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諸姓入潮概述

一半直接來自福建,最早來潮的是晉代,1O萬人以上的姓6個,最多的是陳(27萬多)、鄭(22萬多)。

潮陽各姓均來自中原或由中原各地入閩之後再轉徙入潮。在母系氏族社會,姓為族的符號。姓的起源,一是按女姓氏祖受孕的原因而得姓;二是按女姓氏祖生育地點而得姓。到了男系氏族社會,由姓派生的氏作為區別貴賤的標誌,在分封、世襲等命氏中不斷擴大氏的數量。

追溯潮陽各姓有關的命氏,最多是產生於周朝的宗法封建制,其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相應的封地有“國、邑、關、鄉、亭”之分。潮陽姓氏以封國名為氏的有:陳、鄭、黃、蔡、曹、趙、許、朱、魯、區、滕、吳、魏、韓、何、郭、霍、於、蔣、茅、賈、胡、巴、溫、齊、宋、田、婁、倪、紀、鄧、梁、薛、蕭、扈、顧、阮、成、沈、曾、徐、羅、谷、舒、黎、章、向、葛、譚、戴、韋、鄒、江、辛、謝、呂等。以采邑為氏的有劉、馮、白、崔、盧、鮑、費、範等,,以關為氏的有蘇、毛、甘、樊、尹等。以鄉為氏的有陸、郝等。以亭為氏的有歐陽等。沒有封地以所居地名命氏的如城、池、塗、關等。以先人之姓或名字命氏的為住、漆、林、方、施、遊、孔、顏、董、袁、金、湯、龍、苟、皮等。以排行為氏的如孟、季、丁等。以官爵與諡號為氏的如李、張、史、帥、錢、宗、王、侯、穆、康、文、簡等。以職業技藝為氏的如屠、巫、陶、甄、車等。

戰國以後姓氏合一,由於命氏為姓以及歷朝避諱、避禍、避事而改姓以及皇帝賜姓等,不斷擴大姓的數量,漢代有姓130多人,至明代已達4567個。在龐大的中華姓氏隊伍中,潮陽1964年有179個姓,去年調查已有246個。各姓入潮開基人370人,其入潮祖籍地分別為:福建185個佔一半(其中莆田佔三成多),由本省鄰縣轉徙入潮141個,其先祖也大多來自福建,此外河北7個、河南8個,江西、山西、江蘇各4個,廣西3個,浙江、湖南、臺灣、北京各2個,四川、甘肅、遼寧、山東、安徽、湖北各1個。按入潮朝代分,則晉室南渡由中原直接入潮的3個,唐代由閩入潮4個,宋代89個,元代49個,明代157個,清代43個,民國4個。此外1949年後有外地人入潮工作、務工、經商的,特別是1978年之後隨文化交流和人事制度改革,潮陽新增了20多個姓。而歷史上潮陽一些姓氏如留、濮、夏侯、司馬等,由於戰亂、逃荒等原因今已沒有了。

各姓人口在1萬人以上者35個,10萬人以上6個,最多陳姓274416人,次為鄭姓227744人。姓氏最多地區為市區文光街道達186個姓,次為城南街道110個姓,再次海門鎮101個姓。一姓人口聚居地(鎮、街道)為金浦鄭6萬多人,和平馬4萬多人,兩英陳3.9萬多人,沙隴鄭3.8萬多人,谷饒張3.8萬多人,貴嶼南陽郭3,5萬多人,井都鄭3.2萬多人,關埠黃3.1萬人等。

姓氏經歷漫長曆史,隨著社會進步,男女平等等觀念逐漸取替舊傳統,姓氏也隨社會發展而變革。我國法律已賦予公民可以從父姓也可從母姓;姓作為個人的符號,可以隨自己意願命姓。對此潮陽已有不少先行者,如解放前因開展革命工作而改姓名者:朱良(原中聯部部長,原姓名周志敏),陶濤(原化工部副部長,原姓名蕭如琴),林守宗(抗日時揭陽縣特派員,原姓名張鴻飛)。潮陽旅居國外鄉親,不少改用所在國姓名者,如泰國早年僑領鄭子彬的泰姓名為子彬•鄭差派文,其子鄭午樓為烏通•鄭差派文,陳弼臣改臣•梭蓬怕匿等。

我國封建社會有會宗,大姓欺壓、吞併小姓等封建宗派邪風,清咸豐至民國時期尤盛,嚴重加劇社會動盪,破壞經濟發展。另外還有類似郭祟韜冒拜郭子儀為祖的笑語,現實仍時有所見,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總之,姓氏只是一個人的符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