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去年11月15號《海上鋼琴師》在國內上映。我很早就有聽說過這部電影,這次上映是很好的機會,於是一個人就去電影院看了。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這部電影的主線是音樂,鋼琴貫穿了1900的一生。他出生在船上就被人拋棄,工人丹尼發現了他,於是把他收養,並給他取了名字:1900。1900從小就展現了過人之處,不管是語言還是音樂。因為一次偶然機會,他隔著磨砂玻璃聽到了悠揚的鋼琴曲,從此就與音樂展開了一段難以割捨的緣分。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後來,他長大了,成為了船上的鋼琴師。他為有錢人彈琴,也為窮人彈琴。

鬥琴分高下?

電影中他和有名鋼琴師傑瑞鬥琴的片段,高手對決,精彩絕倫。手指在琴鍵上飛舞,給音樂賦予了靈魂,聽者紛紛感動落淚。

什麼樣的音樂最打動人?它不一定要有高超的演奏手法,也不一定要刻意煽情,而是恰到好處的過渡,自然的情感流露,洞穿人心,直擊心靈。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傑瑞彈琴前點了根菸,放在鋼琴上,彈完連菸灰都沒有掉下。輕柔優雅,讓人留連。

1900彈奏結束後,滿頭大汗,謝幕時把煙放到鋼琴琴絃上,煙直接被點燃。出神入化,讓人驚歎。

兩人各有各的優勢,擅長用不同的方式打動人心。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遇上了心動的女孩?

或許只是驚鴻一瞥,或許只是偶然擦肩,或許是情投意合,緣分如此妙不可言,於是怦然心動,意難平,再難忘。

女孩因為音樂被吸引,殊不知1900是因為看到她而量身彈奏的音樂。女孩走開了,1900卻難以忘記女孩的臉,於是晚上找遍床鋪,終於發現了沉睡的她,情不自禁偷偷親了她。好幾次想把音樂碟片送給她,卻又因為太小心翼翼,笨拙而錯失良機。

女孩下船前,把家裡的地址告訴了1900,邀請他來家做客。

如果1900這時勇敢一點,拉著女孩下船,或許就沒有了送不出的碟片,他的故事也許不止於海上。

可是有遺憾更讓人深刻,青春亦是如此,沒傳出的紙條,被撕了一半的本子,校服上殘缺的名字,沒有說出口的表白,告別時沒有再多看一眼......

青春圓滿固然讓人羨慕,青春有遺憾,也是一種值得反覆回味的珍貴。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去還是留?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1900終於鼓足勇氣下船,當他看到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高樓,煙霧繚繞,他迫不及待想下船去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孩,但他也猶豫了,害怕了,世界那麼大,何處是家?最後他扔掉帽子下定決心又回到了船上。

我們又何嘗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很想去做某件事,因為顧忌太多,害怕出現不好的事情,想法太多,考慮會發生的各種可能。總想著再等等,再準備準備,反而消磨了衝動,變得理性,不再行動,也錯失了體驗,甚至錯失了機會。

該出手時就出手,大不了就丟個臉,碰個壁,重頭再來唄。至少不會在以後某一天想起感慨自己當初如果做了會不會結果不一樣。

不過說來容易,真正去做卻需要很大勇氣。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在自己的安全區域,不敢去嘗試,很多人羨慕《惡作劇之吻》袁湘琴和江直樹。發出感慨自己怎麼沒有碰到江直樹或者佯裝理性,分析得頭頭是道,得出結論現實生活中江直樹只會喜歡子瑜。其實都有點酸葡萄心理,畢竟沒有多少人有袁湘琴的勇氣,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直到撞穿的毅力,拼勁全力,用不完的熱情。即便最後沒有成功也不會遺憾,因為她努力過了。

我眼中的《海上鋼琴師》

可是1900在最後生死關頭選擇留在船上,我不是很理解。

琴鍵有限,船頭有限,他很快樂,不想離開。可是鋼琴已經壞了,船要報廢了,沒有了船客,一片狼藉,生存都是問題,又談何快樂?

1900究竟是怎樣的人?

我覺得1900是偏執的理想主義者,理想在於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而船就是他的世界。他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標準。當他以他自己世界的大小去丈量世界的大小,最後把世界想象得過於兇險,觸碰不得,於是選擇不去遠離,迴避。船在人在,船毀人亡,以致於最後要把船毀掉,他選擇和船一起毀滅。偏執在於,在生命和快樂之間,他選擇了快樂。生命都沒有了快樂有何意義?況且早已物是人非,而他依舊飛蛾撲火地去追求鏡中花,水中月的幻影。讓人扼腕嘆息。

最終隨著爆炸聲,船和他一同被摧毀。

海上鋼琴師,我佩服的是他富足的精神世界,扼腕嘆息的是他的偏執和理想。

不管怎麼說,《海上鋼琴師》,細節之處盡生活,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