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衝動不畏懼!孩子學校“受欺負”,家長可以這樣做

不衝動不畏懼!孩子學校“受欺負”,家長可以這樣做

不衝動不畏懼!孩子學校“受欺負”,家長可以這樣做

有句俗話說:眼睛裡揉不進半粒沙子,但是,河南許昌禹州的李女士突然發現,女兒多多(化名)的眼睛裡會時不時冒出一些小紙片,小紙片竟至少有幾十片!

7歲的多多,哭著告訴媽媽是被三個男孩塞進去的:兩人負責按住,另外一人負責往眼睛裡塞紙片。目前,禹州市教育體育局已對此做出了公開披露和處理:女孩被北京同仁醫院診斷為“眼睛裡已經沒有紙片和症狀”。11月12日,幾方協商一致,簽訂了賠償協議。

多多的遭遇扎疼了很多人的心。圍繞校園暴力、校園欺凌和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到底該怎麼辦的討論,迅速竄上微博熱搜榜。

不冲动不畏惧!孩子学校“受欺负”,家长可以这样做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是每位父母都不願看到的一幕。不僅是因為肉體上的傷痛,更讓我們心疼的是孩子受到的心理創傷。

怎麼判斷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怎麼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今天,咱們就給大家帶來一些建議

如果有這11個表現

孩子可能“受欺負”了

經常頭痛、胃痛或嘔吐

做噩夢(尤其是週日晚上或貫穿週一到週五)

總是在上學前大發脾氣

行為方面有很突然的轉變

一到放學,情緒和行為就會變化很大

愛說一些自嘲的話

拒絕出家門

找藉口在家休息,不去學校

對學校一點興趣都沒有

對父母說老師不喜歡自己

抱怨老師對待自己太粗魯、挖苦或不尊重自己

不冲动不畏惧!孩子学校“受欺负”,家长可以这样做

怎麼跟孩子談論“它”

這裡有幾個建議

作為家長,我們更關心的是:受傷了的孩子到底該怎麼辦?不安的父母,在此時此刻,到底能為我們的孩子做些什麼?這裡有幾條建議提供給家長——

首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得知孩子受到欺凌,感覺到非常憤怒是很正常的。但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別讓它在孩子面前爆發,因為這可能會嚇到孩子,使他很難坦誠的跟你訴說自己的難題。所以在開始談論霸凌問題之前,先調整你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運用辯證行為療法“觀察+描述”。一旦你調整好情緒,就可以慢慢將話題引入了。你可以將你平時觀察到孩子的異常之處描述給孩子。

第三步,平等、開放的溝通氛圍很重要。心理諮詢師在工作時會經常傾聽諮詢者們講述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這些能給他們的診斷提供很重要的信息。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嘗試每天和孩子相互分享各自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父母坦誠的跟孩子分享他們一天中不那麼愉快的部分、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幫助孩子增強適應性和共情能力的過程。

第四步,告訴孩子保護他是你的責任。如果孩子被欺負,他可能會覺得這是件很羞恥的事情。這時候可以這樣說:

“媽媽/爸爸聽說有的孩子因為在學校被欺負了,所以逃學。你聽說過嗎?”當你這樣跟孩子說的時候,孩子可能仍然會否認自己被欺負了。這時候你應該提出一些你覺得可能存在問題的原因,跟孩子一起探討,並且保證你會站在他這一邊。

此外,還可以通過肯定孩子,來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家長的肯定既包括肯定孩子在經歷過此類事件後的情緒反應(羞恥、恐懼等)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還包括家長要肯定孩子有產生這些情緒的權利。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很多人都會覺得被人欺負是件丟臉的事情,所以他們不願意承認。而且他們還會擔心如果說出來,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媽媽/爸爸覺得這種感覺可以理解,但確定你沒有受到什麼不公平的對待是我的責任。”

不冲动不畏惧!孩子学校“受欺负”,家长可以这样做

處理好第一次

家長態度決定孩子的境遇

孩子遭遇校園暴力,可能是一些日常欺凌累積而來的結果。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的建議,現教姐覺得大家可以借鑑——

我們想要孩子遠離欺凌的第一步就是,當孩子第一次遇到欺凌時,絕對不能放過

凡事都有個第一次效應,處理第一次的態度會深刻影響孩子以後面對這樣事物的心態。第一次如果父母漫不經心地讓孩子忍讓一下,也許就會把孩子推向經常遭遇欺凌的深淵,很多因為校園欺凌而走向深重悲劇,甚至送命的,往往不是一次就能產生這樣惡果的,它有個不斷的升級過程,所以第一次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被欺凌時嚇傻了,沒有反抗,那麼家長就要讓欺凌者知道“欺負別人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沉痛的後果”,我們可以聯繫學校和對方家長一起教育欺凌者、或者自己嚴肅警告對方。

不冲动不畏惧!孩子学校“受欺负”,家长可以这样做

校園欺凌、校園暴力

家長應具備這些知識

當孩子受委屈了,家長對於學生間的摩擦、校園欺凌、校園暴力,應該具備基本的知識和判斷。正確區分,才是保護孩子的第一步。

對於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小孩子,因為沒有生活經驗幫他們去判斷這件事是被別人欺負還是孩子們的打鬧,所以當孩子告訴父母,有同學打他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仔細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判斷。如果只是孩子們用拳腳處理了他們之間的矛盾,那父母們就不用如臨大敵。

區分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是這樣說的:“校園欺凌是發生在同學之間的一種失範行為,但不是犯罪。校園暴力是犯罪,是違法行為。二者有時會有一些交集,校園欺凌可能有時帶有輕微違法性質。”

對於什麼行為屬於“校園欺凌”,一般包括這12類——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

對受害者進行重複性的物理攻擊。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擊受害者。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閒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畫侮辱畫。

網上欺凌,即在網誌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孩子受欺負,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會出離憤怒。但不安的父母也應該提醒自己,其實事情也許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無論怎樣,成人都不能亂了方寸。只有如此,當不幸發生時,我們才能成為孩子最好、最信賴的庇護所。

不冲动不畏惧!孩子学校“受欺负”,家长可以这样做

來源:根據澎湃新聞、首都教育、果殼網、

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等綜合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