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為什麼會被奉為經典?

時光網特稿 上個世紀末的大銀幕上,有兩艘船毀滅於觀眾眼前,一艘承載了海難中生離死別的愛情,一艘紀錄了一段與88個琴鍵有關的孤獨人生。前者在當年席捲全球票房締造聲名無數,而後者,在多年以後才成為眾多影迷心目中的永恆。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21年後今天,打動無數人的維吉尼亞號終於能在大銀幕與中國觀眾重逢,關於1900的傳奇故事將抖落灰塵再度隨海波飄蕩。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中國定檔預告

作為意大利導演塞佩·託納多雷經典時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鋼琴師》在中國影迷心中的崇高地位絲毫不輸《天堂電影院》和《美麗的西西里的傳說》。

探討人生層面的選擇和思考似乎是導演所鍾愛的,不管是《天堂電影院》中的多多還是1900,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的選擇了不平凡,成就了一段傳奇人生。

不同於現在影片早已被中國影迷封神的盛景,影片在歐美面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存在著口碑的兩極化差異,甚至被媒體評價為“最好看的爛片”、導演平淡的敘事手法、“不是那麼的具有藝術風格”讓影片評獎飽受爭議。

到今年因為《小丑》等影片的闖入,影片甚至將要跌出IMDb TOP250。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中國影迷對它的喜愛,影片在時光網評分高達8.8,許多影迷已把它視為人生聖經。

這部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的電影,甚至有相當數量的影迷傾向於選擇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或許正如外界評價導演“託納託雷並不熱愛想象力或時代,只是熱愛意象”那樣,1900背後折射的其實是人類哲學意識某種共鳴。人們爭相去從各種角度分析解讀影片的哲學思考的同時,也在藉著1900去表達那個無法成為的自己。

那份孤獨而浪漫的自由吸引著每個有內心相似掙扎的人們,時至今日維吉尼亞號被解讀賦予的意義,早已超過了影片本身。關於孤獨和選擇,《海上鋼琴師》帶著人們破解了一個最浪漫的答案。

被投射出的孤獨

影片不像《瑪麗和馬克思》那樣,畫面永遠只有一個人,把孤獨呈現的非常直接。導演選擇利用維吉尼亞號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將1900內心孤獨襯托出來。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我們可以看到當船停靠碼頭時,獨自倚靠在舷窗看著人們陸續上岸的1900;當乘客們前一秒還在隨著鋼琴聲雀躍跳著舞,下一秒聽見了“美國”就蜂擁而散時,留下鋼琴邊略顯沮喪的1900;當嘗試撥通船上陌生人電話時被罵神經病的1900;這些“與人交集”的時刻無一例外都在訴說著這位天才的孤獨。

而在那場人數眾多的鋼琴比賽上,導演乾脆採用了短焦鏡頭,將1900與周圍人隔離了開來。未曾踏上過岸的1900根本不知比賽為何意,對傑利的蔑視也感到不可思議,我們甚至可以看到1900在饒有興致地欣賞對方的音樂,當聽到《the crave》時還為之流下眼淚,然而美妙的音樂並沒有讓他找到知音。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天才的1900在聽了一遍後就完美複製了對手的這首代表作,被激怒的傑利在決戰輪來了手速炫技,單純的快速彈奏讓音樂失去了意義和靈魂,這讓1900無法忍受。在罵出那句“混蛋,這是你逼我的”之後,或許也終於明白丹尼跟他說的那句“維吉尼亞號以外的一切都是壞的”是什麼意思。

此刻的1900雖然贏了,但也真的成了“獨孤求敗”,但熱鬧仍然是屬於賭博的群眾的。唯一的好友馬克斯在那一刻融入了人群中,他毫無疑問那也是屬於他的孤獨時刻。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或許我們還能想象,在馬克思還沒有踉蹌出現在那艘船上時,會有多少個狂風大浪的夜晚,1900在獨自解開鎖輪與他的鋼琴一起兜風呢。從物理常識來說,那場兜風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導演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讓1900的精神具備了符號象徵,也讓月光下的維吉尼亞號披上了一層浪漫且自由的色彩。

沒有國籍,沒有家人、沒有生日的1900將那種無處言說的孤獨展現的淋漓,對故鄉母題有著表達偏好的塞佩·託納多雷,將這種情緒完美融入在了影片中。相信在越來越多離鄉人湧入的大城市中,1900那種無根的漂泊感還將激起更多人的共鳴。這也是為什麼《海上鋼琴師》會擁有越來越多朝聖者的原因吧。

選擇不下船的勇敢

生於船上成長於船上的宿命,漂泊反而帶給了1900唯一的安全感。一次最多容納兩千人的維吉尼亞號就是1900的得以將孤獨安放的地方。

無論是從影片開頭那句“該死的新世紀的第一天”、還是可以因為一聲“美國”一鬨而散的歐洲移民,亦或是代表新文化的爵士黑人音樂節充滿孤傲的神情,影片無處不在傳達著對歐洲黃金時代的留戀和嚮往。

1900被創作者視為歐陸輝煌過往的精神符號。是否選擇下船也就意味著是否要與這個充斥著戰爭、工業革命的新世紀和解。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愛情和“大海的聲音”讓1900產生了下船的衝動,在一組中遠近景鏡頭的切換中,我們看到1900在舷梯中點上定住的遲疑、困惑。眼前的紐約城在導演深焦充滿縱深感的鏡頭下顯得那麼的龐大,密集。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你知道琴上88個鍵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我看見的,而是因為我看不見的。連綿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在船上,1900可以任意彈出華美的樂章。而到了岸上,面對無限的世界,顯然只有上帝才有資格去當那位鋼琴師。

有人說不下船的1900是悲觀的懦夫,但說出“Fuck the regulations”的1900又怎麼可能是懦弱的。只是,時常反悔的鋼琴師在維吉尼亞號上才能真正擁有自由和不羈的靈魂。

“原諒我吧,朋友,但我不下船了”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舷梯上帽子飛出的那個瞬間,1900才徹底成了傳奇。

我們無法成為1900,但1900選擇守護自由的勇敢卻足以讓我們每個人去重新思考,對於我們的人生和眾多選擇來說,什麼才是重要的。

並不存在中國特供版

此次在中國公映的《海上鋼琴師》為120分鐘的4K修復版。關於時長問題,影片有120/165/170分鐘三個版本,120分鐘為影片首次在法國上映的原始版本,並不存在“中國特供”版。

影片在初始定剪時長達三個小時,但當時本片的海外發行商Fine Line公司,仍堅持電影應該再刪改得戲劇化一些,並不顧《伯爾尼公約》關於“電影的最終剪緝權屬導演”的規定,威脅說若不剪輯將不會發行此片,包括各大電影節上的放映;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託納多雷

電影原定在柏林電影節參展時長度為2小時45分鐘,託納多雷堅持自己的看法,不一惜一切代價也不刪戲,為此他錯過了這屆柏林影展。

Fine Line公司希望它能夠參加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的主席Gilles Jacob很早即看過此片,並表示很有興趣,但由於與導演的爭執,新線公司沒有準備好本片供展映的最終版本,因此劇組也沒有前往戛納。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黃海設計的中國版海報

或許這也是本片“沒有拿什麼獎”的一個原因吧——影片在1999年獲得了意大利衛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六項獎,歐洲電影獎只拿到最佳攝影。在美國,也只在2000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原創配樂一個獎項。在奧斯卡未獲得提名,與1999年在奧斯卡賺的盆滿缽滿的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形成了鮮明對比。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中國版預告海報

而說到時長版本區別,120分鐘版本保留了所有的高光戲份,但導演所想傳遞的在170分鐘版本中更完整。

這還要從導演的一些個人情結說起,從另外兩部作品《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就能看出,託納多雷是一位有著濃厚故土情結的導演,170分鐘版本相對有更多的群像刻畫,而他們大部分都有著意大利麵孔。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天堂電影院》劇照

20世紀初,歐洲以往的高貴榮光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夢想,人們被迫背離家鄉去為生存奮鬥,並試圖融入進新的工業文明。託納多雷在他的電影中更多的是想呈現對過往輝煌的懷念以及對底層故土人民的關懷。

比如,被刪減的影片開頭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丹尼及夥伴們在鍋爐房的工作日常,他們罵著律師,罵著所謂的“規矩”,粗鄙的話語中透露的實則是對當時社會對底層勞工的剝削。

1900童年的經歷刪減了兩處,如將蛋糕拍在船長臉上,以及因為缺乏合法收養文件船長試圖派人帶走1900的戲份,這兩處為1900追求自由不羈預留了一塊很好的鋪墊。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儘管這些戲份被刪,在120分鐘版本中,如果仔細觀察還是能注意到導演對底層人物的情感關照,如丹尼的鏡頭設計大部分都是仰拍鏡頭,儘管丹尼窮困潦倒,但不妨礙表現丹尼那顆未曾泯滅善良的真心。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再如,當幼年的1900對著船長說出“Fuck the regulations”那句話本應是俯拍,可鏡頭給了1900平視,表達了在導演心中1900看一切事物都應是平等的, 音樂中沒有社會中繁瑣的等級之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不管是頭等艙還是三等艙都一樣享受音樂的1900。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在三等艙與乘客互動的那場戲上,觀眾席上有一位穿著講究的男士,這部分在導演加長版本中也有交代下文,他其實是一位美國議員,在1900演奏完畢毫無保留了對1900表達的讚賞,而故事講述者的Max的畫外音和很好的點明瞭1900的內心世界:“他也一直在偷偷注視著這個世界,並偷走這世界的靈魂”。

此外還有很多作為故事講述者Max的零碎戲份被剪,如說到為何1900突然下船時Max用了多個"砰"!擬聲詞來渲染故事氛圍,看似是閒筆,其實正是這些畫外音深化了1900的精神形象。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儘管在導演心中,170分鐘才是理想版本,但數碼修復技術讓舊時光的電影重新得到了尊嚴,不管是在畫面清晰度還是聲音方面4k修復技術均將把影片的品質提升一個層次,而影片本身的膠片質感卻仍能得以完整保留,這無異於讓這艘航行了21年的維吉尼亞號重新換了新裝。

對於這樣一個有著純粹音樂的浪漫主義的影片,高質量的視聽觀感非常重要,跟著1900的鋼琴在大海中一起兜風的沉浸式體驗恐怕也只有在影院中才能體會的到。

幕後花絮:

1,廣告出身的託納託雷是一個非常追求質感的導演,從鏡頭掃過的1900船艙的牆上可以發現,有很多歐洲名人與他合照甚至一同演奏過,這裡面甚至混入了張伯倫、愛因斯坦。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2,本片耗資2千萬美元,遠遠超出了當時在意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劇組以真實佈景結合後期特效製作的方式完成,不但花重金建造了1:40比例的維吉尼亞號,令人印象深刻的鬥琴大戰、初次邂逅、甲板歡呼等場面更是在專業的統籌下進入真實遊輪拍攝。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幕後特輯

3,為了更加傳神地演繹1900這位傳奇鋼琴師,蒂姆·羅斯歷時6個月零基礎特訓鋼琴,從彈琴姿勢手法調整開始練習,除了鋼琴大戰最後一輪使用了電腦合成,其餘幾乎都是實拍。影片最後在配音合成時採用的大部分實際聲音出自鋼琴家締尤特布塔。

4,片中那位挑戰1900,還大言不慚的說是他發明爵士的那位仁兄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Jelly Roll Morton。《The Crave》本來就是他的作品。在電影裡飾演Jelly Roll Morton的那位Clarence Williams III,他父親Clarence Williams也是早期爵士的重要人物之一。據說是第一位在譜子上使用爵士這個字眼的人。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5,由於中途曾停拍,劇組花了110天的時間用於拍攝。在羅馬搭建了19處外景,奧德薩11處。45名演員。75名工作人員。10000名群眾演員。2500套服裝。維吉尼亞號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長的俄國退役般艇;

6,電影中的維吉尼亞號在歷史上確有其船,1904年出廠,1954年左右被廢棄。它還與泰坦尼克號有關,據說沉船時維吉尼亞號就在附近能接收到無線信號的地方

7,影片的配樂出自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之手,《海上鋼琴師》被譽為是世紀末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並眾望所歸地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