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上個世紀20年代,楊蘭春出生於太行山區的一個小山村――河北省武安縣,自幼家境貧寒,他讀了3年小學就輟學了,為了能給家裡減輕一點負擔,也讓自己混上一頓飽飯,13歲起楊蘭春開始到外面的世界闖蕩,他做過補鍋匠、討過飯、打過短工、當過和尚,最終他去了武安一個戲班,簽下了苛刻的契約,挨打受氣。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1938年,楊蘭春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當時一位八路軍團長愛好戲曲,聽說楊蘭春會唱戲,馬上找到他說:“你是我的兵了,跟我走!”就這樣,楊蘭春正式參加了八路軍。到部隊後,他被分到了重機槍排,戰事很頻繁,每一仗下來都會有同志犧牲。樂觀的楊蘭春說,活一天革命一天,打死一個敵人算夠本,打死兩個敵人賺一個,犧牲了,我算是革命到底。在重機槍排,從首長到戰士都很喜歡楊蘭春,大家都叫他“活寶”。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新中國成立後,楊蘭春被推薦去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學習期間,他與田川、馬可等人將趙樹理的同名小說合作改編成歌劇《小二黑結婚》,大獲成功。1958年,他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強制下放勞動改造,險些丟了性命。“文化大革命”中被關進了牛棚。其間,楊蘭春被誤診罹患癌症,要到北京接受手術,家裡人眼裡含著淚,楊蘭春當時卻極平靜地說,我一輩子就愛吃麵條,我死了,給我臉上澆上兩碗麵條我就滿足了。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生活中要求非常簡單的楊老,卻視戲劇藝術給自己的生命,他不重複自己,更不重複別人,他的每出戏都有著鮮明的特色,排演廳就是他的戰場,他說演員“想打勝仗你就得動腦子,在下面練好基本功”。就這樣,省豫劇三團排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戲,更有許多唱段在群眾中口頭流傳,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豫劇新流派,我國著名戲劇評論家郭漢城讚譽他是“戲改的功臣,現代戲的闖將”。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尤其是代表作《朝陽溝》,自1958年誕生至今,半個多世紀已成為現代戲的傳世經典,許多膾炙人口的名段久唱不衰,它的音符已積澱為人們心底久遠的樂聲,至今在全國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廣泛的知名度。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1963年12月31日晚,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朝陽溝》。演出結束後,毛主席走上舞臺慰問演職人員。當時,大家都像孩子似的蹦了起來,爭著和主席握手合影。楊蘭春說,與毛主席的合影一直是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常常下鄉找老鄉拉家常,為了不給群眾添麻煩,總喜歡提著他的一套“小灶”傢俱――小酒精爐子和鍋碗瓢勺,自己下麵條吃。因此楊蘭春也被大家笑稱為“麵條協會會長”。大家說,楊蘭春編導的戲曲之所以深受大家喜歡,就是因為他的創作總能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中原父老。楊蘭春也總說,我天生血管裡流淌的是農民的血,胸膛裡跳動的是農民的心,用農民的語言寫戲,讓農民喜歡看,聽得美,哼著唱。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去世後,好友許欣、牛冠力等人為楊蘭春撰寫的輓聯上寫道:人也留天也留難割難捨朝陽溝 生倔強死倔強難描難繪楊蘭春。許欣說,楊蘭春是從太行山走出來的孩子,有著特有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像石頭一樣的個性,只要是他認定的目標,他就會堅持到底,無論是藝術觀還是政治觀,都不會人云亦云。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的弟子、同事、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左奇偉在回憶文章《倔老頭楊蘭春 我真不想讓你走!》中記述:楊蘭春對錢和名利看得很淡,凡是他幫別人改的劇本,無論改得再多,他也不讓寫上他的名字,多少次從郵局寄給他的稿費,他都寫上“拒收”而退回。楊蘭春說,我留什麼也不給孩子留錢。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去世後,不少記者到其家中採訪,讓記者訝異的是:老人仍住在幾十平方米的舊樓裡,兩間臥室和不足十平方米的所謂“會客廳”,不僅多年沒有裝修,沒有粉刷,甚至連破舊的床、櫃、桌、椅還多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傢俱,住室裡除一箇舊冰箱和一臺舊電視外,找不到一件像樣的擺設。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的兒子楊光說:“小的時候,父親對子女要求極為嚴格,我特別怕他。父親對姐姐和我的關照都不多。母親要帶團下去演出,父親把我安排在劇場角落裡看戲,我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父母都在機關工作,拿工資,可是我小時候的穿戴,連一般家庭的孩子都不如。”

豫劇《朝陽溝》之父——楊蘭春

楊蘭春沒享什麼福、沒瀟灑過、沒清閒過,為豫劇事業忙活一輩子,想戲、愛戲、念戲、寫戲,不圖官、不為財,不計個人得失,為戲熬幹他畢生的心血和汗水,為豫劇事業樹起豐碑。他這一生都是在編排戲劇,戲劇也編排了他的一生。大家稱他為現代戲大師、奠基人,然而在老友許欣看來,這些都只是符號罷了,對於楊蘭春而言,只要人們唱起了《朝陽溝》就會想起楊蘭春,這比什麼符號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