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科學家曾在小行星帶內發現了一顆“活躍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顆被天文學家命名為6478 Gault的太空岩石,似乎在其尾流活動行為中留下了兩條塵埃痕跡,這種活動行為與彗星有關,但在小行星中卻很少見。當天文學家仍在困惑高特彗星般的活動原因時,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報告表示,已經在近紅外光譜中捕捉到了這顆正在改變顏色的小行星,從紅色到藍色。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實時觀察到一顆變色的小行星,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驚喜。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目睹小行星向太空中流失其紅色塵埃,看到了小行星下面的藍色層。證實了是岩石小行星的尾巴,雖然看起來像彗星一樣,是由完全不同的機制造成,因為彗星不是岩石,而更像是由冰和塵埃組成的鬆散雪球。這是第一次看到岩石物體散發出塵埃,有點像彗星。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意味著,可能有一些機制導致塵埃的發射不同於彗星,也不同於大多數其他活躍的主帶小行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快報》上。天文學家在1988年首次發現了6478高爾特(Gault),並以行星地質學家唐納德·高爾特的名字命名了這顆小行星。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直到現在,這塊太空岩石還被認為是相對平均的,直徑約2.5英里,在距太陽2.14億英里的小行星帶內部區域內與其他數百萬塊岩石和塵埃一起運行。來自多個天文臺的圖像,包括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了這顆小行星兩條像彗星一樣窄的尾巴。天文學家估計,較長的尾巴延伸出50萬英里,而較短的尾巴大約有四分之一長。得出的結論是,尾巴必須由數千萬公斤的塵埃組成,這些塵埃被小行星積極地噴射到太空中。但怎麼做呢?這個問題重新點燃了人們對Gault小行星的興趣,研究發現了這顆小行星過去類似活動的例子。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火星和木星之間大約有一百萬個物體,可能還有大約20個在小行星帶上活動的物體,所以這是非常罕見的。使用高精度光譜儀將小行星入射光劃分為不同的頻率或顏色,這些頻率或顏色的相對強度,可以讓科學家對物體的組成有一個概念。從分析中,研究小組確定小行星的表面主要由硅酸鹽組成,硅酸鹽是一種乾燥的岩石物質,與大多數其他小行星相似,更重要的是,根本不像大多數彗星。彗星通常來自太陽系更寒冷的邊緣,當彗星接近太陽時,表面的冰都會立即昇華,或者蒸發成氣體,形成彗星特有的尾巴。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發現的6478 Gault是一個乾燥的岩石物體,這意味著它很可能通過其他一些主動機制產生塵埃尾巴。當研究小組觀察這顆小行星時,驚訝地發現,這塊岩石在近紅外線處的顏色正在改變,從紅色變為藍色。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還從未見過如此戲劇性的變化。科學家們表示,很可能是看到了這顆小行星表面的塵埃,在數百萬年的太陽照射下,這些塵埃變成了紅色,被拋入太空,暴露出深層新鮮、輻射較少的表面,在近紅外波長下呈藍色。有趣的是,只需要移除一層很薄的層就可以看到光譜變化,可能只有一層微米深的單層顆粒那麼薄。

是什麼原因導致小行星變色?

研究6478 Gault的研究團隊和其他研究小組認為,這顆小行星的顏色變化和類似彗星活動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相同的機制:快速旋轉。這顆小行星的旋轉速度可能足夠快,可以通過純粹的離心力從其表面刮下一層層塵埃。天文學家估計,Gault需要大約兩個小時的自轉週期,而地球則需要24小時。大約10%的小行星自轉非常快,這意味著有兩到三個小時的自轉週期,這很可能是因為太陽將它們旋轉起來。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這種自旋現象被稱為YORP效應(或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應,以發現它的科學家命名),指的是太陽輻射或光子對附近小行星等小天體的影響。當小行星將這些輻射的大部分反射回太空時,這些光子中的一小部分被吸收,然後以熱和動量的形式重新發射出來。這就產生了一種小的力,經過數百萬年,可以使小行星旋轉得更快。天文學家在過去曾在少數小行星上觀察到YORP效應。為了確認6478 Gault是否有類似的效應,研究人員將不得不通過光曲線來檢測它的自旋,測量小行星亮度隨時間的變化。

博科園|研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快報》

DOI: 10.3847/1538-4365/ab2194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