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穷神到底是谁?

送·穷神到底是谁?

畅读文研院:“送穷”作为正月初五一项重要的风俗活动,始于汉朝,盛于唐朝,如今依旧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送穷”的含义是要将“穷鬼”送走,迎来富足的生活,这代表了广大中国的劳动人民希望摆脱贫穷的美好愿望。

作为一种古风,“送穷”在历朝历代的内涵大抵相同,都是对来年富裕生活的企盼。但随着历史的更迭,岁月的演变,各地关于“送穷”的风俗也发生了变化,形式表现的多种多样。

不论是送穷日期的差异,还是禁忌观念的不同,都是人们根据“穷神”衍生的产物。

根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朝汉族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没人说得清。

送·穷神到底是谁?

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相传,“穷鬼”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亦名“穷子”。

根据隋朝文学家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描述: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翻译为: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

畅读文研院:虽然这一史料采自传说,并略显荒诞,但却反映人们对“送穷”最通俗的理解,同时这也是“送穷”风俗最早的文献资料。

其实,“穷鬼”的穷并非如今人们理解的“穷”,毕竟生在帝王家,首先吃穿不愁,也许穿破衣和喝稀饭只是“穷鬼”的独特喜好吧。

送·穷神到底是谁?

比物质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贫穷

唐朝文学家韩愈曾模仿西汉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创作古文《送穷文》,将“穷鬼”细分为“五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文中,韩愈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

畅读文研院:虽然“五穷鬼”的说法属于韩愈臆造,带有明显的文人化诠释和解说色彩,却反映出时人将“穷鬼”定型为五鬼的倾向。

孔子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为故圣人之道,也是韩愈所热衷的道。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尽管士人在道德、品行、才能上依旧保持“富有”的道,可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窘迫,仕途不得志的万般无奈,是韩愈无法控制的,只得借文抒情。

送·穷神到底是谁?

穷鬼也可以是女的

其实,唐朝对“穷鬼”的身份界定也不尽相同,比如晚唐画家陈惟岳所作《送穷图》中就绘有草束“穷女”与木镂“富女”的形象,遗憾的是,此图如今已不幸亡佚不存。

到了清朝,“穷女”和“富女”简化为同一纸人,当地民众剪纸为妇人状,正月初五这天将其丢弃到大路边,谓之“送穷”;若行人捡拾、拿回家供奉,谓之“娶富媳妇回家”,藉此附喻“迎富”。

根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则此所送之穷即彼所迎之富,一物也,遭弃曰“穷”,被拾曰“富”,见仁见智,呼马呼牛,可以参正名齐物焉。

畅读文研院:不论是遭弃还是拾取,也许将别人的东西收归己有,可以算得上是最原始的“富有”方式。

送·穷神到底是谁?

如今,正月初五这一天南方“迎富”,北方“送穷”,尽管看似截然不同,但彼此都是密切相关的风俗行为,其含义都是为了迎接财神进门,体现人们对来年生活富裕的美好祝福。

畅读文研院: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的风俗不同,就“穷鬼”而言,虽然内涵大抵相同,但形象却多元化,从传说略显荒诞的“穷子”,到君子守道的“五穷”,再到“穷女”与“富女”的合二为一,甚至是神是鬼都没人说得清,但这些差异,从侧面反映着“送穷”风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流传过程中的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送·穷神到底是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