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戏韵华夏】10月17日上午,郑州慈善总会理事、豫网《豫慈善人物》主编、河南广播电视台《华夏慈善人物》栏目运营部主任张培公、为了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在荥阳市穆沟村开发“戏坊窑”,把“戏坊窑”打造成中国豫剧界的寻根问祖圣地,打造豫剧发源地,发掘历史,还原历史真相,采访了中国女子书画院副院长牛治强、穆沟村、牛超杰、袁天保、周济民等人,同时受到了穆沟村党支部书记牛林浩、村长牛万有、副村长牛志航的热情款待。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20世纪30、40年代,穆沟村有个清末秀才牛士孔,酷爱豫剧,人称“老戏筋”,与豫剧 须生泰斗周海水(王村镇韩村 人)同属汜水县,是好朋友。 周海水为培养豫剧新秀,在穆 沟牛士孔、牛松茂、禹 士元等人的支持下,在穆沟村建起了豫剧“小窝班”,专收男 童和女孩,跟班学戏和演出。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并为18位女孩在名字上都加上 了一个“兰”字,这十八位女 孩分别是:毛兰花(青衣)、崔 兰田(须生),王兰琴(花旦)、 郭兰玉(花旦)、马兰贞(老 旦)、李兰菊(须生)、罗兰梅 (花脸)、汪兰巧(丑)、秦兰花 (武旦)、车兰玉(须生、小 生)、黄兰祥(老旦)、范兰荣 (帅旦)、司兰荣(丑)、张兰保(须生)、冯兰青(须生)、刘兰 叶(老旦)、马兰风(花旦)、 周兰学(黑头),这就是著名的 豫剧“十八兰”。“十八兰”,在汜水一次庙 会上与另一台男角戏对台演出, 一举成名。牛士孔为每个演员 做了 一面红、黄、绿不同颜色 的小彩旗,并亲自为她们写上 各自的名字和角色。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牛士孔写 完后,看着彩旗,捋着胡须吟 诗道:“要看戏十八兰,四生 四旦四花脸。毛兰花、王兰芹 他俩色艺俱超群,兰田、兰玉 和兰贞,同称五魁在周门。”从 此,每次演出就把这十八面小 旗挂在戏台中间,非常吸引观 众。因为旧社会女孩子学戏,只有艺名,大家称牛士孔为 “牛爷爷”,是他在每个人的名字中间都带一个“兰”字,所 以,“十八兰”的称号很快就在观众中流传开了。在巩县、 汜水、荥阳、中牟、开封等地,只要戏班一 进村,群众都站在村口拍手欢迎, 齐声喊到:“要看戏十八兰、 四生四旦四花脸。”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海水带领“十八 兰”到西安、洛阳、开封等地 演出,周海水的弟子常香玉为志愿朝鲜战争捐了架飞机,罗兰梅捐了大炮,“十八兰”的声誉不但 叫响了郑州及豫西地区,而且 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区在中国也大 有名气,可谓名扬天下。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新中国成立后,“十八兰” 遍布河南各地,为豫剧的发展 奠新中国成立后,“十八兰” 遍布河南各地,为豫剧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其 中:罗兰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 的豫剧演员,第一个率团到北 京演出,为豫剧在北京扩大了 影响,王兰琴在江苏省戏校,李兰菊在新乡市戏校任副校长, 汪兰巧原是辉县剧团的主演,后来也在新乡戏校任教;车兰 玉在宜阳剧团,后在剧院工作;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张培公揭秘:豫剧“十八兰”起源于豫剧发源地穆沟村“戏坊窑”

崔兰田到河南安阳创建了安阳 豫剧团。建国后,周海水在郑 州领班公演,郑州豫剧团经过 多次改组,一直居于领导岗位,1965年10月病逝于郑州,安葬 于原籍。“十八兰”中的头牌 旦角毛兰花,祖籍长葛县,幼 年丧父,称其大师姐,她的嗓 子好,戏扮得漂亮,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台湾创建了大鹏豫剧 团,为豫剧在台湾生根开花做 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87年病 逝于台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