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老西”何以成為民國割據最久的軍閥

“閻老西”何以成為民國割據最久的軍閥

閻錫山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內部始終是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從未實現過統一,其中閻錫山在山西當“土皇帝”長達38年之久。在風雲變幻、政壇人物如走馬燈式更替的民國時期,閻錫山可謂創造了割據一個省時間最長的紀錄。

在近代軍閥紛爭中,閻錫山率先總結出所謂的“存在哲學”——利用矛盾多方投靠,“有奶便是娘”。此人出生于山西五臺縣河邊村紳商之家,少年時期就參與店鋪經營和金融投機,後為躲債逃到太原,時遇山西武備學堂招生,經考試入學,不久又被選送至日本士官學校留學。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閻錫山首批加盟並由此結識了孫中山。閻錫山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教育及統治方式推崇備至,回國後便寫下集中闡釋其觀點的《軍國主義譚》。他的出身經歷,恰恰是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買辦三種影響於一身,外加自己的精於算計。

閻錫山從日本留學五年後回到山西,先是任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繼而謀到新軍標統職務(相當於團長)。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閻錫山等同盟會員在太原起義,殺死山西巡撫,成立了軍政府。當時山西只有幾千新軍,起義時群龍無首,28歲的閻錫山被推為都督。他見袁世凱勢力大,便馬上獻媚擁戴其為大總統,並在同盟會成員中率先發表聲明,要求南京國民政府歸順北京。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閻錫山因在各省帶頭勸進而被封為“一等侯”。同盟會的革命者痛罵他是叛徒,閻錫山卻把自己無原則、無氣節的行為辯解成為了“保存革命力量”。

為保持自己對山西的獨立統治,閻錫山將日本統治術與傳統封建權謀術相結合,除了用五臺縣同鄉控制軍政部門外,還引進了日本的“幹部”制度,在國內率先建立起村級政權,設村長負責稅收。各鄉、村還成立了“保衛團”,這樣一來直接將稅款搜刮到最底層,老百姓罵這是“把滅門的知縣都建到我們炕頭上來了”。

在稅收的保障下,山西當局財政收入可觀。閻錫山修建了有名的太原兵工廠,他的軍隊也由民國初年的4個旅擴編到北伐時的17個師。閻錫山在培植起晉綏軍後,主要利用山西“兩山夾一溝”(東太行山、西呂梁山,中夾汾河平原)的地理條件自保。閻軍編制中竟還有“手榴彈旅”外加九個“手榴彈營”,這在全世界軍隊中也不多見,不過這種擲彈部隊在防守關隘和高地時確實能發揮自身特色。

在國內軍閥混戰中,閻錫山借有利時機打出省外。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時,閻錫山先是聯合奉系軍閥同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1927年夏他認定北伐會勝利,又宣佈同蔣介石、馮玉祥合作反對張作霖,並懸掛青天白日旗迴歸國民黨。北伐戰爭結束後,南京政府要削減晉綏軍勢力,閻錫山又聯合馮玉祥、李宗仁同蔣介石開戰。

1930年中原軍閥大混戰後,閻錫山敗逃大連,“九一八”事變時又乘日本飛機回到山西,糾集“老班底”重掌政權。此後,他在山西自設鐵路、自發紙幣,建立起獨立的特務系統。晉綏軍在名義上接受南京政府的編制委任,在內部卻自設系統。如蔣介石給某人授中將,閻錫山馬上給他加授上將,讓這些官員在山西省內戴閻系軍銜,出了山西戴蔣系軍銜,以此維繫自己的集團不被蔣收買瓦解。

有人認為閻錫山有小聰明,然而這個“土財主”的眼界和心胸都很狹窄,在軍閥混戰中難成大事,只能長期困守山西。其政治上的反動性,也決定了他無法爭取到民眾,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只能輸光老本,最終客死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