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日本心理學家發現了精神痛苦的根源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100多年前,日本心理學家發現了精神痛苦的根源

當你用維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搜索“精神痛苦”這四個字的時候,飄出來的都是諸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一些心理疾病”。

那麼到底是什麼問題讓我們陷入這些痛苦當中呢?

過去一個自身經歷過強迫症、焦慮症、疑病症等各種神經官能症的心理醫生寫了很多關於精神痛苦的文獻。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森田正馬博士。

100多年前,日本心理學家發現了精神痛苦的根源

森田正馬博士

森田博士從小被父親管束,形成了一種神經質症的性格潛質,這個性格潛質導致他對待任何事情都特別敏感,所以長大之後便患上了疑病症和強迫症。

在當時的日本,大家還是覺得這個問題是神經衰弱,所以讓他吃了不少藥,但就是不能好轉。

契機之下,一次偶然父母忘記給他寄錢,讓他以為所有人都不要他了,這個時候他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連續很長時間不睡覺的學習,後來發現很多症狀居然消失了,而且學習也變得好了很多。

至此他將自己的這段經歷結合自己精神衛生知識所學結合,開創了一套獨特的心理治療技術——森田療法。

並且效果還特別好,在當時幫助了無數深受神經官能症困擾的人。

100多年前,日本心理學家發現了精神痛苦的根源

當時的森田正馬也提到,諸如強迫症和疑病症這種神經官能症並非真的生病,而是我們主觀的衝突思想導致。

他管這個現象叫做——精神交互作用。

何謂精神交互作用呢?

精神交互作用是森田療法的一個核心概念,它解釋了症狀形成和持續存在的原因。關於精神交互作用的解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當你去關注一個身心現象的時候,這個現象會過敏,這個過敏的感受會吸引你更多的去關注它,最後形成惡性循環。

100多年前,日本心理學家發現了精神痛苦的根源

就好比軀體症狀的朋友。因為焦慮的存在它可能會引起軀體的不舒服,比如頭昏、頭痛、胃部不舒服。本身每個人對身體的不適都會略加關注,只是神經症朋友更甚一些。

當你過多的去關注頭昏、頭痛的時候,這個感覺就越來越明顯和真實,那麼反過來這個真實的感受就會吸引你更多的關注,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把頭昏、頭痛這個正常的生理現象給無限放大了,最終固著為症狀。

其實這一點很類似西方心理學家卡倫霍尼的觀點,她也認為我們的心理問題多數因為內心衝突導致,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籍《內心的衝突》中將人格分為三類:

順從型人格、對抗型人格、獨立型人格,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 順從型人格

他認為這類人格的人對讚美有很強烈需求,而且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以至於總是活在別人眼中。

他們在遇到問題和競爭的時候會選擇逃避。

他們會對愛情過度痴迷,認為愛情是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意義,沒了愛情生活也沒意義了。

  • 對抗性人格

這類人格的人往往喜歡競爭,他們甚至會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認為真誠就是無情,渴望得到比別人更高的地位以及擁有更多他人的認可。

他們為了勝利會不斷分析比較,所以天生就是競爭的高手。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 獨立性人格

獨立性人格的人經常會發現他們不喜歡和人情感過度接近,甚至有些情感隔離。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他們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恨什麼。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在為這個目的在努力。

100多年前,日本心理學家發現了精神痛苦的根源

神經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由於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其實是脆弱的。由此滋生出的新的恐懼: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問題暴露於自己或者他人;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改變的恐懼。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看來,不論是精神交互作用還是內心的衝突都在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內心如何不能整合,一直這樣分裂就會不斷痛苦下去。

人性之間終究是相通的,早在100多年前,很多心理學家已經從自身經歷結合臨床案例中發現了這個規律。

精神交互作用是森田療法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神經症改變的關鍵。同時在生活中這一原理也普遍存在,有效的運用可以避免很多煩惱的發生,讓生活更加幸福快樂起來。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