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鮮明看好恆大 比起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 造新能源車最容易

心力

對企業家來講,最有限和最寶貴的東西,很多時候,不是錢,而是心力。做企業,尤其是做大企業,十幾萬人的隊伍,全國上下幾百個項目,行業上下游、銀行、政府,各種關聯方,每前進一步,都在消耗企業領頭人的心力。

所以,多元化中,快速試錯,賣掉一些驗證後非主航道的項目(比如糧油和礦泉水),是對企業家心力的一種節省。老孫說的好,萬達王總能做到斷臂求生買項目,是真正成熟的企業家;對比連一根羽毛都不想失去的賈總,確實高下立判。

房地產+

恆大的諸多多元化決策,其實都是房地產+。之前的文旅、健康是如此,後來的金融是如此,現在的汽車也是如此。地產行業對於長期低成本資金的需求,人盡皆知。做好了保險公司,做好了銀行,對房地產融資,有很大幫助。在前幾年政府支持金融創新的時候,恆大發力做金控集團,符合政策鼓勵的大方向,是沒問題的。但形勢比人強,國家很快意識到,玩虛擬經濟、金融創新,除了造出很多超級富豪之外,並無法讓錢進入實體。間接融資的水流到中小企業手裡的時候,已經利率太高。

民企的全牌照和大金控,已經是斷頭路了。大的安邦、海航、明天系,小到中植、九鼎、華信,有的正在感受政策的涼意,有的則已經倒下,屍體都要涼透了。所以,恆大金融主動剎車是必然。之前重金挖來的保險公司老總們,既然已經沒法實現之前的宏偉藍圖,和平分手,陸續離職也是必然。

這種情況下,以糧油、水和金融來評判恆大多元化,是無意義的,也容易被空頭誤導。實際上,恆大的多元化整體而言是謹慎且成功的,從文旅到健康,已經再造了一個恆大,剩下的方向,嘗試完,能快刀亂麻、迅速止損。這恰恰證明管理層的“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造車

說回造車,我覺得需要繼續觀察。結合昨天管理層的發言,初判風險可控,謹慎看好。老孫之前曾經說過,房地產公司,最重要的是投資能力,地買錯了,怎麼做都是虧的。除了掛招牌,房地產商們拿地方五花八門,舊改、文旅、康養、產城等等一系列模式,其中最被政府認可的,一是萬達廣場模式、另一個是產城融合模式。這與政府對就業和稅源的渴求是分不開的。

做地產,要麼錢便宜、要麼地便宜,你總得佔一樣,要不很難永續經營。保利、萬科錢便宜;金茂背靠中化,做產城地便宜。

恆大是兩手抓,一手想搭上深創投,走萬科的路。另一手還想學金茂,做產城。而搞產城,只能是大產業,你做個打火機,泡個酸菜,一個地級市就滿足你的土地需求了,做不大。但你要是做手機、做電腦組裝,做成富士康,那就不一樣了,明天你的門兒能被省長市長們踩破了。河南一省外貿額,七成富士康。這是什麼分量。

現在出來一個世界五百強,說要成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上來就規劃出500萬臺的產能,布10個生產基地,然後搞的還是全產業鏈,從主機廠到三電配套、再到物流產銷,這得吸納多少就業、產生多少GDP,你是領導,你會怎麼跟做?

三年到五年做成全球領先的新能源車企,一群汽車自媒體和工程師分析半天,說老許是外行吹牛逼,不尊重產業規律,恆大這麼造車,肯定沒戲。

你不想想,人家這話是說給誰聽的。

繼續說造車,說實在的,在一個羅永浩能造手機的時代,在一個雷軍能變成家電廠廠長的時代,造車很難麼?看看2025規劃裡的其他幾項,航天裝備、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和新材料這些哪個容易?

比較起來,造新能源汽車,真的是產業鏈最成熟、風險最小、門檻最低、把握最大的了。

所以,造車,不難難的是把造車做成高毛利,做成集團的另一大現金牛,完成增長曲線的跨越。

但還好,新能源汽車還真有機會做出高毛利。這裡拿諾基亞和蘋果比較一下,很容易理解。傳統汽車和功能機一樣,廠家掙得是加工費,機器賣給消費者,拿一筆錢,這事兒就結束了。所以巔峰時間諾基亞,佔了全球70%以上的銷量,市值2000億歐元到頭。而現在的蘋果,市值萬億。智能到非智能,能讓手機變成貼身小電腦,也能讓汽車變成你的第二居所。這其中可能帶來的變化太多太多了。僅從這一點看,實在不應該太過憂慮,擔心恆大一腳踏進重資產低毛利的無底洞,以致拖垮主業。

恆大造車,最差是做成糧油,止損出局。往好了想,毛利平平,也有助於低價產城拿地。最好的是做成了,那就成了公司的另一條大腿,萬億市值可期。

海外的傳統主機廠們,已經在現有平臺投入太多,是真實面對創新者窘境的。現有的工廠和工人,某程度上,也是他們轉向新時代的包袱。國內這個時間點,是存在一個窗口期的,抓住了,就有贏的機會

反正我是無比相信,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巨頭裡,一定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祝恆大好運,我們邊走邊看。(作者:大Li出奇跡)


寫在最後:

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點擊頭像,關注確幸股票APP,分享全球明星股的成長紅利。在確幸股票,做更確定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