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入列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的福州著名小吃,百年手艺如今失传

在福州话里不怎么讲“吃”

讲的是“食饭”“食酒”“食茶”

食是大事

一方有一方的风物

一地有一地的美食

福州可称得上美食之城

福州人讲究吃

那是毋庸置疑的

苏苏酱鸭是福建省福州市著名的传统小吃。百年不衰,其肉香骨酥是最大特色,故深受大众喜欢。据说,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海军将领萨镇冰、陈绍宽也常光顾。

曾被入列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的福州著名小吃,百年手艺如今失传

2009年,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入列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次年,“苏苏酱鸭”第三代传人刘依富获评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苏苏酱鸭百年手艺

苏苏酱鸭店创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店址在当时的宣政街,俗称鼓楼前,店面坐西朝东,与鼓西路交会处。创始人刘克辉,别名苏苏,故作为店名。也有人说该店的酱鸭吃起来连骨头都是酥脆可嚼,满口清香,顾客一边吃一边叫“酥酥酥”与苏同音。总之有心的店主便顺水推舟用此名来表示其特色,十分恰当。

刘克辉的父辈以卖汤鸭(宰杀处理活鸭后的生鸭)为生。刘克辉见卖汤鸭本小利微,遂研制了一种酱汁配料。制成的熟鸭挑到闹市售卖,成为“抢手货”,刘克辉积攒了资本,还买下了店面。刘克辉谢世后,其子刘守和继承父业,为了保证货源和质量,刘守和办起鸭场,开了制酱作坊,为降低成本,老酒也自家酿造。刘守和1979年去世,自幼跟其学艺的儿子刘依富继承手艺并加以创新,青出于蓝。

时过境迁,鼓楼前的老店已随着城市的发展,没了;麻三也于1979年离开人世,走了。但苏苏酱鸭的制作技艺并没有失传,麻三的儿子刘依福,接过祖传的技艺,在技术上进行改进,如今在南后街附近的达明路开店经营,酱鸭的味道依然不变,变的是招牌,把“苏苏酱鸭,传男麻三”改成“百年老店,苏苏酱鸭”。2008年5月,“苏苏酱鸭”被评为“福建老字号”,又其因肥而不腻、五味入骨、满口清香的传统制作技艺,在2009年元月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被入列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的福州著名小吃,百年手艺如今失传

据了解,苏苏酱鸭不用香料添香,也不放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酱汁,和鲜鸭一起,煮制便成。成品色如琥珀、油光透亮,以肉嫩骨酥为主要特色,滋味基本来自鸭子的原汁原味,吃起来满口清香,独具一格。

苏苏酱鸭

苏苏酱鸭制法考究,必须选用福州本地鲜活的半番鸭,去净鸭毛,挖去内脏,洗净后放到热水锅中汆一下,再浸入清水洗去血秽。之后将鸭放入调好的酱汁锅中,用大火煮一小时,煮时用铜针刺穿鸭身,便于酱汁入味。待重新调配酱汁的味道和浓度后,再次放入鸭子,用微火煮两三个小时,其间不断翻动,使入味均匀。据悉,酱汁选用上等黄豆发酵而成,配方系“独门秘笈”,对外绝对保密。

曾被入列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的福州著名小吃,百年手艺如今失传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李致伟说道。不同的非遗项目失传有个性的原因,也有共性特点。“苏苏酱鸭”的遗憾体现了非遗传统传承方式的弊端,非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是共享而非独享的观念需要得到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