼承製,堅信廢長立幼必生事端。

再加上,朱高熾又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燕王世子,所以他在皇位繼承的正統性上佔有絕對優勢。因此,文官集團普遍認為朱高熾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文官集團為什麼忤逆聖意支持朱高熾?


(明成祖朱棣畫像)

原因二:性格優勢

根據《明實錄》、《明史》等官方正史的記載,朱高熾雖然不像朱高煦那般英姿颯爽,精於騎射,但他生性溫厚仁慈,謙遜有禮,符合儒家對賢君的評價標準。

更重要的是,與祖父朱元璋和父親朱棣的暴虐性格不同,朱高熾對文人格外尊重,禮遇有加。

明朝的廷杖古今聞名。廷杖雖然最早始於東漢明帝,但“發揚光大”於明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當朝鞭死開國元勳永嘉侯朱亮祖。論性格暴虐程度,朱棣與朱元璋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篡位登基後,他曾大肆殘殺建文忠臣,其中又以被誅了十族的方孝孺最為典型。

經過了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位暴虐皇帝,明朝初年的大臣們自然是惶惶不可終日,日夜企盼仁君降臨,而朱高熾正是那個合適人選,他性情溫和,不喜殺戮,以文臣為師為友。倘若朱高熾在朱棣駕崩後登上帝位,文臣們無疑會在經歷漫長寒冬後迎來久違的春天。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文官集團為什麼忤逆聖意支持朱高熾?


(支持朱高熾的文官集團代表解縉畫像)

原因三:對抗武將集團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官場亦是鬥獸場,永遠你爭我奪,永遠趨利避害。

文官集團之所以不惜冒險忤逆朱棣的意願,舍朱高煦而支持朱高熾,其最核心的原因是他們需要利用朱高熾來與武將集團對抗,以保證自己在朝堂中的絕對地位和絕對利益。這才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尚武,常年馳騁沙場讓他與大小武將朝夕相處、感情深厚,所以,當時的武將集團鼎力支持朱高煦上位,寄希望於他奪嫡成功。倘若朱高煦登上皇位,可想而知,武將們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相對應的,文臣的地位必將直線下降。

所以,為了不讓朝政大權落到武將手中,更為了確保自己的話語權,文官集團必須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把朱高熾推上皇位。

與其說是文官集團幫朱高熾保住儲位,不如說是文官集團需要朱高熾這個日後的靠山。更準確地說,朱高熾與文官集團實際上是一種“共生”關係,他們彼此需要,彼此幫助,說到底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參考資料:《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明實錄·仁宗昭皇帝實錄》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