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也有尷尬時刻:掌故豈是人人能懂的

楊絳先生也有尷尬時刻:掌故豈是人人能懂的

據說是1926年的暑假,蘇州振華女中教務長王佩諍給學生楊絳交代了一個任務:為來講掌故的大學者章太炎做記錄。講座那天,楊絳遲到了,毛筆也用不慣,最要命的是:“章太炎先生談的掌故,不知是什麼時候,也不知談的是何人何事。且別說他那一口杭州官話我聽不懂,即使他說的是我家鄉話,我也一句不懂。掌故豈是人人能懂的!”糾結過後,她乾脆放下筆,高坐記錄席上,直至終場。第二天,這個洋相上了蘇州報紙,同學們都知道了。“開學後,國文班上大家把我出醜的事當笑談”。以上這些出自楊絳先生晚年的回憶,本刊有一位作者曾撰文考察其真實性,頗多辨正,但“掌故豈是人人能懂的”,或許正是楊絳的真實想法。

四五年前讀劉衍文先生的《寄廬茶座》,讚歎之餘,難免體會不到某些妙處,恰應了“掌故豈是人人能懂的”的話。去年劉永翔先生賜下老先生的《交遊漫憶》,這回讀來,所知所得,自覺倍於從前。有人將掌故簡化為故事,甚至等同於“八卦”,卻不知掌故的味道須得閱歷才能品出,就好像楊絳,記憶裡的窘事,六十多年後回顧起來,反而是另一種滋味。劉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歲,劉永翔先生也剛剛榮休,都值得大加慶賀。他們父子二人聯手加盟《掌故》,期待著的讀者想必大有人在吧。

“文革”結束後不久召開的“度量衡”學術會議,可謂文史界開始復甦的標誌,意義非凡。丘光明作為親歷者,完整記述了這次會議的始末,真實地還原出了特殊時期的歷史氛圍,她的回憶不可替代。與之類似的,是胡桂林對中國畫研究院(今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存在了五年的中國畫創作組的回憶。該組的成立與度量衡會議召開的時間接近,堪稱美術界的復甦之始。如今又逢己亥,回望那個“天公重抖擻”的年代,想起一百八十年前龔定庵的籲天之句,萬千感慨,是不是“人人能懂”呢?

“更能消幾番風雨;最可惜一片江山”,梁啟超這副著名的集聯一經胡文輝考掘,已非筆墨遊戲可以概括,而在複雜的社會背景下一一展示出文人豐富的心靈世界。朱季海不喜歡別人寫他,王學雷也承認“季海先生是我們難於理解的”,套用楊絳的話,便是“朱季海豈是人人能懂的”,然而王學雷平實寫來,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點之作尚多,如許禮平為烜赫一時的海山仙館作傳,艾俊川再談小萬柳堂,均著眼勝蹟之興廢;鄭重以葉恭綽為例寫文人逼債之法,範旭侖揭出錢鍾書老於世故的一面,俱

關注人事之明晦。《掌故》倘若還有一點魅力,大約離不開這樣的“知人論世”。

去年盛夏,曾在第一集為“掌故”梳理源流宗旨的沈厚鋆先生辭世,本集刊出的《外祖父滌庵公摭憶》竟成遺作。沈先生默默支持著《掌故》,直到最後時光,我們永遠懷念他。

嚴曉星 己亥秋分前四日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掌故》推出第五集

《掌故》(第五集)

徐俊 主編 嚴曉星 執行主編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41535

56.00元

2016年《掌故》出版了第一集,如今第五集面世,四年來出版五集,也算沒辜負廣大讀者的殷殷期盼。本集收錄的二十一篇文章中,既有《季海先生片談》、《由“遺世獨立,與天為徒”引起的追憶——與程千帆先生的相識相處》、《記黃永年先生》這樣的記事憶人文章,也有《“幾番風雨”與“一片江山”——梁啟超一副集宋詞聯的流傳史》、《從廉莊到蔣莊——再談西湖小萬柳堂始末》、《傅增湘逝世的日期》這樣的爬梳考訂文章。與以往各集一樣,希冀可以延續晚清民國掌故寫作的傳統,銜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內容材料上的或親聞親歷,或考訂有據,也是為了避免道聽途說,希冀採之可以裨信史,豐富我們對相關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瞭解。

本集封面照片為儒學大師馬一浮與蔣國榜在杭州小萬柳堂舊址合影。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本集目錄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杨绛先生也有尴尬时刻: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

滑動查看本集目錄

本集編者與部分作者

徐 俊,1961年生,江蘇揚中人,現任中華書局總經理。著有《敦煌詩集殘卷輯考》、《鳴沙習學集》等,另撰有《書札中的雪泥鴻跡——中華書局所藏向達致舒新城書札釋讀》、《附逆之外的梁鴻志——爰居閣譚屑》等。

嚴曉星,1975年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話》、《金庸識小錄》、《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等。

劉衍文,1920年生,浙江龍游人,曾任職於浙江通志館,後為上海教育學院(現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著有《寄廬茶座》、《寄廬雜筆》等,主編《歷代文壇掌故辭典》等。

陳美林,1932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吳敬梓研究》、《儒林外史人物論》、《學林憶往》等。

鄭 重,1935年生,安徽宿縣(今宿州)人,《文匯報》高級記者。著有《謝稚柳傳》、《中國文博名家畫傳:張珩》、《收藏大家》、《海上收藏世家》、《毛澤東與文匯報》等。

丘光明,1936年生,安徽全椒人,國家技術監督局管理研究所(現併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著有《中國曆代度量衡考》、《中國古代計量史圖鑑》、《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合著)。

聶崇正,1938年生於上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著有《中國繪畫三千年》(合著)、《平安春信圖研究》、《明清畫譚》、《清宮繪畫與畫家》等。

劉永翔,1948年生,浙江龍游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蓬山舟影》、《文學的藝術》(合著)等,另有《清波雜誌校注》、《袁枚續詩品詳註》(合注)、《亭林詩文集 詩律蒙告》(校點)等。

高克勤,1962年生於上海,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著有《王安石與北宋文學研究》、《傳薪者——上海古籍往事》、《拙齋書話》等,整理《王荊公詩箋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