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禁赛、摇号,孩子如何在教育新政中胜出?

最近,教育圈最热门的关键词,莫过于“减负”了。

继“南京家长已疯”后,浙江出台了“小学生晚上9点做不完作业可拒绝完成”的征求方案,上海教委提出了“小学阶段不得进行期中考试“……

“减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最近这一波,来得要格外猛烈些。

严控课堂时长、限制校内考试次数、整治校外培训、减少家庭作业时间,禁排名,全摇号,各地的减负“武器”越来越多。

尤其是“禁排名,全摇号”,一旦真正实施后,相信现在的教育“剧场效应”真会降温,至少在幼儿园、小学阶段。

变化和不确定性,肯定会带来紧张和不适,但这必然是大势所趋。

就如上次千妈在《据说南京家长已疯:减负潮下,谁是赢家?》一文中谈到的,减负,其实是国家当下的经济、科技发展所需。

毕竟,我们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了5G、人工智能。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熟练工、技术专才,变成了思考者、创新者。

而且,太重的学习负担,已经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了。

最直接可见的是,超高的近视率。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为14.5%、36.0%、71.6%、81.0%)。

还有很多不容易量化的,比如睡眠不足,心理压力等等。

主观、客观上看,减负势在必行。

然而,诸多问题来了:

原来盯娃作业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减负后娃瞎玩成学渣怎么办?

原来卯足劲儿拼语数外就行,减负后究竟要拼什么?

现在减负,小升初摇号,可后面还是得高考啊,怎么办?

今天,就是想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因为我所处的大环境,大家知道的,就是一个“被减了负”的地方。

尽管达拉斯地区有全美数一数二的公立、私立学校,屡次在全美数学、辩论、STEAM等竞赛中夺冠,在美国已经算是竞争最激烈、学习成绩最好的学区之一了,但逃逃的整个小学阶段,甚至现在正在读的初一,始终处于“学习不饱满”状态。

作为“减负”的深度体验者,我感觉,减负对于没有时间或精力管娃的家庭来讲,确实会产生新的问题,但对于那些对教育本身就有想法,有要求的家长,反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和机会。

01

减负不会制造“学渣”,

不管娃的家长才会制造“学渣”

真的,这事儿不能全甩锅给学校。

美国的小学生,从学习能力来看,基本都呈这样的分布,最top的一层,肯定是亚裔,华人孩子,印度孩子,还有日本、韩国、东南亚…

中间的一层,白人孩子居多。

垫底的学渣,几乎是家长不怎么管娃的西裔、非裔。

原因很简单,孩子的成绩,学校的压力是一方面,但更决定性的,是和家长管娃的用心程度成正比。亚裔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家长下了班无论多累,总会抽时间来检查、安排孩子的学习。

我自己的感觉,在孩子低龄阶段,尤其青春期以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学校和同伴。一个关心教育,喜欢阅读,喜欢沟通、思考,充满正能量的家庭,孩子怎么也不会差。

02

减负,孩子才不会优秀得太一致

可能很多人认为,你减你的负,我鸡我的娃,变化不大。

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大环境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至少,鸡娃的方式和内容会有很大的变化。

一旦没有了“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后,鸡娃会呈现出多样化。

有些事情,不用那么着急了。

比如有些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得稍微慢一点,字写得慢,写不好,反正作业不多,不用着急。

有些孩子“开窍”得晚一些,逻辑思维比较弱,反正老师布置的作业题也不难,不用着急。

实际上,作为“过来人”,我可以告诉大家,小学教育中的很多事,其实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有些走得早一点儿,有些走得晚一点儿,但到了两三岁之后,肯定都会走,而且走得晚的并不比走得早的姿势差,步伐小。

同样的,现在费尽口舌地讲,或者鸡飞狗跳地吼,娃依然不明白,做不好,做不到的事,很可能半年之后,一年之后,迎刃而解。

“减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尊重孩子的这种个体差异,让走得晚的孩子不着急,家长也不必焦虑。

同时,有些事情,可以走得更早,更远了。

“减负”必然让有些孩子“吃不饱”,那剩下的时间拿来干嘛呢?

去发现和开发孩子的特点、兴趣,擅长之处。

大家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因为课外时间充足,这边的很多孩子得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一两样兴趣特长,比如擅长运动,喜欢篮球的,一周有十多二十个小时进行训练,比赛;喜欢下棋的,整晚或整个周末地泡俱乐部下比赛;喜欢乐高的,放了学就开始琢磨……

减负,就是让“个性化教育”有了空间,避免孩子优秀得太一致。毕竟未来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而且,能让别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你的不同。

可能很些家长会觉得,能找到一两件真爱的事情固然好,但假如孩子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整天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怎么办。

实际上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度要比家长高很多,很多时候你以为TA在发呆,实际并不是。

逃逃小时候有次上完洗手间后翻箱倒柜地把他自己的,我和逃爸的所有“洞洞鞋”都找出来,然后跑来告诉我,他坐马桶时很无聊,就数鞋子上的洞洞玩,发现了一个秘密,每只“洞洞鞋”上都是13个洞。

尽管这不算什么大发现。但从中能发现,孩子其实一刻都停不下来,他有一双随时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发现和思考的心,只是没有遵循家长们感觉踏实的、“正确”的方式而已。

当他们长大些,会有更多自发的“成果”。

逃逃的一位好朋友,从游乐场回来,用家里的快递箱子捣鼓出一个摩天轮模型:

减负、禁赛、摇号,孩子如何在教育新政中胜出?

前年暑假,逃逃自制了一支可用于iPad的手写笔:

减负、禁赛、摇号,孩子如何在教育新政中胜出?

这些孩子自发的个性“成果”,是很难被计划,被安排出来的,需要留白时间的堆积。

没有减负,就不太可能有留白。

03

减负只是在低龄阶段,

人生并没有“减负”

这一点,美国、中国是一样的。

前面怎么减,后面依然有高考在候着;美国低年级轻松,但到了高中,会加倍疯狂地忙+累。

无论在哪儿,从入学到高中毕业,这12年的总量不会变。所以,该打的基础要打好,该掌握的知识也是要学好。

实际上,国家教育部也对“减负”做出了解释:合理的课业负担是必需的,学习不可能没有负担。科学减负应当有增有减,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但有些欠缺的,像劳动教育、美育、体育锻炼,甚至还要增加上去。

尽管总量不变,减负的意义在于,等孩子ready的时候,才开始鸡,开始拼。

就如前面所谈到的,有些孩子走路走得早,有些走得晚,但到了一定年龄,大家都会走。现行的教育压力在于,在一个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走路的时刻,就开始竞跑,不合理,也不科学。

是时候,让我们的教育留一些白,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了。

减负不意味着放养,而是科学合理的有增有减,这才是更高级的鸡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