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韻華夏】10月17日上午,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網《豫慈善人物》主編、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慈善人物》欄目運營部主任張培公、為了弘揚中國戲曲文化,在滎陽市穆溝村開發“戲坊窯”,把“戲坊窯”打造成中國豫劇界的尋根問祖聖地,打造豫劇發源地,發掘歷史,還原歷史真相,採訪了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穆溝村、牛超傑、袁天保、賙濟民等人,同時受到了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副村長牛志航的熱情款待。
20世紀30、40年代,穆溝村有個清末秀才牛士孔,酷愛豫劇,人稱“老戲筋”,與豫劇 鬚生泰斗周海水(王村鎮韓村 人)同屬汜水縣,是好朋友。 周海水為培養豫劇新秀,在穆 溝牛士孔、牛松茂、禹 士元等人的支持下,在穆溝村建起了豫劇“小窩班”,專收男 童和女孩,跟班學戲和演出。
併為18位女孩在名字上都加上 了一個“蘭”字,這十八位女 孩分別是:毛蘭花(青衣)、崔 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 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 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 (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 (武旦)、車蘭玉(鬚生、小 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 (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 葉(老旦)、馬蘭風(花旦)、 周蘭學(黑頭),這就是著名的 豫劇“十八蘭”。“十八蘭”,在汜水一次廟 會上與另一臺男角戲對臺演出, 一舉成名。牛士孔為每個演員 做了 一面紅、黃、綠不同顏色 的小彩旗,並親自為她們寫上 各自的名字和角色。
牛士孔寫 完後,看著彩旗,捋著鬍鬚吟 詩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 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 他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 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從 此,每次演出就把這十八面小 旗掛在戲臺中間,非常吸引觀 眾。因為舊社會女孩子學戲,只有藝名,大家稱牛士孔為 “牛爺爺”,是他在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一個“蘭”字,所 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 汜水、滎陽、中牟、開封等地,只要戲班一 進村,群眾都站在村口拍手歡迎, 齊聲喊到:“要看戲十八蘭、 四生四旦四花臉。”在抗日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海水帶領“十八 蘭”到西安、洛陽、開封等地 演出,周海水的弟子常香玉為志願朝鮮戰爭捐了架飛機,羅蘭梅捐了大炮,“十八蘭”的聲譽不但 叫響了鄭州及豫西地區,而且 在河南、陝西、山東等地區在中國也大 有名氣,可謂名揚天下。
新中國成立後,“十八蘭” 遍佈河南各地,為豫劇的發展 奠新中國成立後,“十八蘭” 遍佈河南各地,為豫劇的發展 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其 中:羅蘭梅作為新中國成立後 的豫劇演員,第一個率團到北 京演出,為豫劇在北京擴大了 影響,王蘭琴在江蘇省戲校,李蘭菊在新鄉市戲校任副校長, 汪蘭巧原是輝縣劇團的主演,後來也在新鄉戲校任教;車蘭 玉在宜陽劇團,後在劇院工作;
崔蘭田到河南安陽創建了安陽 豫劇團。建國後,周海水在鄭 州領班公演,鄭州豫劇團經過 多次改組,一直居於領導崗位,1965年10月病逝於鄭州,安葬 於原籍。“十八蘭”中的頭牌 旦角毛蘭花,祖籍長葛縣,幼 年喪父,稱其大師姐,她的嗓 子好,戲扮得漂亮,新中國成立初期到臺灣創建了大鵬豫劇 團,為豫劇在臺灣生根開花做 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87年病 逝於臺灣。
閱讀更多 豫慈善人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