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威:交公糧的記憶

十四歲那年,我第一次隨父親去交公糧。

糧所在鎮政府所在地,離我們村子有3公里距離。一大早,母親就起床做好了早飯,我和父親匆匆吃過,乘著天氣涼爽,拉上裝了小麥的架子車向糧所出發。

宋軍威:交公糧的記憶

那時候,集體土地剛剛分包到戶,農民種糧積極性十分高漲,在“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宣傳口號引導下,廣大農民對給國家交公糧的態度十分積極:家家戶戶都將自家當年打下的最好小麥曬乾揚淨,存放起來。等到村裡什麼時候通知糧所開始收糧,就立即拉去上交。

父親拉的小麥自然也是經過母親精心整理,我們家裡最好的糧食。

我和父親來到糧所,本以為會到的最早,豈料,前面交糧的架子車已經一輛挨一輛排成了長龍。糧所工作人員說,今天全鎮有兩三個行政村的群眾要來交糧。離這裡遠的一個村,不少人兩三點鐘就拉著糧食往糧所趕了。

8點鐘,糧所的人上班了,交糧的隊伍開始慢慢地蠕動起來。

交糧的人多車多,糧所驗糧人員卻不緊不慢,對每一袋小麥檢驗都十分仔細、認真。交糧人要事先將袋子上的口繩解開,檢驗人員用手抓起麥子,先看看色澤、籽粒飽滿度。然後將幾粒麥子放進嘴裡上咬上一咬,大概是在判斷糧食的乾溼。末了,再拿起一根探糧杆,從糧袋底部提取一些小麥,看看上下質量是否一致。待檢驗合格後,才進入過磅、開票程序,最後由交糧人將糧食背進倉庫內倒下。

也有個別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糧食被直接打回,還有的交糧人被告知,把糧食拉倒糧所後面的空地上通風晾曬。

輪到我家交糧,已近中午。此時烈日當空,天氣熱的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父親將三袋小麥從車上搬到驗糧處,已汗流浹背。還好,糧食順利通過檢驗,父親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往倉庫送糧時,父親踩著鋪在糧堆上的木板,踉踉蹌蹌地把麥子一直背到糧堆上部倒下。木板上散落的麥粒走起來非常光滑,父親一不小心險些跌進麥堆裡。

走出糧所,我問父親:“今天的麥子人家給咱多少錢?”父親說:“交公糧是農民給國家應盡的義務,給啥錢?。”

宋軍威:交公糧的記憶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20年多年後,我也成為了一名糧食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親眼見證了農民交公糧的變遷:拉糧食的架子車逐步被機動三輪車或拖拉機替代,倉庫入糧也全部實現了機械輸送,再也不需要交糧者人搬肩扛出大力了。

尤其令廣大農民高興的是,2006年,國家一舉取消了農業稅,上交了兩千多年的公糧從那時畫上了一個句號,成為了歷史。

農民感謝黨的好政策,更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歡欣鼓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