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有目標的人是幸福的。

就像在茫茫無際的海中航行,無論多麼遙遠,總有燈塔在等你。

同時,有目標的人,也是容易辛苦的。

因為努力,就有能力,所謂能者多勞,會變得忙碌。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出發了太久,

容易忘記自己為何而去,忘記自己去是為何。

不得不承認,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也容易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

天真、豪情、友情、愛、初心...

以至於讓曾經充滿內心的幸福感也慢慢消磨殆盡。

但是,我們可知道,在這個世界上,

還有另一種無比的幸福,叫不求的幸福。

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春秋時期,這位叫梓慶的年輕木匠,得到了魯王的召見。

是因為他製作了一個樂器的懸掛支架,需要把木頭削成鑲,然後插進去一個卡榫裡,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更重要的是這上面還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老虎樣子。

魯王和大臣們都很驚訝,這簡直是鬼斧神工的手法才能做到如此天衣無縫。魯王就問梓慶:“你這麼年輕,是怎麼做的這麼好的啊,到底是有什麼訣竅?”

梓慶謙虛的回答道:“魯公過獎了,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木匠,根本沒有什麼技巧,當初接到這個為皇宮製作的任務時,我也很憂心,怕做不好會受到責罰,卻又希望自己能做好,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誇獎和豐厚的酬勞。

於是幾天裡,我都沒有任何的思路,精神被大量的耗散,後來我意識到自己過於看中得失,所以我開始齋戒,來靜養自己的念頭,平靜自己的心思。

齋戒三天,我不再去想能做多麼好,得到多少的奉賞,能以平常心去對待此事。

齋戒五天,我想作為一個木匠,本來就是自己的工作,無論結果如何,大家說我做得好也罷,做得不好也罷,這些對我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不去在乎他人的評價。

齋戒七天,我已經沒有了之前的憂慮和求好的心,我又回到了之前熱愛木匠工作,每天喜悅的狀態,享受雕刻的過程。

我開始走到山中,去尋找我需要的木材,觀察樹木的質地,看到形態合適的,彷彿一個個成型的鑲就在我眼前,我很讚歎大自然的神奇,我把這些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然後動手慢慢加工製作,依照木頭原有的性質和形態稍加改動,就做出了現在的成品。

如果要說技巧,我想就當依聖人所言:“以人合天”,以自己純真的心態去順應木料的自然天性,恐怕也只有這一點吧。”

魯公聽了大讚不止。

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路過,隨拍。

我們常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可這個莫問啊,真的很難做到。

給他人讓座,對方沒說謝謝,可能會想這個人沒禮貌。

對愛人、朋友的愛,也希望得到同樣回報的愛。

給孩子報了補習班,就覺得他的成績一定要提升。

努力工作,如不求物質,但可能更會在乎追名利的光環。

......

紀曉嵐的老師陳伯崖曾書:人到無求品自高。

因為有求,所以有苦。

有時候,過於在乎結果,目標就會成為我們的障礙。

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WallendaWheelWalk

美國著名的走鋼絲表演大師瓦倫達,在一生中表演了無數次走鋼絲,都沒有失誤過,但卻在最後一次表演時不幸從高空摔落喪命。

事後他的妻於在接受採訪時說:“他以前表演都是關注自己走好每一步,而不去想結果怎麼樣,每次都很成功。可這次是他最後一次演出,他大看重了,臨上場時反覆說“最後一次演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他這一次太關注結果了。”

現代心理學則把這種為了達到目的,而產生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模糊的視線

不求?那我們的目標怎麼辦?

一位徒弟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禪師說:“十年。”徒弟又問:“要十年嗎?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得要二十年。”徒弟很是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徒弟驚訝道:“為什麼?”

禪師說:“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如果去爬山,我想更多人會選擇攀登,體驗登山的樂趣,而不是乘坐索道直接到山頂。

不求,是不執著結果,不在乎得失。如果用心在當下,不辜負沿途的風景,一步一步向

前,何以擔憂不到山頂?


忙碌是社會的標配,焦慮是社會的產物,不安是靈魂的聲音。

何不學一學梓慶,讓自己靜下來,去找回初心,整裝再出發。

靜不是無慾無求,不是懶惰,不是害怕。

而是一份成熟,一種格局,一種品質。

當今時代,我們最缺乏的能力,不是效率,也不是經驗、更不是管理...而是能讓自己靜下來的能力,能讓身體跟隨靈魂的步伐。

有目標很幸福,不求目標更幸福

有人曾說:

當你想成為藝術家,你就失去了藝術。

這妙不可言,並不是不追求我們的目標,而是:

有目標,不執著目標。

有希望,不寄望。

有初心,不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