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雷州市地處雷州半島的腹部,是南北海陸交通的咽喉。它穿跨浩瀚的南海及北部灣,東望菲律賓,西眺越南,南接徐聞與海南隔岸相視,北經遂溪、湛江。天連五嶺、海通萬國,素稱“天南重地”。

雷州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地處亞熱帶,地理座標:東經109°42’12”-110°23’34”,北緯20°26’08”-21°11’06”。雷州市文明發祥源遠流長,人文薈萃、資源積蘊深厚、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景色宜人,人民勤勞智慧。那麼,雷州市的名稱和區域轄地歷史是如何演變而來呢?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揮受命鎮粵,此時在雷州半島建設“楚豁樓”,以石城牆為界,這也是雷州半島最早的古城。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趙佗平定南越推行郡縣制,共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當時,雷州市(還未命名)轄地屬於象郡。

漢朝時演變

前204年(漢高祖三年),中原地區暴發農民起義,搶爭掠地戰事不斷。趙佗趁機派兵攻打桂林、和象郡,並把桂林、象、南海三郡合併為南越國,國都設在番禺(現廣州)。趙佗自稱南越王,雷州市轄地屬於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陸賈南下南越國招撫趙佗,並賜趙佗為“南越王”。前183年農曆二月,趙佗又背叛漢朝自稱皇帝;直到前179年(西漢文帝元年),趙佗又重新稱臣奉貢,恢復了與中央王朝的關係,此時,雷州市轄地照樣歸屬於趙佗管轄的南越國。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前112年(西漢元鼎五年)四月,南越國國相呂嘉發生叛亂,此時趙佗已去世20年。當年秋,漢武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僕率兵鎮壓,第二年十月才平定。此後,把南越劃分成三個縣:徐聞縣、高涼縣、合浦縣;又把這三個縣又劃分成九個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此時,雷州市隸屬合浦郡徐聞縣,合浦郡郡治設在徐聞縣(也有說在現在雷州市雷州城)。

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春,交趾郡姐妹徵側、徵貳聚眾造反,得到九真、日南、合浦等地蠻夷部落的響應,叛軍先後攻佔了嶺南地區的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中的65座縣城。徵側自立為王,一時間轟動天下。此時,隸屬於合浦郡的雷州轄地落入徵側之手。公元41年冬,漢光武帝命令伏波將軍馬援和樓船將軍投志南征交趾,至公元43年四月,才斬殺徵側姐妹並收復交趾等郡。公元43年,又把合浦郡治從徐聞縣遷往合浦縣,雷州市轄地仍屬徐聞縣合浦郡。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從公元203年(東漢建武二十年)開始,全國地方行政建置以州、郡、縣三級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這一年,朝廷把交趾郡改為交州,管轄合浦等9郡,而合浦郡又管轄合浦、徐聞、高涼、臨允、珠崖5個縣。雷州轄地屬交州合浦郡徐聞縣。

三國時期演變

公元210年,孫權派步騭任交州刺史,帶兵進入嶺南。此時,合浦郡仍然是管轄著以前的5個縣,合浦郡太守士燮等投降步騭歸附東吳。交州合浦郡的雷州轄地也成為孫權的轄地。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吳帝孫權把交州分為廣州和交州。其中廣州管轄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廣州州治設在番禺;交州管轄合浦、交趾、日南、儋耳、珠崖6郡,州治設在龍編(現在的越南河內)。此時雷州轄地屬於交州合浦郡徐聞縣。公元228年又把合浦郡改為珠官郡,而雷州轄地又屬交州珠官郡徐聞縣。

公元242年(赤烏五年),珠崖、儋耳兩郡叛亂,東吳派兵平叛。之後,又把珠官郡的徐聞縣和儋耳郡的轄地統一劃設成珠崖郡,當時珠崖郡轄地包括現在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郡治設在徐聞縣,隸屬交州。此時,雷州轄地屬交州珠崖郡徐聞縣。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兩晉南北朝時演變

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舉兵滅掉東吳,天下統一。全國共設置19個州,第二年,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屬於交州,當時的徐聞縣隸屬合浦郡。此時雷州轄地隸屬交州合浦郡徐聞縣。

公元471年(宋泰始七年)二月,廣州和交州合併為越州,管轄合浦等9郡,州治設在合浦縣。當時,雷州轄地隸屬徐聞縣合浦郡越州。到公元479年,合浦郡治也從合浦縣遷移到徐聞縣。齊·永明年間,在合浦郡的徐聞縣中,設置齊康郡。齊康郡管轄樂康1縣,隨後又改為齊康縣,齊康縣管轄雷州半島全境,屬於越州。此時雷州轄地屬於越州齊康郡齊康縣。

公元523年(梁·普通四年),在越州的齊康郡設置合州,州治設在齊康縣;第二年,又把齊康縣劃分成齊康、扇沙、椹縣,不久又設立模落、羅阿、雷川縣。至此,齊康縣共劃分成6個縣,此時,雷州轄地隸屬雷川縣齊康郡合州。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隋唐時期演變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齊康縣分置為隋康縣和海康縣(現在雷州市),海康縣名字來源始於此。第二年,增設鐵杷縣(現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至此,現在的雷州半島共有海康、隋康、模落、羅阿、雷川、鐵杷、椹縣、扇沙8縣,都屬於合州,州治設在海康縣。公元607年,廢合州改為合浦郡、徐聞郡,實行郡縣二級建制。模落、羅阿、雷川3縣劃入海康縣,從此徐聞郡管轄海康縣,郡治設在海康縣。公元616年,高涼通守冼寶徹策劃兵變,當時雷州半島被冼寶徹所佔。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冼夫人之孫、高州刺史馮盎率兵打敗冼寶徹,海康縣被馮盎管轄。第二年,廢除徐聞郡設南合州,管轄海康、隋康、鐵杷、扇沙4縣,州治設在海康縣。唐貞觀元年,設置道、州、縣三級建制。把南合州更改為東合州,隸屬嶺南道。此時,雷州市就是隸屬嶺南道東合州海康縣。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東合州刺史陳文玉上疏奏請朝廷,把東合州改為雷州,雷州之名始於此。唐天寶元年,又把雷州改為海康郡。唐乾元元年,撤郡復州,把海康郡改為雷州,管轄海康、徐聞、遂溪3縣。

宋元時期演變

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宋太祖趙匡胤派遣桂州道行營都部署潘美平定南漢,不久把雷州為雷州軍。公元997年,全國實行路、州(府、軍)、縣三級建制,天下分為十五路,雷州軍隸屬廣西南路,管轄海康郡。1280年(元至十七年),實行省、道、路(州、軍司)、縣四級建制。設立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道司駐雷州城,隸屬湖廣省。第二年,改雷州軍為雷州路,領海康、遂溪、徐聞3縣。到1258年,在雷州城設立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明清時期的演變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雷州路為雷州府,管轄海康、遂溪、徐聞3縣。第二年,國家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建制,把廣東道改為廣東中書行省。到明洪武九年,又把行省改為布政使司,原來屬湖廣行省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合浦一起併入廣東布政司。不久,廣東重新劃分成嶺西道和海北道,嶺西道駐肇慶,管轄高州、肇慶;海北道駐雷州,管轄雷州、廉州。

1647年(清順治四年)二月,清兵入廣東,從此雷州府戰事不斷。當年三月,兩廣總督佟養甲平定高、雷、廉3府。十二月,雷州鎮總兵黃如海與參將蔡奎裡應外合佔據雷州府,自稱宮保。1648年九月,廣東提督李成棟叛清降明,派總兵閆可義佔據高、雷、廉、瓊4府。1650年,明高、雷總鎮官李明忠(號海康伯)帶兵佔據高、雷2府。直至1654年十二月,清廷派靖南將軍固山額真朱瑪喇率兵10萬南下,與尚可喜等聯軍,高、雷兩府才歸清廷。

1669年,設高雷廉分守道,由高州府治,管轄高州、雷州、廉州、羅定州4府。1730年,把高州、雷州、廉州3府併為高雷廉道,道駐高州。1738年,又廢除高雷廉道,設置高廉道,道治高州;合併雷州、瓊州為雷瓊道,道治瓊州。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海康縣分東北和西南2個隅,10個都、延德、延和2鄉。下轄白沙、渡南、大埔、南祿、調排、黎郭、調賢、那山、扶柳、安苗、略斜、安欖、塘尾、武郎、英風、官和、那裡、調襖、淡水19個社。

宣統元年(1908年)一月,將海康縣屬的19個社劃為8個區。宣統三年九月,辛亥革命爆發,雷州知府朱興沂樹旗獨立,通電響應。海康知縣柳謙棄印連夜逃亡,縣屬剋日光復。

民國時期演變

1929年,海康縣劃分為3個區,49個鄉,451個保。第二年,海康縣被劃為4個聯防區:第一、二、三聯防區是原來第一、二、三區所轄區域;第四聯防區為附城聯防區,包括第一區城內的蘇樓巷、下河、關南、白院及東洋等5鄉1鎮。1932年實行新縣制,全縣設立3個區,46個鄉,413個保。1947年6月,海康縣劃分為東、西、南、中、城5個區。東區有東里、新寮、調風、雷高;西區有唐家、楊家、海田、企水;南區有北和、龍門、房參、烏石、覃鬥、英利;中區有附城、白沙、南興、松竹;城區有雷城鎮、東洋鄉。當時的沈塘、紀家、客路隸屬遂溪縣西南區。

建國後的演變

1949年11月27,仍舊命名為海康縣,隸屬雷州人民行政督導處。12月5日,全縣解放,隸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設置1鎮6區,共27個鄉,128個行政村。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1950年9月,海康縣隸屬廣東省高雷專區。1952年11月,海康縣隸屬廣東省粵西行政區。1953年3月,海康縣又劃分為1鎮10區。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1954年底,全縣又重新劃分為1鎮12區(其中3個漁業區),共137個鄉。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1956年2月,海康縣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原第三區的新寮、公港、冬松、北莉、金雞、佳平6個鄉劃歸徐聞縣管轄。同年3月15日,原屬遂溪縣的紀家、沈塘2個區劃歸海康縣管轄。1957年4月,徐聞縣的第四區青桐、那卜2個鄉劃歸海康縣。同年5月8日,撤區並鄉,全縣沒立1鎮34個鄉。

1958年11月16日,撤銷海康縣建制,南渡河以南劃歸雷南縣,南渡河以北劃歸雷北縣,均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該年“公社化”前,鄉級機構精簡合併,設大鄉14個,鄉級鎮3個。

1961年3月9日,恢復海康縣建制,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5月29日,全縣劃分為13個區,區下設在城鎮及49個公社。

海康、雷州、雷州府等名稱與轄區的歷史演變

1963年3月17日,撤區建制,全縣設公社19個。1979年4月25日,海康鎮改為雷城鎮。至此,全縣有20個人民公社,下轄415個生產大隊。1984年了月,撤銷公社建制,設區建鄉。全縣設18個區、3個區級鎮,297個鄉和17個鄉級行政管理區,2256條自然村。1987年開始,全縣部分鄉撤鄉建鎮。

1994年4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屬縣的市,委託湛江市管轄。雷州市一直演用至今。此時,全縣有雷城、白沙、附城、南興、龍門、英利、調風、東里、雷高、北和、烏石、企水、房參、唐家、紀家、楊家、客路、沈塘、覃鬥、松竹21個鎮,449個管理區(居委會),2330條自然村。此外,還有東方紅、幸福、南光、火炬、金星、收穫、奮勇7個國營農場及龍門、紀家、唐家3個國營林場和海康縣1個國營鹽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