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騰訊同臺競技,誰才是“港股之王”?

阿里和騰訊同臺競技,誰才是“港股之王”?

作者 | 李紅梅 王玥

來源 | 首席科創官

謠言又成遙遙領先的預言!

11月13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紐交所代碼:BABA)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確認在香港IPO。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阿里此次籌集資金約為150億美元(1175億港元),將超越百威亞太(392.04億港元)有望成今年全球最大IPO。

此次上市完成後,阿里巴巴將繼續在紐交所上市並交易。香港上市股份與紐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股可以互相轉換。這表示,阿里將成為首個同時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紐約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同時也意味著,阿里將與“港股之王”騰訊同臺競技。阿里能否撼動騰訊的王座?“港股一哥”又將花落誰家?火藥味十足的AT之爭,將在香江一決高下。

1、阿里的香港往事

事實上,此次並非阿里首次赴港上市。早在12年前,阿里就與港交所譜寫了一段欲說還休的故事。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趕上了互聯網熱潮再次席捲全球的好時機,再加上中國最大電商平臺的頭銜,阿里巴巴深受資本熱捧。

上市之初便創下融資額、凍資規模、開盤漲幅多個之最。掛牌後,股價更是一度飆漲至41.8港元/股,為發行價13.5港元的三倍。市值也一度高達1996億港元,贏得“香港新股王”的稱號。

但誰也沒想到,緊隨而來的金融危機,竟讓41.8港元/股成了阿里巴巴港股市場上的巔峰。

2008年10月,阿里股價一度跌至3.46港元,連發行價的3成都不到。曾經的輝煌已一去不返。之後雖然也站上過20港元/股,但僅是曇花一現。最終,阿里在2012年6月20日,以與發行價相同的13.5港元/股進行了退市。

或許是走的悽然,心有不甘。

私有化一年後,帶著“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阿里計劃再戰港股。然而,卻因此被拒之門外。“香港為了保障投資者權益,必須堅持“同股同權”原則。”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曾明確表示。

對此,阿里方面的失望之情也溢於言表。2013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發文稱,“我們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變。”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陸兆禧也表示,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

然而,連阿里也沒有想到,港交所這次殘忍的拒絕竟成就了日後的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創造了史上最大IPO的記錄。融資218億美元,IPO當天市值高達2314億美元,一舉超過Facebook和Amazon,成為僅次於Google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之後,阿里的股價更是一路高歌猛進。截至2019年11月14日發稿,阿里巴巴(BABA)最新股價為182.69美元/股,市值為4756.46億美元。

阿里在美股的輝煌,更襯托出港交所的遺憾。

2017年2月,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一次演講中公開表示:“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

但這種遺憾也有積極的一面,它促進或者說倒逼了港股制度的改革,也正因此才有了阿里如今的迴歸。

2017年底,港交所宣佈二十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同股不同權和不盈利企業上市。隨後,小米、美團點評等紛紛登陸港股。

而阿里的迴歸似乎也早有定語。蔡崇信曾間接向港交所喊話,“若港交所最後反悔,我們一定考慮香港上市。”

另外,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今年4月接受《財經》專訪時也表示:“阿里百分之百會回來,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如今看來,一語中的。

2、那些年的“港股之王”騰訊

事實上,沒有阿里,騰訊在過去的十幾年內一直都是港股投資者的“掌上明珠”。

甚至在投資界關於騰訊的“名言”都是這樣的:2016年,投資界都在找下一個“騰訊”;2017年,投資界都在後悔,為什麼不買“騰訊”……

1999年,騰訊QQ橫空出世,很快便在2000年一統江湖,成為國內即時通訊市場上的王者。

2003年,當做著B2B外貿電商的阿里巴巴調轉槍頭,初建網上購物平臺淘寶網的時候,騰訊已經推出QQ遊戲,並以其VIP服務收取用戶費用,開始走入對的軌道。

一年後,騰訊登陸港交所——這個時間比阿里初次與港交所“交鋒”還要早上3年。

2004年6月16日的那一天,未來的“港股之王”騰訊在港上市。雖然彼時其發行價只有3.7港元/股,不過在此後的15年裡,騰訊的股價在港股市場上節節攀升,時至今日,騰訊的股價已躍至327.4港元/股,市值超過3萬億港元。如今,佔據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10%左右的騰訊對於“港股之王”的稱號可以說是已經堪稱當之無愧。

港股上市期間,騰訊的股票被馬化騰於2014年3月底宣佈拆分——1股拆為5股,彼時騰訊的股價已達576港元/股。

在拆分之後,騰訊股價持續上升。有報道指出,如果騰訊沒有拆分,現時每股可達1015港元。換言之,上市15年,騰訊的股價升逾270倍。

彼時的騰訊因為其市值在港股權重佔比高,而且商業模式“性感”、群眾基礎良好,一度被投資者譽為“恆指中的荷爾蒙”,“不僅是一個股票,更是一個價投信仰”,像一個“港股傳說”。

然而,在2018年3月騰訊發佈其2017年年報之後,持有騰訊17年的第一大股東南非Naspers公告按照每股405港元減持1.9億股騰訊,套現769億港元,佔當時騰訊全部已發行股本的2%之後,騰訊的股價跌宕起伏,卻再也沒回到當時的價格……

截至11月13日港股收盤,騰訊的股價為每股327.4港元,市值約為3.13萬億港元,較最高位時蒸發了1萬億港元的市值。

不過,此時在資本市場上的騰訊,已遠非孤身一人。據統計,過去數年,騰訊投資了600多家企業,其中僅去年一年就有包括拼多多、閱文集團等在內的9家公司上市。騰訊系的股票在香港資本市場都很受追捧,如今,這些企業的新增價值加起來也已經超過了騰訊本身的市值。

就在阿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初步招股書,確認香港IPO的同時,騰訊亦交出了其21歲生日的“答卷”——2019年度三季報,這份財報的報告期截止於9月30日,正好是騰訊宣佈組織架構調整的一週年。

財報顯示,騰訊在第三季度營收為972.36億元,同比增長21%;淨利潤為203.82億元,同比下降13%。

進入2019年後,騰訊的股價跌宕起伏,如今又跌回了近似年初的水平,而隨著港股市場上“新對手”的出現,明天騰訊的股價又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走勢呢?

3、“港股一哥”未來花落誰家?

阿里此次迴歸港股,將與騰訊同臺競技。二者的競爭格局也將更加白熱化。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6月阿里的總營收為1582.73億元、2502.66億元,以及1149.24億元;淨利潤為412.26億元、614.12億元以及191.22億元。

截至11月13日,騰訊市值3.1萬億港元。截至發稿,阿里市值4756.46億美元,按7.8307港元/美元的匯率換算,阿里市值為3.7萬億港元,不相伯仲。

如此強勁的對手,又將對騰訊以及騰訊系的港股上市公司造成哪些影響?

對此,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向首席科創官表示,“阿里迴歸不會對騰訊及騰訊繫上市公司有多大影響,香港市場本身就是國際市場,阿里和騰訊都是優秀的公司,都會吸引投資者追捧。”

對於“阿里迴歸是否會撼動騰訊‘港股之王’的地位”,王驥躍表示:“阿里迴歸港交所,騰訊一股交易量獨大的局面將會改變。騰訊一家佔港交所近半成交量的情況也並不有利於香港市場本身。面對阿里和騰訊的競爭是多方面的,但差異也很明顯。ATM三大互聯網公司,側重點各有不同,相互之間也有競爭,這是比較好的態勢。不會一個滅了另一個的,至少短期內看不到這種趨勢”。

但毫無疑問的是,國內的投資者除了騰訊,以後又多了一個投資選擇。原本投向騰訊的資金,也必然會產生分流。孰優孰劣,現在還真不好說。

你如何看待二者未來的競爭格局?阿里與騰訊誰才是“港股之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