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3则:《管锥编》求疵

札记3则:

札记3则:《管锥编》求疵

《管锥编》求疵(一)

○“成”字,误作“咸”

《管》第一册《再版识语》云:初版字句颇患讹夺,非尽排印校对之咎,亦原稿失检错漏所致也。国内外学人眼明心热,往往为一二字惠书订谬……洵拙著之大幸已!应再版之需……都勘改五百馀处。亦知校书如扫落叶,庶免传讹而滋蔓草尔。

——钱氏之态度甚可取。一部文稿付梓,肯定比其作者寿命更为久远。故视自家文稿重于自己有生之年的文人,才是真正对自己、对世人负责的学者。

校书如扫败叶,恒扫恒生。诚哉斯言!钱氏《管》再版时虽已“勘改五百馀处”,但仍不免有错字在焉。如p26:

……二者体不乖而用不合,二女同居是也——此两者皆睽而不咸,格而不贯,貌合实离,无相成之道;三者乖而能合,反而相成,天地事同,男女志通,其体睽也,而其用则咸矣。

——这段文字中的两处“咸”,显然是“成”字之误。

○“甚”字不从“甘、匹”

《管》第一册《周易正义二七则》之一一《姤》(p28)云:是故《西游记》中猪八戒,“食肠”如壑,“色胆如天”……乃古来两说之综合,一身而二任者。《老子》二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注“甚”字为“贪淫声色”;据《说文》:“甚,尤安乐也,从甘、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之曰:“‘甘’者饮食,‘匹’者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训安乐之尤。”吾国古文字之有“甚”,兼“甘”与“匹”,亦犹吾国旧小说角色之有猪八戒……以一当两也。

——甚,本义为过份、过甚。“贪淫声色”,乃其引申义也。

“甚”字之字形,不“从甘、匹”;其金文字形实从甘、从匕(甘者,美食也;匕者,取食之调羹也)。以调羹取食之像,会意美味当前无所节制,并引申有过份、过甚等义。直到战国时期“甚”字所从之“匕 ”形,才讹变为“匹”形。

许慎《说文》以小篆字形为据,故误将“甚”字解析为“从甘、匹”;朱氏盲从《说文》,强为之说,自不可信;钱氏则陷于许、朱之臼窠而不自知,宜乎其将“甚”字与猪八戒牵强附会到一起说事也。


《管锥编》求疵(二)

○错字指谬

P45:然禽虫何以变态,人固不得而知,禽虫作诸变态,入自可得而见……

——“入自可得而见”不可解。“入”,乃“人”字之误。

P58:《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

——“柑口”不辞。“柑”,乃“拑 ”字之误。

○此“易”非“慢易”也

《管》第一册《周易正义二七则》之二五《系词(九)》(p52):《系词》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注》:“易,慢易也。”

——此所引系词之“易”,应训“平”(《尔雅·释诂》:“平、均、夷、弟,易也。”平、易义同。枚乘《七发》:“羁坚辔,附易路。”“易路”,即平坦之路。易路又称“易道”,《淮南子·说林训》:“易道良马,使人欲驰。”平坦的原野称“易野”,《周礼·夏官·大司马》:“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柳宗元《招海贾文》:“易野恬以舒。”《集注》引孙汝听曰:“易,平也。”平坦之地称“易地”,《六韬·战车》;“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足证“易”=“平”。

此系词二句对举,前句之“危”(危者,在高而惧也。引申有不平、不安义)、“平”,恰与后句之“易”(平也。见前引书证)、“倾”(不平、不正。《说文》:倾,“仄也”)词义相反。

原注文以“轻慢”训“易”字,径庭大失矣!

○《管》第一册《毛诗正义》之六《关雎(五)》(p6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传》:“窈窕,幽闲也;淑,善”;《正义》:“‘淑女’已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扬雄云‘善心为窈,善容为窕’者,非也 ”。按《方言》作:“美心……美状……”。“淑”固为善称,然心善未必状美,扬雄之说兼外表内心而言,未可厚非,亦不必牵扯“居处”也。

——《正义》指窈窕“宜为居处”之说固可商榷,但其斥扬雄说“非也”则是的当之论。钱氏替扬雄申辩,盖亦未知“窈窕”乃是不可拆作单字分而训之的联绵字(联绵字所记录的联绵词,为双音节单纯词,故不可拆作二字分别训之)。

“窈窕”义为娴静、美好貌(《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秘奥貌(蔡邕《青衣赋》:“金生沙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产于卑微。”宗炳《明佛论》:“萍沙见报于白兔,释氏受灭于昔鱼,以示报应之势,皆其窈窕精深,迂而不昧矣”);又指代美女(李斯《谏逐客书》:“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窈窕”二字,乃记录该词语音的记音符号,寄义于声而无关字形,故记录该词之用字,本无定体。其书写形式颇夥,兹举数例:

【窈窱】窈窕。卢照邻《双槿树赋》:“纷广庭之霍靡,隐重廊之窈窱。”姚鼐《吊朱二亭》:“往昔朱子颍,豪才起燕赵……丙申至江都,遂得访窈窱。”

【杳窕】窈窕。杜甫《白沙渡》:“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南俯深涧,涧外皆山相联,下有大树,杳窕望莫际。”

【杳窱】窈窕。班固《西都赋》:“步甬道以萦纡,又杳窱而不见阳。”《说文》:窱,“杳窱也。” 朱骏声《通训》:“与‘窈窕’略同。”

【□[上穴下叫]窱】窈窕。张衡《西京赋》:“望□[上穴下叫]窱以径廷,眇不知其所返。”王安石《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鼓歌□[上穴下叫]窱听疑梦,肴果联翩馈有台。”

【窈娆】柔细貌。美貌。索靖《草书状》:“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随体散布。”按:娆(日纽宵部)、窕古音近(二者日定准旁纽,宵部叠韵)。

【妖娆】窈娆。何希尧《海棠》:“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唐彦谦《汉代》:“艳词传静婉,新曲定妖娆。”按:妖(影纽宵部)、窈古音近(二者影纽双声,宵幽旁转)。

【妖饶】妖娆。曹植《感婚赋》:“顾有怀兮妖娆,用搔首兮屏营。”赵幼文校注:“娆,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饶’。”

【窈绕】隐晦曲折。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雕菰楼丛书》:“赵氏所诠性理,本皆平实,无一奥渺窈绕语。”按:绕、娆古音同(日纽双声,宵部叠韵)。

【窈褭】窈绕。王延寿《王孙赋》:“缘百仞之高木,攀窈褭之长枝。”按:褭(泥纽沃部)、绕古音近(泥日准双声,沃宵对转)。

【要媱】窈娆。王逸《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注:“要媱,舞容也。”按:媱(喻纽宵部)、娆古音近(二者喻日旁纽,宵部叠韵)。

【妖韶】要媱。陆机《七征》:“舒妍辉以妖韶,若陵危之未安。”温庭筠《惜春词》:“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按:韶(禅纽宵部)、媱古音近(二者禅喻旁纽,宵部叠韵)。

【窈窅】要媱,幽深貌。刘基《自灵峰过普济寺清远楼记》:“入其中,则松柏幽茂,径路窈窅,似不在人间世。”

【窈怮】窈窅,幽怨。王闿运《牵牛花赋》:“乘天地之复清,练新情于窈怮。厌人生之浮荣,物竞晓而独收。”

【窈杳】窈窅,幽远貌。陈梦雷《抒哀赋》:“……变窈杳而难窥。”

【夭绍】轻盈多姿貌。曲折。《诗经·陈风·月出》:“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胡承珙后笺:“《文选·西京赋》‘要绍修态’注:‘要绍,谓婵娟,作姿容也。’《南都赋》‘要绍便娟’,‘要绍’皆与‘夭绍’同。”张衡《七辩》:“蝉绵宜愧,夭绍纡折,此女色之丽也。”王夫之《南岳赋》:“匪思存而税驾,脉夭绍以东萦。” 按:绍(禅纽宵部)、娆古音近(二者禅日旁纽,宵部叠韵)。

【要绍】夭绍。见上引胡承珙后笺。

【偠绍】夭绍。张衡《南都赋》:“致饰程蛊,偠绍便娟。”吕向注:“偠绍便娟,多容姿也。”

【偠缈】窈杳。何景明《七述》:“……偠缈若雾烟之流蔼,芙蕖之缔生。”

【要眇】偠缈。《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王逸注:“要眇,好貌。”

【要妙】要眇。精深微妙。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蒲松龄《聊斋志异·细侯》:“仰视,一雏姬凭阁上,妖姿要妙,不觉注目发狂。” 《老子》:“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窈妙】要眇。精微;幽远。美好。牟融《理惑论》:“其广大之外,剖析其寂;窈妙之内,靡不纪之。”

【窈眇】要眇。葛洪《抱朴子·畅玄》:“经乎汗漫之门,游乎窈眇之野。”刘孝标《辩命论》:“观窈眇之奇舞,听云和之琴瑟。”

【窈渺】要眇。何景明《少谷子行》:“波涛窈渺岑崿移,遍访名山入武夷。”

【窈寞】幽静。王诜《帝车赋》:“仰昊苍之窈寞兮,森万纬之绵联。”

【窈昧】幽暗。江淹《江上之山赋》:“信悬天兮窈昧,岂系命于才力。” 按:昧(明纽物部)、寞古音近(二者明纽双声,物铎通转)。

【窈停】深目高鼻貌。《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停。”按:与“窈窕”等联绵字同源。其义由“幽深”义引申而来。停(定纽耕部)、窕古音近(二者定纽双声,耕宵旁对转)。

【黝鯈】茂盛。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鯈于南北,兰芝阿那于东西。” 张载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曹植《社颂》:“灵稼阿那,一禾千茎。” 按:黝、窈古音同(二者影纽双声,幽部叠韵);鯈(定纽幽部)、窕古音近(二者定纽双声,幽宵旁转)。

【葽绕】植物名,即远志。《尔雅·释草》:“葽绕,棘蒬”注:“今远志也。”按:与“黝鯈”同源。葽(影纽宵部)、黝古音近(二者影纽双声,幽宵旁转);绕(日纽宵部)、黝古音近(二者日定准旁纽,宵幽旁转)。

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古人诂释,多据《说文》以字形释字义。遇联绵字若如法炮制,则必失其确诂矣。

《礼记·曲礼上》:“决嫌疑,定犹豫。”孔颖达疏引《说文》:“犹,兽名”,“豫,亦是兽名”,“此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或者似之,故谓之犹豫。”《颜氏家训·书证篇》:“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朱谦之:“一曰陇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也。”

以上诸种令人失笑之训释,层出不绝,皆因不识联绵字乃寄义于声,无关书写用字之形义,亦不知联绵字所记录者乃单纯词故不可拆为二字分训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四)指出:“犹豫,双声字[即“联绵字” ——引者注],犹《楚辞》之言‘夷犹’耳,非谓兽畏人而豫上树,亦非谓犬子豫在人前。”

按:王说是矣。犹豫所记录的联绵词,其书写形式多达几十种。倘不知循声索义,只知在其书写用字的形、义上讨生活,那除了闹出牵强附会的笑话,还能得到什么呢?

《管锥编》求疵(三)

○《管》第一册《毛诗正义》之二六《河广》(p95):“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笺》:“小船曰刀……亦作‘舠’。” 按解为刀、剑之刀,亦无不可;正如首章“一苇杭之”,未可厚非,《传》:“杭、渡也”,《笺》:“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亦极言河狭,一苇堪为津梁也。

——所引《传》文标点不妥。“杭”“渡”非并列关系,故不应以顿号施于其间。“杭渡也 ”之文言标准语式为“杭者渡也”,“杭”乃被释之词,“渡”则是对“杭”所下的释语。其标点当作“杭,渡也”,若遵今法,则当作“杭:渡也”。

“曾不容刀”之意固在极言河狭,但此“刀”只可训小船,而不可解作“刀剑之刀”。刀、舟、周之上古音,即便不完全相同,至少也是极其相近(三者皆曾以“dl-”为复辅音声母,故螳又名“刀螂”,以“周”为声符的“蜩”又名“蝭蟧”,小舟又名“了吊”等等。按:“了吊”乃“吊了”之倒言式,“吊了”与“刀螂”、“吊了”、“蝭蟧”语音上皆与“dl-”之复辅音声母一脉相承)。“曾不容刀” 之“刀”乃“舟”之假借,其字后增义符“舟”作“舠”,其异体字则从舟周声作“□[左舟右周]”。

典籍之文句,对释读者而言乃是一种客观存在。虽说诗无定解,欣赏诗文时读者自可进行天马行空式的二度创作;但释读则容不得随心所欲,强以己意为作者之意。

将“曾不容刀”之“刀”解为刀剑之刀 ,因不知“刀”乃“舟”之假借字所致。

后人用此典故,亦有借“刀”之本义、假借义兼用以营造双关修辞者。如《晋书·阎缵传》:“一朝不朝,其间容刀。”意谓为臣一日不上朝,便有小人借隙得进谗言,君臣间必生猜忌。此处之“刀”既有间隙、生分意,又寓藏身之凶险义于其中,属典型的“双关”修辞法。其后用此典又有发挥者,径言“一朝不朝,其间容戈”(黄庭坚《豫章集·东坡真赞》)。典故之义,一如词义,亦有“扩大”“缩小” “转移”等演化途径之别耳。

○《管》第一册《毛诗正义》之三三《有女同车》(p105):“颜如舜华”、“颜如舜英”;《传》:“舜、木槿也 ”。

——所引《传》文标点不妥。正确标点作“舜,木槿也”或“舜:木槿也”。理由如前已述。

○《管》第一册《毛诗正义》之三三《有女同车》(p105):《说》又谓“视尔如莜”,毛云“莜”即芘芣……信如所说,莜“指惭色”,则沈约……

——该段文字中的三个“莜”(yóu,莜麦;又音tiáo,农具,即蓧。《玉篇》:莜,“草田器也”),皆“荍”(qiáo,《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傳:“荍,芘芣也”)字之误。二者形声义皆不同,因形近致误也。

2012年7月10 -15日,记于杭州

2019年8月17日,校于贵阳乌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