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为什么忤逆圣意支持朱高炽?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笔者曾作文阐述过一个观点:明仁宗朱高炽之所以能登上帝位,除了源于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更源于他背后有强大的文官集团支持。

至于文官集团为什么要支持朱高炽,则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明成祖朱棣一共也就只有3个儿子(幼殇的朱高爔除外),参与皇储争夺的主要是嫡长子朱高炽和嫡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燕王世子,所以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位登基后,他理所当然地晋升为皇太子。但是朱棣对此一直是意难平,因为他中意的太子人选是二儿子朱高煦。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为什么忤逆圣意支持朱高炽?


(《大明玉玺》朱高煦剧照,扮演者:吕良伟)

朱高煦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性格能力都像极了朱棣。靖难之役中,朱高煦随父出征,战功赫赫,还曾在战场上救过朱棣的命。朱棣对朱高煦是既器重又喜欢,情浓之时还曾用“世子多疾”来鼓励他,这四个字的隐含意义父子俩都心知肚明:世子(朱高炽)身体不好,好好干,以后储位一定是你的!

与朱高煦的矫健骁勇恰恰相反,朱高炽身体肥胖,连平时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 不过,朱高炽也有他的优点,那就是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

总结来说就是,朱高炽性柔,朱高煦性刚,朱高炽善文,朱高炽善武。

简单介绍过朱高炽和朱高煦后,再来重点说说文官集团忤逆朱棣意愿舍朱高煦而支持朱高炽的原因。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为什么忤逆圣意支持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原因一:正统性

中国古代的皇位传承尊奉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有优先继承权。

朱高炽和朱高煦虽然都是徐皇后(徐达长女)所生的嫡子,但长幼有序,朱高炽作为根正苗红的嫡长子,是皇位的最合法继承人。

文官们自幼读的是四书五经,信奉的是儒家礼法,他们大多数推崇并坚守嫡长子继承制,坚信废长立幼必生事端。

再加上,朱高炽又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燕王世子,所以他在皇位继承的正统性上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文官集团普遍认为朱高炽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为什么忤逆圣意支持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画像)

原因二:性格优势

根据《明实录》、《明史》等官方正史的记载,朱高炽虽然不像朱高煦那般英姿飒爽,精于骑射,但他生性温厚仁慈,谦逊有礼,符合儒家对贤君的评价标准。

更重要的是,与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的暴虐性格不同,朱高炽对文人格外尊重,礼遇有加。

明朝的廷杖古今闻名。廷杖虽然最早始于东汉明帝,但“发扬光大”于明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当朝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论性格暴虐程度,朱棣与朱元璋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篡位登基后,他曾大肆残杀建文忠臣,其中又以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最为典型。

经过了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暴虐皇帝,明朝初年的大臣们自然是惶惶不可终日,日夜企盼仁君降临,而朱高炽正是那个合适人选,他性情温和,不喜杀戮,以文臣为师为友。倘若朱高炽在朱棣驾崩后登上帝位,文臣们无疑会在经历漫长寒冬后迎来久违的春天。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为什么忤逆圣意支持朱高炽?


(支持朱高炽的文官集团代表解缙画像)

原因三:对抗武将集团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官场亦是斗兽场,永远你争我夺,永远趋利避害。

文官集团之所以不惜冒险忤逆朱棣的意愿,舍朱高煦而支持朱高炽,其最核心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利用朱高炽来与武将集团对抗,以保证自己在朝堂中的绝对地位和绝对利益。这才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尚武,常年驰骋沙场让他与大小武将朝夕相处、感情深厚,所以,当时的武将集团鼎力支持朱高煦上位,寄希望于他夺嫡成功。倘若朱高煦登上皇位,可想而知,武将们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相对应的,文臣的地位必将直线下降。

所以,为了不让朝政大权落到武将手中,更为了确保自己的话语权,文官集团必须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把朱高炽推上皇位。

与其说是文官集团帮朱高炽保住储位,不如说是文官集团需要朱高炽这个日后的靠山。更准确地说,朱高炽与文官集团实际上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帮助,说到底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参考资料:《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